安排!微软UniLM 2.0解读

2020-08-26 16:46:46 浏览数 (1)

写在前面

刷arxiv看到了之前比较喜欢的一个工作UNILM的续集,这不得提高优先级先来品品(虽然还有一大堆TODO)。关于UNILM 1.0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有介绍了(站在BERT肩膀上的NLP新秀们(PART II)),这种做到NLU和NLG简洁统一的框架真的是非常赞!

  •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002.12804
  • 源码地址:https://github.com/microsoft/unilm

目前NLP预训练模型主要采取两大类预训练目标来进行语言模型训练:Auto-encoding(如BERT等)和Auto-regressive(如GPT/XLNEet等)。如下图,简单来说Auto-encoding就是类似BERT那样的通过[MASK]标记来获取前向和后向的信息;而Auto-regressive呢就是自左向右或者自右向左地对文本进行语言建模,它的好处是对生成任务有天然的优势,缺点呢就是只能得到单向的信息不能同时利用上下文的信息。

而本文使用的Partially Auto-Regressive则可以认为是对Auto-regressive的扩展,将token级别扩展到了span级别,并且不限制方向性。

模型部分

UNILM 2.0的模型框架没有什么好说的,骨架网络就是Transformer,跟主流的都差不多,论文的亮点在于预训练目标。在一个统一的BERT式的网络基础上,设计了两种预训练目标,「自编码」「部分自回归」,分别对应双向语言模型和seq2seq语言模型, 然后进行联合训练:

mathcal{L}=mathcal{L}_{mathrm{AE}} mathcal{L}_{mathrm{PAR}}
自编码

上图中左半部分,自编码(Auto Encoding,AE)就像BERT一样,利用已知的上下文信息来单独地计算被MASK掉的token的概率。

mathcal{L}_{mathrm{AE}}=-sum_{x in mathcal{D}} log prod_{m in M} pleft(x_{m} | x_{backslash M}right)

其中,

M=left{m_{1}, cdots, m_{|M|}right}

为被mask词集合,

x_{backslash M}

表示出去mask词集的其他词,

x_{m}

则表示被mask词,

D

表示训练语料集合。

部分自回归

上图中右半部分,部分自回归(Partially AutoRegressive,PAR )在每一步因式分解的时候可以选择预测单个token或多个tokens(为连续的span),当所有步均选择预测一个token时,则会变为自回归模式。

begin{aligned} pleft(x_{M} | x_{backslash M}right) &=prod_{i=1}^{|M|} pleft(x_{M_{i}} | x_{backslash M_{geq i}}right) \ &=prod_{i=1}^{|M|} prod_{m in M_{i}} pleft(x_{m} | x_{backslash M geq i)}right. end{aligned}

其中,

x_{M_{i}}=left{x_{m}right}_{m in M_{i}}

表示第

i

步需要预测的token,

M_{geq i}=bigcup_{j geq i} M_{j}

表示还没有预测出的词(每一步都不一样)。所以部分自回归预训练损失可以表示为:

mathcal{L}_{mathrm{PAR}}=-sum_{x in mathcal{D}} mathbb{E}_{M} log pleft(x_{M} | x_{backslash M}right)

其中,

mathbb{E}_{M}

是分解的期望,但是在预训练中只随机采用一种分解。

关于Mask的策略

对于输入,随机采样15%作为mask集合,这其中40%的概率mask掉长度为2到6的n-gram连续span,60%的概率mask单独一个token。

伪掩码语言模型

正如前面提到的,如果要用部分自回归的话,每一步预测时可用的tokens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直接使原始BERT中的MLM,必须为每个分解步骤构建一个新的Cloze实例,这将导致部分自回归的预训练不可行。

为此提出了一种「Pseudo-Masked LM(PMLM)」 的训练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对masked token额外添加一个带对应位置编码信息的标记[P],用于在部分自回归预训练时预测的placeholder。

举个栗子,对于第一幅图中的最后一个例子,即4,5——>2,下图为PMLM进行部分自回归预测的流程。

  • Step 1:通过计算
pleft(x_{4}, x_{5} | x_{backslash{2,4,5}}right)

来同时 预测

x_{4}

x_{5}

,为了避免信息泄露,这一步attend的元素为

x_{1}, x_{3}, x_{6}

以及

[P]_{4}

[P]_{5}

  • Step 2:通过计算
pleft(x_{2} | x_{backslash{2}}right)

来预测

x_{2}

,这一步可以获取上一步得出的结果,即这一步attend的元素为

x_{1}, x_{3}, x_{4}, x_{5}, x_{6}

以及

[P]_{2}

具体实现的话,基本思想还是跟UNILM 1.0一样的,即Self-Attention Masks,来控制计算某一个token时其他元素可以attend的权限。以上图为例,其Self-Attention Masks矩阵为,

可以看到,[M]和已知的

left(x_{1}, x_{3}, x_{6}right)

可以被全局attend。[M] 对AE 部分来说,因为是bidirectional,所以互相都允许attend;对PAR部分,可以提供”完整“的context(比如对P4/P5来说,就可以看到M2),这样避免了之前autoregressive不能看future context,导致一些位置被完全masked。

模型输入
  • 在预训练阶段,模型输入形式为:[SOS] S1 [EOS] S2 [EOS],其中S1和S2是连续的文本,[SOS] 和[EOS] 是表示文本起始以及结束的特殊标记,输入token的表示是word embedding, absolute position embedding以及 segment embedding的加和。
  • 在微调阶段,不同任务的输入形式不同:
    • 对于NLU任务,输入为“[SOS] TEXT [EOS],然后用[SOS]作为text的表示用于下游任务;
    • 对于NLG任务,输入为[SOS] SRC [EOS] TGT [EOS] ,一旦解码出[EOS],则停止解码,解码阶段使用beam search;

实验部分

论文中也展示了很多具体实验,QA、GLUE、Abstractive Summarization、Question Generation,就不展开,粗瞄一眼效果都很不错的样子,感兴趣的自行阅读~

还是消融性实验比较有趣,作者在多个任务上对UNILN2.0的组件进行拆解,各模型表现如下表。

随便唠唠

UNILM1.0刚出来的时候同期还有一个MASS,也是微软的,MASS的做法是显式地设计一个Encoder和一个Decoder来做seq2seq生成。而UNILM1.0是使用了一个更为优雅的设计,即通过attention mask矩阵来达到在一个单独的BERT中实现seq2seq任务,不显式区分encoder和decoder。

  • UNILM2.0是对1.0中的seq2seq预训练任务进行了优化,引入了部分自回归训练目标,可能是受了XLNet的启发,PMLM中的特殊标记[P]的作用有点类似于XLNet中的双流自注意力机制。

「来自论文作者董神」:有点儿 三流注意力(真实、mask、pseudo mask)的意思,motivation就是最大限度重用计算的hidden states,来实现 unified language model pretraining 里的 bidirectional AE (bert) 和 seq2seq PAR (bart)

  • 另外在预训练过程中,输入文本的上下文表示会被AE和PAR重复利用,避免了无关计算。

- END -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