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对数字化银行的展望
以上,本文阐述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整体架构的重要性、新技术对银行转型的作用与不足、业务应当实现的调整,并提出了“战略转型——架构转型——技术转型——业务转型”的转型实施路径,既然目前尚未有很好数字化银行范例,本文最后就大胆展望下数字化银行的形态,这其实也可以算是未来金融业的形态,但并非“虚幻”,其中技术可提供的支持多已具有可信的现状。
(一)渠道形态彻底改变
首先,在视觉方面。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得到了良好的应用。电梯制造商蒂森克虏伯为销售人员配备了微软公司的HoloLens,销售人员在建筑现场可以使用HoloLens测量楼梯等实际环境的3D数据,并通过云端与公司相关部门共享,实现实时反馈。美国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在尝试将AR技术应用到飞机制造过程中,在安装起落架的部件时,工程师通过爱普生Moverio的AR眼镜显示的安装手册和操作步骤,可以详细了解每根线缆、螺栓以及需要安装的位置和编号等信息,从而提高安装效率。通过此类设备,客户完全可以在任何地点与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沟通。数字人类技术近年发展较快,可以与虚拟现实设备结合。两获奥斯卡奖的新西兰Soul Machine公司推出的女性数字人类Rachel能够以丰富的表情与人交流。梅赛德斯奔驰公司、苏格兰皇家银行已经“雇佣”了该公司设计的数字人类为客户提供服务。数字雇员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结合,可以使虚拟渠道变得非常“真实”。
其次,在语音交互方面。除去语音识别、语义分析已经取得的成就外,多轮交互技术的发展也在加快,百度的DuerOS等人工智能语音交互平台正致力于这方面的发展,微软小娜、小冰等各种聊天机器人的进步也是有目共睹。近两年的智能音响大战已经让语音控制技术走入了家庭生活,在大量用户交互的支持下,技术将取得更快的发展。语音交互叠加视觉技术,未来将使虚拟渠道完全能够提供与柜面服务相近的服务感受,而基于强大的算力、算法,其在多方面超越人工服务的可能性非常巨大。
第三、数字身份。身份识别是众多金融和非金融服务场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数字身份可以有效的解决验证和授权这两个身份识别的核心问题。数字身份的未来方向很可能是与结合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微软今年发布的区块链去中心化身份识别系统DID(Decentralized IDs),已经允许用户对自己的身份信息有一定掌控权。Libra白皮书中也提到了对数字身份的关注。
第四、法定数字货币。虚拟服务替代物理网点的最后一块拼图很可能来自法定数字货币。我国央行目前对整个数字货币体系及应用方法有着非常全面、领先的研究成果,有专门的数字货币研究所和数十项相关专利技术,其数字货币模型等研究成果还荣获了2017年银行科技发展奖一等奖。银行电子渠道的兴起对业务离柜率贡献极大,但现金仍是人们不得不去网点的最重要原因,如果法定数字货币发行,人们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将彻底消除。网点的存在将基于其他目的,比如Capital One的网点主要是Capital One咖啡馆,颇具企业文化展示效果。
可见,在视觉、语音、数字身份、数字货币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将通过各类虚拟设备便捷地使用等同甚至超过现有“柜台 网络”方式提供的金融服务,渠道形态终将发生极大变化。
(二)金融服务接入方式的改变
脱“虚”向实是国家对金融行业发展方向的明确要求,金融行业必须回归金融本质,而金融的本质就是金融服务,是为实体客户提供实实在在、普惠的金融服务,这种服务应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按需设计、多方共赢,服务能力是有专长的,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应当是无缝衔接、无界融合的。
从简单的接口设计到API的发展,技术已经逐渐具备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和实现分工协作的基础能力。平台化思维在近年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基于平台共同为客户提供跨领域的服务。平台服务的目标是让客户更容易获得需要的服务,与场景结合更深、更智能、更便捷,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所有平台建设的参与方能够做到开放、共享、互联,也就是边界的开放、信息的共享、能力的互联。
为了回归金融服务的本质,银行必须要逐渐打开边界,与各行各业互联互通、合作共赢,这是技术和业务发展的共同趋势,“开放银行”正顺应了这一理念,未来金融服务可以按需求“拼凑”业务,随时出现,达到其作为服务行业的最高境界。但是对于监管而言,“开放银行”会更加模糊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的界限,使监管方向朝向更加注重行为而非机构。
(三)业务模式的最终改变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设想,银行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现7×24小时的“贴身”服务,在各种需要金融服务的场景出现并向其他行业的场景中渗透,而最重要的,如果货币形态发生较大改变,那么基于现有货币形态的金融业务模式会彻底改变。如同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带给金融的变化一样,数字货币是一种向实物货币的回归,或者称其为螺旋式上升的回归。关于数字货币对存款、贷款、汇款的影响可参见笔者《数字货币可能诱发的现金社会经济活动的模拟及思考》、《新"汇通天下":用稳定币实现跨境支付方案》、《现金抽水机:Libra》等文章,因篇幅有限,不在此赘述。
数字货币因其具有的实物货币特性,会导致金融在"融"、"通"这两个基础业务上的巨大变化,"通"可以跟现有的银行无关,因此,资金流通网络将不再是银行的独特资源;"融"很可能失去信用创造功能,也即,银行未来的业务很可能基于实时资金撮合而非现在揽储放贷的错配模式。
撮合模式对时效性,也即撮合效率要求非常高,这种模式也会导致金融产品的种类大为简化和流程的极大压缩,目前我们在贸易融资等领域看到的大部分以消除不同场景下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的金融产品都将随着区块链、物联网等增强信息可信性技术的发展而消失。这种情况会导致业务流程对信息系统的依赖进一步增强而对人的依赖逐步下降,从而要求流程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但是信息系统并不能包办一切,人机协同的合理安排是未来银行业务流程、业务架构设计要关注的主题。
由于上述业务模式的改变需要对技术的深入理解,将没有一家银行不足以称自己为科技公司,无论其规模大小,无论其是全能银行还是专业银行,银行从业人员的构成或者人员能力构成将发生较大变化。至此,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才算完成,真正进入数字化银行阶段。
*******************************************************
无论举出多少例证、提出多少方法,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乃至各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如细雨蒙蒙的江南美景般,给人“江山无限雨如烟”的梦幻之感,但是,所有人也都知道其中隐含着气势磅礴、值得为之奋斗的瑰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