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 2C 「入海」

2020-06-12 10:47:28 浏览数 (1)

安防C端的机会来了吗?

近日,海康威视一则公告震动了整个AI安防圈:筹备分拆子品牌萤石,在深交所上市。

拆分子公司上市一般或为二因:一是希望通过分拆上市,打开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二是提升行业和品牌影响力,公司独立经营决策和管理,扩大新业务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分拆业务在A股上市标准颇为严格,也并不被监管层所鼓励。

海康此举更多的是调整策略,弥补自身短板的自救之姿,还是看好市场,重拳进击的自信之态?

「前世」的羁绊

萤石真的具备独立上市的资格腰牌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了解萤石所在行业的前世今生。

作为最早涉猎C端的安防企业,海康威视萤石和大华乐橙最初给自己的人设是”消费级安防摄像头厂商“,业务迟迟未能展开后,他们意识到并调整了定位的偏差:从智能家居的角度切入To C市场。

“前几年我们犯了一些错误,走了不少弯路,但商业就是不断变化、试错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创业公司死了一堆又一批,现在我们能活下来并且对未来定位越来越清晰。”乐橙业务负责人曾总结道。

安防企业前赴后继加入其中,但早期的智能家居市场地盘,显然承受不住号称千亿市场的大饼,由是之故,安防企业畅游C端梦,也遍布荆棘。

究其原由,因其内外交困、先天“营养不良”。

智能家居兴起于1997年,概念轰动全球的同时,中国也开始了15年的漫长探索期,奈何始终圈内火热圈外冷漠,长期举步不前。

转机始于2013年,中国一年内发了三条物联网政策扶持智能家居,也就在这一年,大量企业开始进入,市场开始出现些许起色。

但早期的虚假宣传让市场期待过高,加之受制于产业环境、技术、消费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实力与外部条件双脱节,透支了市场信任张力。

一、产品不成熟、单一且未切中痛点。

早期国内市场直接照搬国外智能产品,结果水土不服,且智能单品之间并不联动,各产品场景单一,体验感差。

二、技术支撑不足。

过去7年,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都未充分发展,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协议技术等不足导致设备和系统都无法对数据作出快速反应,分析以及反馈。比如最基本的安全需求,无法应对陌生人闯入后准确识别并联网报警等突发事件。

系统上,早期进入市场的大多是自动化集成商,仍以“控制”为核心思想和操作模式,所谓“人工智能”,只做到了“人工 智能”,仅将遥控控制变为APP控制,充其量也只是“可控制家居”。

受制于网络技术、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通信技术等原因,那时To C端的设备要承担高额的存储成本和网络成本,得不偿失。

服务上,维护困难,未能建立起 SaaS 层,除产品和系统外没有更多增值服务,收集的家居信息成为孤岛。

市场环境,欧美以独栋别墅为主,中国以小区高楼公寓为主,相比之下中国消费者安防意识不足,晦涩难懂的概念更无法激起消费者购买需求。此外,昂贵的价格迫使用户集中在高端市场。

三、安防企业先天C端基因不足。

说安企是B、G端的掌舵好手毋容置疑,但在C端,他们的大名鲜有耳闻。手握安防市场最大份额、在B、G端游刃有余的安防企业在C端像失了臂膀,C端市场杂,且路数完全不同。

要通过用户画像定位核心用户,市场体量难以精准统计和预测,注重品牌和价格,且玩法多,更新快,体验与交互为首要,体验好坏将很大程度决定用户去留,并且非常注重口碑。

这让习惯了标准化生产,注重功能与效率的安防处处施展不开。海康萤石和大华乐橙进军几年,影响力有限,如今在包括三线城市之外的安防民用市场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所有朝着新方向努力前进的企业都会受到惯性的阻碍。的确,它们过去的创新越成功,任何试图改变原有进程的后续创新就会面临越强大的阻力。” 杰弗里·A·摩尔认为,体量越大的企业惯性越大,创新也越不易。

对于安防头部企业,从注重效率与功能性格中,培养出玩转营销、品牌塑造、产品定价及性价比的新潮思维,非一朝一夕可成。

其实这不是安防一家之桎,所有想进攻的C端的To B 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小荷已露尖尖角

一个经验丰富的农夫不会只满足一片农场——任何一个巨头企业,都有制霸全域的野心。

尽管安防C端市场体量大且分散,依然有安企长耕不辍。或因传统公共安全领域,智能改造体量有上限,近年来G端趋于饱和,B端稳步提升但难有爆发性增长,只有C端,还是几近荒芜的黑土地。

思危求变的安企们,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势要打破传统巨头调头难的宿命。

正如前文所述,彼时的外部环境未真正苏醒,2010年小米横空出世,开始互联网企业和安防企业并无交集,后来小米以手机为核心,短短几年建立起小米生态帝国,成为智能家居领域的新星。

萤石CEO蒋海清意识到,个别产品单打独斗行不通,消费级市场的安防企业应该多向小米互联网公司学习。

2015年,萤石独立成立公司,转变成一个主打安全概念的智能家居品牌,产品也从单一的摄像头扩充成多元生态。

从摄像头到生态,从智能安防到智能家居,这一理念的转变也带来了转机。

在成立独立子公司后的2017年,萤石首次盈利,营收10亿。2018年海康成立三大事业群,创新业务增长进六成,萤石营收16亿;2019年,营收达到26亿元。

如果此后五年萤石都以这个速度发展,五年后萤石的营收能达到海康总营收近一半的体量。

当初纷纷跟进大哥路子,进入C端的安防企业不少,大华2014年成立C端品牌乐橙,天地伟业打造“天天物联”,东方网力成立爱耳子公司。2019年大华乐橙年销售额过10亿,收入近5亿。以及2020年华为安防的撒钱10亿,启动“燎原计划”:建设覆盖区域市场旗舰店、体验店;建设覆盖全国的售后维修体系。

安防领域的新人旧人,都以“站硬”的姿态,毫不掩饰自己的努力和成绩。

以最热家用单品摄像头为例,在京东销量前八摄像头品牌中,海康、大华、华为三家的安防产品榜上有名。

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先发不一定制胜;但是来得巧不如做得好,有料才可能出奇。

先入圈但沉寂多年的安防C端,似乎慢慢“支棱”起来了。

「出道即巅峰」or

「未来可期」?

这是安防C端能摸到的天花板,还是冲出地面的水平线?

正如智能手机的演进是通信技术、网络速度、生态系统等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它的普及用了5年时间,如果把手机比作一个智能单品,安防C端作为一个产品系统从2013年开始起步,现在也才发展了7年而已。

如果说2014年以前是产品功能,模式,技术改造,市场教育的探索期。2014年物联网概念的兴起,以及一系列智能单品的出现,使得2014年到2020这6年成为安防C端市场启动期。

经历过资本的眷顾和落地的难产,现在的安防C端市场少了些浮躁,多了些理性。

对于萤石、乐橙、海雀所在的安防消费级市场,四大爆发标准缺一不可:

合理的价格;良好的用户体验;统一的连接、通信标准;完整的生态。

以摄像头为例,翻开京东主页,价格大多在300以内,不再遥不可及的价格增加了市场付费意愿。

家居安防单品切入点不再执着于门禁,冷静复盘后的厂商回归到最基本的安全诉求,涌现出Nest(温度控制,烟雾报警),Dropcam(网络摄像头)、智能锁等在内的痛点产品,产品也由“控制”向“人机交互”迈出一大步。

Wi-fi,ZigBee, 蓝牙等网络通信技术不仅创新了用户体验,也为设备间的互通互联提供了可能,让无线系统成熟,降低部署难度。

AI规模落地过程中,应用逐渐成熟,前端传感器,对环境的描述更精准,用户行为分析更精准,能为用户提供的服务也更精准。

未来,当通信、接入标准统一后,将极大地刺激市场创新,产品更加丰富、差异化、定制化,并最终达到一个成熟稳定的统一状态。

这份期待里,安防企业能否拥有一席之地?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早前所发布的相关数据,预计2023年,全球21%家庭将拥有远程监控设备。

智能锁、智能摄像头、智能燃气泄漏传感器等安防设备成为家居安全核心单品,智能安防在智能家居的权重越来越大。

幸运的是,安防企业没有一味沉溺在智能安防的甜甜圈里,觉察到未来数据智能、智能产品协同联动才能互通互联的必然趋势,他们早早谋划起生态棋。

比如海康去年以萤石云、智能安防、智能入户、智能控制、智能机器四大硬件以及子系统打造安防C端生态;大华建立了乐橙云、智能硬件、智能技术三位一体的业务生态;无独有偶,安防新人华为生态战略升级为全场景IoT生态。

市场发展固然有规律,但实际竞争中不确定性难以预料。海康总经理胡扬忠对萤石生态扩张的看法是,“把握住具体的时机很难,因此只能提前布局。”

在安防C端环境内,萤石、乐橙、华为安防C端业务愈加细化,深入挖掘智能养老、婴儿智能看护等场景,也让其生态产品更加丰富,服务更加多样。

越是激烈的竞争,越要在深处远瞰回眸。

已经在传统安防市场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安防企业在 C 端并不急于求成,海康曾提到,萤石虽已盈利,但公司现阶段更注重打好扎实的基础和长期的积淀,才能让厚积薄发的“发”更有力量。

此次分拆上市,将给萤石带来新的资本和新的经营决策理念,在安防不断下沉形势下,如果萤石能跳出安防固有思维的桎梏,弥补市场营销、品牌策划、性价比短板,萤石才能被2C市场眷顾,也才能给整个安防领域带来新的曙光。

于 2B 和 2G 他们是阅历丰富的前浪,于 2C 却是尚在吸收新思维、探索新路子的后浪,从前在 2C 他们可能站得不够高,但他们看得够远。

当喧嚣散去,那片To C大海或许有安防企业应得的位置。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