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建设中的幕后意义

2020-04-30 10:34:43 浏览数 (1)

中台战略主要都是指通过「小前台,大中台」的架构方式,降低试错成本,加快响应速度,从而真正做到「降本增效」。

1 中台解决哪些问题

  • 在战略层面上,中台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提升体验;二,降低成本。
  • 中台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服务前台,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梳理SLA并且沉淀到中台,以服务化的方式输出,确保最低服务体验标准。

成本如何降低?通过合并重组相似组织来降低,系统如果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就说明公司存在重复组织。

2 中台建设满足哪些条件

  • 中台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提升体验;二降低成本。已经高度服务化的组织,不会因为做中台而显著提升体验。没有重复建设,也就是没有重复组织的情况下,很难大幅降低成本。
  • 借着“中台战略”之名,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中台项目的确是一把手工程,因为服务化和梳理SLA是一个组织透明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太可能自下而上。而合并组织,就更不可能自下而上去合并了。
  • 建中台的代价:上了中台的企业,不要觉得中台贵,中台是不便宜的;

3 中台解决的问题

  • 是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吗?在业务爆发式增长之下,技术团队只能疲于应对,重复建设是肯定存在的,但有没有到需要去合并组织的程度,时机还没到。
  • 解决服务化的问题,重点解决的是服务和SLA的问题。

4 中台建设的前提和难点

  • 第一个是要需要有稳健的基础设施:

系统性解决复杂度。 系统性解决高可用,高并发。 系统性解决开发测试环境一致性和便利性。 能够做好具备这三个能力的基础设施,要求公司具备较强的 IaaS/PaaS 层的建设能力。

  • 第二个难点,在于中台本身的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抽象和划分边界

但从技术架构上来说,常见的抽象方式有两种:

按照信息流、资金流、数据流等等的构成 element 和 process,自上而下进行抽象。

按照对应一个个数据单元的 entity 以及这些 entity 的状态和转移,进行自下而上的抽象。

前者是更加常见也容易入手的方式,但是扩展性较差。后者则更加面向领域内的模型3,具有更好的健壮性,能够支撑更多的业务场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系统边界的划分,通常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架构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流程设计、组织架构、业务归属等在内的极其复杂的挑战。

5 因地制宜,不同企业实施中台策略有所差别

  • 快速发展的独角兽企业。如瑞幸、拼多多等等,都属于短时间内跑出来的。这类企业要从服务化开始,逐步建立SLA,以提升服务为主,因为你还没什么组织可合并。
  • 中大型企业。如美团点评、头条等,本身业务、组织都具备一定规模了。这类企业从服务化和SLA开始,同步进行组织合并,有节奏的进行,急不来的,也不容易搞。
  • 超大型企业。如BAT、华为等,本身服务和SAL,以及组织都比较完善了。通过组织合并来驱动服务化和SLA的升级,降低成本,实现组织级别的战略升级。

需要注意的是,合并组织是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困难的话题,即便套在“中台”之下,也不会容易多少,如果说成功案例的话,是把“企业中台解决方案”干成了一条赛道。

总结:

  • 体验怎么提升呢?中台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前台,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通过梳理SLA并且沉淀到中台,以服务化的方式输出,确保最低服务体验标准。
  • 成本如何降低?通过合并重组相似组织来降低,系统如果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就说明存在重复组织。
  • 快速发展的独角兽企业。要从服务化开始,逐步建立SLA,以提升服务为主,还没什么组织可合并。
  • 中大型企业实施中台。这类企业从服务化和SLA开始,同步进行组织合并,有步骤配合着来。
  • 超大型企业实施中台。通过组织合并来驱动服务化和SLA的升级,实现组织级别的战略升级。

总之,企业数字化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要临阵磨枪。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