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带来一场人类浩劫。截止到5月7日,全球确诊新冠肺炎3736012例,死亡262656例。此外,疫情的“余震”影响不断,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停滞,失业率快速上升,全球GDP排名前20的国家、占据全球GDP的80%和大部分人口已经全部实施某种形式的社交疏远或隔离措施;而至于疫情阴影笼罩下的个人,更是从身理、心理到行为模式都发生彻底改变。总之,2019新型冠状病毒对我们生活的颠覆是彻底的,我们的许多习惯性活动突然放缓或完全停止。但是新冠病毒的影响也带来了数字领域的加速增长和更多关注,让科技赋能的智能生活提前一步到来。下面,我们以一位经历了在湖北老家隔离、在家办公、返京上班的AI开发工程师为视角,来看看这场疫情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常态。
云上的居家隔离生活
作为一个湖北人,在1、2月份疫情爆发最严重阶段日子是最难熬的。除了每天不断上涨的病例数字让人心惊肉跳外,因春节及封锁物流所造成的物资短缺也让全家人忧心忡忡。所幸尽管超市供应的食物品种不多,但不至于饿肚子,尽管治疗父亲高血压的药品比较难买,但最终还是能买到。随着疫情发展情况逐渐向好,我也终于不再每天只关注疫情消息,开始尝试回归正常的宅家生活。
1、娱乐
对于我个人而言,游戏恐怕是最好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之一,想必很多人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事实上,疫情期间游戏行业不仅未受影响,甚至还迎来爆发。根据伽马数据发布的《疫情防控期游戏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1-3月移动游戏市场收入达到近550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率超过49%,环比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除此之外,用户在家用主机游戏上的支出从2月的8亿8300万美元成长至3月的15亿美元。日本游戏大厂任天堂出品的《动物森友会》创主机游戏单月销售量最高纪录,成为现象级爆款在网络上被各种安利刷屏。
居家隔离期间,游戏成为满足广大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春节期间线下社交的重要替代品。互联网女皇MaryMeeker认为,游戏为用户提供了参与比赛(通过游戏直播或比赛直播)的媒介,虚拟地与朋友/其他全球玩家互动,并通过流媒体帮助玩家学习和提高技能。在这段保持社交距离与居家隔离期间所浮现的媒体创新,将改变传统体育的消费方式,并为运动员和粉丝带来更多参与/娱乐/互动体验。
2、健身
疫情期间,对于我自身而言,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更加关注自己与家人的身体健康问题。由于居家隔离受到活动场地的限制,每天活动量太小,我选择用健身软件和一张瑜伽垫来坚持每日健身锻炼。
在全民宅家的背景下,我只是一个体验线上健身庞大群体的小小一员。2020 年 2 月,运动健身APP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快速上涨至 8928 万,同比增长93.3%。随着云健身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新玩家”开始涌入这一领域。一些体育媒体平台、综合视频平台也利用各自优势进行资源布局,通过与健身机构、媒体、体育管理部门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健身节目和资源。此外,伴随着运动健身,心率检测、睡眠健康等等APP用户规模也发生增长,2020 年 2 月,健康管理APP月活用户突破 2405 万,同比增长152.8%。
业内专家认为,此次疫情可能会成为加速在线健身行业发展进程的利好。长期来看,人们在防疫期间养成的运动习惯会有所保留,定期运动有望成为常态。这其中会迸发出很多新的形式和机会点,也许是未来运动行业新的引爆点。
3、工作
- 云办公成为新常态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我和其他上班族一样,开启了在家远程上班的工作日常。使用两款常见在线办公软件,再加上微信社交工具,就能基本满足平时的沟通需求。
同样的,在线办公应用在疫情期间迎来爆发。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在线办公行业“战疫”专题数据检测报告》显示,截至2月17日新春复工期间,中国超1800万家企业采用线上远程办公模式,超3亿人使用在线办公应用,并预计2020年智能移动办公市场规模将达到449亿元。
欧美国家亦是如此。比如视频协作平台Zoom在3个月内日会议参与数从1000万增加到3亿人次,创造了又一个互联网的增长神话,其他企业应用(聊天和协作平台)的使用量也大幅上升——Slack的一季度报告显示,付费用户数增长2倍以上;每用户每日发送到的平均消息数量增加20%,而微软则提到3月19日那一周,日活用户数为4400万人次,较上一周增长3.7倍。
总之,一场或将改变大多数办公室工作场景的大型试验已经悄然开启。在疫情结束后,未来在线办公模式是否成为主流办公场景,取决于团队需要以及在线办公软件的便利性。
- 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
作为一个AI开发工程师,我在疫情期间的工作较往常增加了一些新业务,比如替线下门店超过200家的客户公司搭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营销系统平台、为相关部门搭建人工智能外呼系统等等。以个人的感受来看,传统企业及单位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非常迫切。
事实上,这场疫情对传统企业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对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零售企业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甚至还有积极的正面影响,越是数字化转型较早的企业,越具有积极的影响,企业利润不降低,反而上升。比如林清轩、良品铺子、红蜻蜓三家品牌逆市数字化转型,在疫情期间业绩不降反升。与此同时,聚集性的活动受到限制,促进了许多“无接触模式”创新发展,如无接触配送、无接触点取餐、共享员工等。
正如Mary Meeker总结的,在疫情压力下,目前变现最好的企业可能会倾向于拥有:
1)基于云的业务功能,员工可以带上他们的计算机设备,在几乎任何地方工作;
2)产品抢手,在此不确定时期更是供不应求(从食物/水/庇护所到娱乐等等);
3)易于发现的在线影响力可以无缝帮助消费者;
4)以有限接触的方式有效地向消费者派送产品;
5)可以让企业数字化效率更高的产品;
6)广泛社交媒体影响力。
这次疫情突显了大规模数据驱动的前景规划/执行的重要性,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进程。
一场数字化的返京之旅
随着3月各地区新增病例逐渐清零,大家逐渐踏上返工的旅程。作为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湖北人,我本以为回京之旅会困难重重,毕竟北京市的防疫管控的严密程度几乎不亚于武汉,但未想到凭借一条来自10086的短信、一个“京心相助”小程序和一个健康码,就能让我顺利返京。
最先给我发信息的是10086,让我在“京心相助”小程序上申请返京。或许这是因为相关部门联合运营商,通过电话归属地和迁徙大数据筛查发现了我迫切的返京需求。随后,我通过“京心相助”小程序填报申请,在北京街道、社区、防疫办的工作人员纷纷给我打电话核实信息后,关于我的一条返京大数据链条由此启动。没过几天,12306发来短信,称开往北京的高铁安排上了。更神奇的是,京心相助已经让铁道部门安排了订票,我只需在2小时内点击链接进行支付即可。
到了出行当天,我向工作人员出示健康码,然后从红外测温仪前面走过进行测温,经过安检后,我的健康码应用上打上了“已进入”的标签。抵京之后,从火车站到不同区域再到街道办,都有专车巴士无缝接驳。当我到达社区时,社区负责人提醒我在居家隔离的14天里,需要在京心相助上每日打卡。回家后,我的湖北健康码也自己过渡到了北京“健康宝”,状态变为居家观察,这场关于数字的交通终于有了闭环。
回顾返京旅途,一路关卡严谨,却是每到一个集散地都无缝衔接,接送人员精准地叫出我的名字,提供最及时的服务。在这背后,是纵跨南北两地的街道、社区、铁道、电信等多部门的重重闭环和“数据跑路”的链条,我深深感受到大数据技术正全方位地改变着中国老百姓的生活。
具体而言,在这一系列应用背后,来自两大数据系统的支持。一是北京市大数据平台,一是北京市移动公共服务平台。除此之外,还有“健康码”应用的助力。2020年春节刚过,余杭市公务员和阿里研发人员就开始着手研究一款便捷的电子凭证,健康码应用横空出世。健康码是一个有状态的电子通行证,该系统会记录用户的打卡位置。按照支付宝健康码的原理,用户每到一个地方,健康码被扫一下,到过的地方就会记录地清清楚楚。如果用户接触过的人有谁被确诊,该用户的健康码也会自动变成黄色,需要进行隔离观察。也就是说,只要任何一环出了问题,用户的健康码都会发出最及时的信号,保障周围人的出行安全。
新冠疫情需要经过“检测发现、隔离、防控”三个步骤才能得到控制。在这三个步骤当中,发现和防控对于大数据的要求颇高。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不同的信息来源,将人的信息ID与行为轨迹、健康状态进行整合处理。可以说,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全民性的数据归一,并且这种归一建立在“用户授权”的基础之上。清华大学教授沈阳认为,疫情的持续将会使大数据技术的进步积淀下来,人类运用大数据洞察社会的能力也将再次加速提升。可以说,疫情推动实现了“弱隐私的大数据洞察”。
2020=科技 医疗的跃进之年
除了我作为一个健康个体所经历了上述疫情催生的变化之外,事实上,疫情推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是目前备受压力的医疗领域。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新冠病毒疫情,许多正在进行中的医疗创新趋势将得到加速:
1、远程医疗
由于疫情爆发突然,而医疗资源有限,一些轻症患者可以选择咨询虚拟门诊。其他疾病的患者也通过网上咨询来获得信息。借助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工具,全球越来越多的医生正在为隔离中的病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2、互联设备
远程医疗的部署离不开互联设备。在本次抗疫过程中,5G远程医疗发挥了巨大优势。它不仅融合了多媒体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能支撑海量多媒体医疗数据的安全高速传输,还能进一步实现高端医疗资源的深度共享。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个人和家庭患者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地获得高质量的治疗和救助资源,而且在紧急事件如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和远程战场的紧急救援中,也能发挥独特优势。
3、打通数据壁垒
抗疫期间,医疗领域在数据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数据泛滥,但数据之间没有关联,无法带来洞察。目前,医疗卫生行业刚刚开始接受互操作性的理念和API(应用程序接口)等现代数据架构。对新冠病毒疫情,将系统连接在一起的压力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创新的公司会加快数据互联的速度,而不再像以往一样需要大量的集成工作。
4、应用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
本次抗疫行动中,应用的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表现抢眼。例如,AI消毒机器人进入高危区消毒,能够避免人员感染的风险。而新冠肺炎AI辅助医学影像可大幅提升诊断效率,有助减轻医生繁重负荷。李飞飞团队研发一个家用AI系统照顾疫情期间的独居老人,可以对住在家中的老年人进行实时不断的监测,向临床医生和家庭成员及时发出健康预警。其他一些家用AI监控系统涉及到可穿戴设备,比如 Current Health、 iRhythm 和 LiveFreely。比如说,iRhythm 公司研发的 Zio 心电贴片,可以连续佩戴14天,可提供连续心电监测。
总之,2020年新冠疫情倒逼智慧医疗领域加快发展进程。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及数据壁垒的打通,智慧医疗将迎来质的飞跃。
疫情让智慧生活提前到来
在上述疫情催生的各种变化中,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都是非接触式的。诚然,从当前各国防疫措施可以看出,避免接触是最直接有效的防疫途径。因此,各国号召人民居家隔离,凡是人与人之间不接触就能够做到的事情,都成为民众刚需,非接触式产业获得极大的刺激动力。
事实上,非接触式生活本质上是机器智能对人能力的延展,数字化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这是一种未来趋势。在疫情的笼罩下,非接触式服务延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面对清明、五一小长假的旅游高峰期,千岛湖景区迅速上线了支付宝小程序,依靠实名认证的技术功能成功打通了健康码、购票、验票各大环节,让“无接触旅游”成为旅游新模式;而支付宝“数字市民中心”的建立,让杭州、上海、南昌等不少城市的市民在线服务网络逐步趋于成熟,其中,健康码、公积金查询、交通违章查询热门功能方便又省事。这种“无接触办事”的理念也逐渐融合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之中,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
换个角度看,这种“无接触式”消费及服务,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一部分。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70多岁老奶奶不去菜市场,开始网购生鲜食物;50多岁的大叔拿着平版,学着云端上班、视讯会议;学生们透过线上互动教育,自主学习,老师们变身直播网红;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歌星乐手通过手机合办音乐会;在办理手续时享受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一个电子表格就能代替自己在多个部门辗转;在需要看病时先考虑远程治疗,可穿戴设备可以随时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甚至独居老人都可以得到AI的照顾;各种服务机器人更不用说,工业领域有灵活精密的机械手,消费领域有各色机器人代替人工服务……
另一方面,疫情加快了“非人际接触的AI生活”趋势,还可能会导致一些失业现象,而这本该是若干年后机器人对人大规模替代后才会发生。未来,当机器人大规模普及之后,有一部分人会靠领取“机器人或AI补偿性低保”来维持生活,疫情同样加速了这一天的到来。
由于疫情的发展尚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许多目前的趋势或将发展为新常态。总之,新冠疫情让本该在未来到来的很多事情加速到来。这种加速度大幅增加了许多风险和机遇,需要我们调整好观念和策略来应对。
当我们面对当前紧张的健康环境和经济压力时,或许在政府扶持及企业创新的各种新业态中,能够找到支撑自己的力量。正如T. Rowe Price的董事长、首席信息官布莱恩·罗杰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曾说,“世界不会一直停摆”。我们既满怀对“好日子”的希望,我们也做好了希望会姗姗来迟的心理准备。在这场全人类危机面前,如果世界更加团结,未来会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