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和应用的涌现与发展,现有的IP网络难以满足新业务的发展需求,网络急需转型变革。
为了应对新变化,业界在2018年6月成立网络5.0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广泛讨论网络该如何演进才能满足未来8-10年新业务对网络提出的新需求。网络5.0旨在通过顶层设计,提出面向未来的网络创新架构,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实现全产业共赢。
网络5.0作为面向2030年演进的未来网络架构,将基于现有IP网络协议基础,在演进思路上采取“分代目标、有限责任”的策略,通过打造新型IP网络体系,构建一体化的ICT基础设施,向各相关产业提供网络能力、计算能力及数据能力服务。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5.0的发展,SDNLAB邀请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网络5.0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蒋林涛先生给大家从不同维度分享了他对网络5.0的一些看法和认知。
1. 网络5.0联盟成立至今的工作和阶段性成果有哪些?
蒋林涛:网络5.0联盟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三个阶段逐渐完成总体目标,三个阶段分别会有成果体现。但由于疫情的原因,第一阶段要往后推一年,也就是到2021年。
网络5.0目标场景主要聚焦为以下四个方面:
5G移动承载:移动通信网从本质上来说前端是一个移动接入网,后端是一个数据网络。5G前端的移动接入网部分资源管理等设计是非常细致、很精准的;对后端的数据网,它是不考虑的,默认IP承载网能提供需要的资源和能力。
实际情况就远非如此,IP网没有这样的能力。IP承载网最大的优点是不面向连接和无状态,所以它能够成为世界级网络。换个角度说,如果面向连接和有状态,IP网不一定能发展起来。在这个前提下,5G接入网在UPF下沉后,“尽力而为”的IP网络需要有一个大的改进和改变,才能适应5G的要求。假如IP承载网络不跟进的话,以后5G大网建设起来,再加上UPF的下沉,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产业互联网:传统产业与网络基础设施的融合,催生了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提出来的一些要求和现在的生活互联网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互联网的容忍度比较大,比如在线会议,可以容忍视频或语音的模糊或延迟等问题,但产业互联网就没这么高的容忍度,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就无法很好地发展应用。
ICT基础设施:目前物联网也好,智慧城市也好,都是碎片化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IT资源和CT资源加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ICT基础设施就是IT加上CT变成一个基础设施,向用户提供通信能力和各种算力。新的ICT基础架构平台应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形成“全连接、全云化、全智能”的解决方案。
全息通信:将高速通信网络与全息采集和显示技术结合称之为全息通信系统,可以突破远程医疗和移动办公等应用场景中三维视觉信息的丢失问题,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这个场景有一点远,眼下可能不太会实现。
目前网络5.0联盟小组主要分为需求组、架构组、接口与协议组、标识与映射组、安全与可信组、管理与运维组以及验证与基础设施组。除了管理与运维,其他几个小组都在按计划协同并进。另外我们还在建设几个特色任务组,比如算力网络组和视频会议组。
我们希望网络5.0在理念上有创新突破,不创造过多新的协议,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协议。因为创造一个新协议,花费的时间很长,验证协议一致性也非常复杂,所以我们提倡尽量利用现有协议来解决问题,现有协议实在无法解决问题的话,可以增加一部分新协议。
联盟取得的初步成果就是让业界达成了一定共识,不再像过去一样各说各话,各行其是。其实业界已经有了很多非常优秀的技术,只是没有形成合力。现在达成共识后,大家就可以把技术和思路合起来,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
预计明年年底会有一批技术成果发布。我们寄希望于CENI(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特别是网络开放平台的能力。现在关键问题还是必须要把实例体系搭建起来,2021年底应该能实现这个目标。
2. 网络5.0里哪个场景落地难度最大?
蒋林涛:我认为ICT基础设施落地的难度最大,其实只要把ICT基础设施搞好了,其他几个场景也就很快可以发展起来。
以产业互联网为例,我们认为趋势之一是产业设备智能化,智能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分离。硬件资源的主体在本地,而由远端的的云提供。硬件和软件分离是一个很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已经在网络设备发生了,硬件和软件分离在产业的智能设备上同样也会发生。产业互联网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信息技术(IT)资源和通信技术(CT)资源能不能作为基础设施提供,即ICT是否构成信息通信的基础设施。一旦构建完成完整的ICT基础设施,产业互联网也就会很快的发展起来。现在企业缺乏积极性去部署,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完整的ICT基础设施,特别是网络技术不给力,孤立存在的信息技术(IT)资源尚无法成为信息技术(IT)基础设施,远程的软件和应用难以快速连接,发展产业互联网的门槛太高。
和消费互联网一样,消费互联网是网建好了后,大量应用才发展起来;消费互联网上的设备硬件和软件是一体的,只要网络互相连接(通信基础设施完备)就可以了;但是到了产业互联网,就遇到ICT资源软硬分离的问题,需要通信基础设施,还需要信息技术(IT)资源基础设施,不是一个网能搞定的,但现在信息技术(IT)资源基础设施还极不完备,只是刚起步,所以ICT基础设施场景落地的难度最大。
3. 算力网络哪个场景会最先落地?
蒋林涛:算力网络目前已经到了可以实际部署的时候了。
算力网络有多种应用,其中一个场景是,用户不直接使用算力,而是通过软件去调用算力,相当于用户在算力侧放一个软件。比如说实时同传,在具有算力的远程位置放一个同传软件,只要把我的语音传过去,那边语音就出来,这种应用场景对算力的要求较高,对通信能力要求很低,目前网络条件可以适应,近期就可以发展。也有对算力要求更高的应用,比如渲染、三维建模和车联网等。这类应用往往对算力的要求高,对通信的要求也比较高,相比前者,它交互传输的信息要多很多了,大网往往很难提供稳定和确定的通信能力,但边缘计算可以,近期也可以发展起来。这是算力网络的SaaS场景。
算力网络也分为IaaS、SaaS和PaaS三种服务形态。SaaS可能是算力网络最先普及的服务形态和应用场景。
4. 算力网络对产业链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蒋林涛:对运营商来说,原来卖CT(通信技术)资源,现在IT(信息技术)资源和CT(通信技术)资源一起卖,他们需要将IT技术和CT技术整合起来做通盘的考虑。同时拥有IT资源,又拥有CT资源,真正能做ICT整合服务这件事情的只能是运营商。从未来来看,智能设备的软硬分离是趋势。软硬资源一旦分离之后,运营商优势会更大,因为不通过网络这个管道,无法访问和获取到云上的资源。所以以网络为基础,把ICT资源整合好,对运营商来说是个很大的机会,需要把握好成为“网络能力 计算能力”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商这个机遇。
ICT资源整合和算力网络的构建,对产业链中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好处。互联网公司的创新性比较强,当平台和网络搭好了以后,它们就很容易进行业务和应用创新,快速推向市场,也降低了业务创新和开发的成本。所以我认为算力网络真正做好的结果应该是多方共赢,不是一家独吃。
5. 如何看待无线技术和IP技术的发展路径?
蒋林涛:无线通信产业一般以10年为周期进行代际演进,其实十年一代并不是技术上需要十年,而是整个产业链从布局到赚钱,整个过程大概需要十年。现在从中国来说,从3G、4G到5G已经挨的很近了, 4G还没充分发挥,5G就发展起来了。从产业方面来说,并不想就这么快,虽然希望一直进步,但是太快的话成本收不回来,所以十年一代,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
相比之下,IP技术的发展就非常慢了,50年来IP技术没有发生更本的改变,只是修修补补。不是不想改,在搞IPV6时就想改,2002年美国提出未来网络时也想改,只是没有想清楚要往哪里发展。要在一个原本不面向连接和无状态设计的IP网络里去解决“尽力而为”所带来的一切问题,没有思路上的创新和突破是不行的。网络5.0面临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有理念突破,和技术创新。
6. 网络5.0如何考虑网络安全?
蒋林涛:目前在互联网里面的安全采用的是端到端加密技术,网络本身是不可信的、不安全的。加密技术都是端到端的,所有的安全协议也都是端到端的。这个做法简单,但弊端严重,因为现在谁都可以加密,暗网技术的发展就是加密的滥用的结果,加密滥用带来的风险很大。
我们认为可信、安全应该是网络应该具备的能力,应该是网络相外提供的必备能力。加密技术应该在可以管控的条件下采用,来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和信息审计。以网络为可信安全的责任主体,进行用户的可信认证,提供用户信息的安全传输。
两个分别通过网络认证的用户之间可以建立一个安全通道,在网络主导下建立连接,可以解决部分安全问题。不同运营商之间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取区块链技术来建立信任,实际上是信任关系的传递,双方互相不信任的话就通过可信任的第三方让建立信任关系,这是目前的一个思路。
对于网络安全,网络5.0认为可以由网络来进行认证,建立用户之间的可信关系,这样用户之间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7. 网络5.0联盟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情况如何?
蒋林涛:网络5.0创新联盟与ITU-T NET2030焦点组进行了积极联动,在未来网络应用场景研究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焦点组的多次会议中,网络5.0创新联盟成员提交了多篇文稿。同时,联盟与ETSI及IETF等组织建立了也很好的合作关系。联盟一直在积极推动标准发展,让网络5.0由理论研究逐步向标准化推进,同时通过标准牵引产业化落地。
结束语
网络5.0联盟一直以“开放、创新、协作、共赢”为宗旨,从2018年成立之初到今天,联盟的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各方的凝聚力与共识越来越强,目标也越来越明确,相信以后可以更好地协同业界,探讨网络领域中长期愿景需求,有节奏地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落地,牵引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全产业的合作共赢。
责任编辑:大脸肥飞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