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之王——苹果产品

2020-06-11 15:17:43 浏览数 (2)

苹果的品牌标识虽然有个缺口,但是苹果公司每次的新品都会让人尖叫,极致到几乎找不出瑕疵,或是在地球上找不到比他们更好的。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苹果公司都要求极致的用户体验,从iOS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高效性,到App Store内容的丰富,包括对第三方应用的严格要求,无不体现极致的情怀。硬件方面,从一个小螺丝到卡扣到屏幕按钮,每一次改进都以0.01毫米作为精准追求。苹果公司的全系产品外观的市场认可度也几乎无人能敌,大量的“果粉”几乎拥有苹果的全套产品,在他们的心中,苹果的产品就是极致到值得拥有。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每一次决策都如履薄冰。2012年,苹果公司在是否要取消iPad的“home”键问题上挣扎了很久,经过大量的用户调查,最终还是保留了。除了产品的极致,苹果公司的营销也是极致的典范,从造势营销、口碑营销、饥饿营销到粉丝营销,都做得让全世界为之折服。

极致的产品设计理念

“极致”的汉语解释是形容某人在某方面达到最佳的意境、情趣,到了最高程度。这个词本身跟互联网是没什么关系的,而后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用了几个词重新诠释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口碑、快!“极致”便成了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特性。众多实践证明,雷军这样的总结绝不是随性一说,而是为了让互联网思维更加浅显易懂的深刻解读。

古人云:“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此极致之意就是不满足当下力求完美之意,极致即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互联网行业的“马太效应”刚好如此:没有第二,只有第一,只有不断地朝着第一追赶,才有可能不被淘汰。当下的互联网格局形势下,做产品没有“极致”的理念,就可能成为“炮灰”。无边界的互联网思维决定了创新的无边界,体验的无边界——只有无限接近,没有触手可得。

极致是一种情怀,是产品设计者对能力的挑战,是触摸不到的天花板。在当下的社会环境里,想做到极致几乎不可能,但是能做到接近极致就会得到市场的认可。雷军虽然提出了“极致”,但是他的产品小米手机绝对算不上极致。不过,短时间内在一个从未涉及的领域做出如此成绩,公众已经认同他们做到接近极致了。苹果的产品做得也可谓接近极致,但是别的品牌依然会有生存的空间。在信息公开化、需求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同往往会达到大部分的一致,而口碑的认同并不代表需求的一致。

“极致”一词更像是对自己、对互联网行业的一种鞭策,它让我们永远无法满足现状,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对于产品而言,若不极致,则必将被超越。第一名往往能获得80%的用户,剩下20%的份额,作为第二名,还要跟第三名、第四名去瓜分,这便是互联网马太效应对“天壤之别”的诠释。要做到极致并不容易,除了跟别人比,还要跟自己比,比赢了别人不一定能比赢自己,正可谓“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

对于“极致”,西方人比我们领悟得更早,也可能是互联网文明诞生得更早的缘故。一个有着129年历史的公司,只有一款产品——可口可乐,但他们做到了极致。

当产品本身无法再突破的时候,他们把产品做成了一种文化,这便是极致。不管时代怎么进步,产品本质没有变,但是追赶潮流的步伐让我们觉得他们每天都在进步。中国的百年企业极少,仅有的几个也是很小的企业,并紧紧抱着历史的围裙等待被岁月洗礼,少有跟随时代步伐将产品做到极致的。阿里巴巴到现在已经15年了,马云曾经说过要把阿里巴巴做成一家拥有102年历史的企业,意思就是要做一家百年历史的互联网企业。这个难度非常大,但也不是不可实现的——诺基亚也有149年的历史。阿里巴巴已经上市了,产业布局非常广泛,整个生态状况还是非常好的,我们期望并相信他能做到。

互联网文化总能让人不能自拔而苛求更高。在2015年的两会上,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把移动互联网比作“电”,正如互联网的发展变革如同电能一般,驱动着整个社会前进。极致的产品就有高权重,在市场网络中高权重的产品能够更快获得市场的认可。

对于产品的开发,“极致”是一种指导思想,是不断追求完美的信条,是一个产品设计团队和公司共同追求的目标。

————本文节选自《蝶变:不可阻挡的互联网 浪潮(全彩)》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