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书作为千百年来人们传递信息的载体,已经变成一种书写文明的符号。在人类维系的各种关系中,人与信息的关系,可能是最繁杂和最奇妙的;而书象征着信息的实体化,让人类面对信息突然有了触感。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从古至今书的演化路径;以及在今天这个时点上,书的形态和边界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让我们与书的关系又有哪些新的可能。
龟甲或兽骨:
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距今已有3000余年。
青铜器铭文:
商代后期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竹简:
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
帛书: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
石经: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
纸张:
纸张发明后,被使用的方式从拓印到书写,再到印刷术的发明,让书的大规模生产和传播变成可能。
书的成长史,也是信息传播史的一个侧面。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数字化存储在便携式移动终端的电子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得到广泛传播,填补了人们碎片化的空闲时间。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我们与书的关系,或者说阅读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通过眼睛去看;视觉不再是我们的限制,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够调动更多的感官去与书和信息构建联系。
语音合成技术将大量的文字转换成音频变成可能,是对信息的另一种实体化,通过声音让信息能够更显性的被感知。区别于纯文字信息的平铺直叙,声音具备更强的穿透力和传播能量。
对于不同的文字作品,小说、新闻、娱乐、财经等等,技术的发展让声音更加的场景化,不同音色可巧妙的适配不同的作品特征,让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睡前阅读的文字可以变成温柔的女声伴你入睡;
清晨边洗漱边吃早饭的时候,充满活力的男声给你朗读新闻是你的背景音。
对于需要妈妈讲故事的小朋友们,语音合成技术已经具备了极具拟真度的音色定制能力,妈妈不在家的工作日,通过机器也能让“妈妈的声音”给孩子讲故事。
对于需要妈妈讲故事的小朋友们,语音合成技术已经具备了极具拟真度的音色定制能力,妈妈不在家的工作日,通过机器也能让“妈妈的声音”给孩子讲故事。
科技的发展扩充了阅读方式的边界,无论是看、听抑或是未来产生的新的方式,都表征着我们与书的关系、与信息的关系愈加紧密;这种紧密推动着我们,继续获取信息,创造信息,与信息共构历史;最终,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被说给后来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