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保在敏捷研发管理中的实践

2019-12-03 20:42:25 浏览数 (1)

创业团队在组建和扩张时如何高效协作,是组织要解决的大难题。明确目标、确保成员清晰知道如何配合、过程中管理好干系人预期、关键环节做好变更管理和风险把控、采用增量迭代的敏捷项目管理机制、确保“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是微保业务快速、稳步发展的关键。

01 背景

1、互联网保险的机遇与挑战

1) 机遇

2018年中国保险行业保费全球第二,保险深度(保费/GDP)4.57%,排名全球36位。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排名全球46位。中国保民意识逐渐苏醒,保险市场增速20% 。互联网保民累计2.2亿用户,保民年龄年轻化,首单投保平均28.7岁。中国保险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挑战

2017年~2018年监管从严,对于违规开发产品,偏离保险本源,挑战监管底线的行为,做了明确严格的规定。让野蛮生长的保险行业回归第一性保障原理,确保行业更加健康的发展。

互联网保险相比传统保险的优势在于:保费低,投保便捷,理赔方便,保单管理容易。但保险始终复杂,涉及续保、退保、理赔、定价、风控等。对用户来讲,产品难懂、学习成本高,保单常常厚得像一本书。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为产品的开发和运营工作带来非常大的挑战:需求不断变化、新需求被识别、变更成为常态。需要配套合适的敏捷研发管理,才能确保业务稳定发展。

2、微保面临的挑战

微保WeSure(以下简称“微保”)是腾讯首家控股的保险平台,携手国内知名保险公司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保险服务。2017年11月2日,首款《百万医疗险》上线微信钱包九宫格。在其后的两年中,凭借高效敏捷的研发管理,微保已经与24家知名保险公司合作,携手打造了20多款定制 严选保险产品。

微保在过去的两年中,主要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两方面的挑战。

1) 内部:

如何确保正确的业务方向,管理好股东预期,组建团队,搭建基础,设置合适业务的组织架构,确定产品承载形态,在支持业务的同时,不断完善技术架构,解决技术债务。

2) 外部:

如何与腾讯生态深度合作,如何处理好与保险公司的关系,确保业务符合监管要求,如何打磨产品、确保用户对保险产品充分理解,如何做好用户教育,如何与友商竞争。

早期我们希望打造一款爆款产品,但实际用户的保险诉求是丰富多样的,业务也随之调整。考虑到保险是低频产品,借助小程序的崛起,我们采用小程序来承载产品。在产品介绍上,反复打磨文案几十次,力求向用户讲明白保险产品特点、责任、投保条件等。投入用户教育内容板块,帮助用户学习保险知识,更好地为自己和家人配置保险。这些都是微保在创业期间需要不断优化和解决的难题。本文更多从项目管理角度出发,探讨研发项目管理在微保的敏捷落地,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和教训。

02 微保的敏捷历程

1、适应“需要”,完善敏捷

按照组织在不同时期的需要,微保的敏捷研发管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形成期:

从团队组建到迭代上线。需要搭建基础,启动内部迭代,发布上线。这期间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做好风险管控的同时,高效地协作。

2017年5月初,技术 产品的团队大概50 人,那时正处于搭建基础的阶段,虽然每个人都有事做,但是大家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为此我们召集骨干反复讨论并获得高层批准,定下目标:完成一个可以体验的产品雏形,以车险投保全流程走通为初期目标,定义了迭代节奏,产品story模板,状态迁移等流程和规范。

从此大家真正的开始协作起来,团伙变身团队:需求到设计,开发到测试,迭代到上线,各个环节都明确了过程和交付物。虽然期间也不断地踩各种坑,来自小程序本身的坑,来自保司上下游耦合的坑,在这样边踩坑边填坑的过程中,底层系统逐渐完善和稳定起来。经历6个月的内部迭代,11月2日,微保首款百万医疗险正式登录微信九宫格,迭代1.0正式发布。首款产品以流畅的投保体验和产品特色征服了用户,在保险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震荡期: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团队的扩张,产品线迅速增加,项目开始出现资源争夺,资源匹配不均,不同项目间重复建设。这期间组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找到适合多业务并行的项目管理方法,顶住业务压力,并解决因此产生的技术债务,确保资源投入在正确的项目上。

研发管理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做了多轮的研发流程优化,在优先级、评价标准、评价机制方面做了较多的优化和探索。在存量产品已经不少的情况下,新的项目的展开也受到集团审核的挑战。如何确保新业务与存量业务不冲突?新项目的长期用户价值是什么?长期赔付风险如何考虑?保险服务质量如何保障?产品战略布局如何思考?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解决。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三个方面的经验:

  • 在研发管理工作上,着眼于让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业务上,工作的重心由初期主抓进度和质量逐渐转变为聚焦产品价值,人力和成本上;
  • 在迭代节奏上,我们从最初的双周迭代,一步步转向现在单双周兼有的敏捷的迭代,并不断review不同项目特点,选取适合的迭代节奏;
  • 审核线流程优化,除了规范化审核材料以外,不断梳理审核要点,建立沟通机制和通道,建立高管内审的机制,保证了审核工作的顺利展开。

3)规范期:

形成期和震荡期的5个关键问题,从19年开始进入不断优化和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在如何确保做正确的事情方面。

早期研发管理工作仅关注封版后的过程,到规范期后,项目管理工作开始全流程管控,通过严格的立项准入机制,项目管理工作从最初特性封版到上线,转变为从idea产生即介入,全流程关注并透明进展,确保项目符合进度规划。

立项,成为研发项目管理初期的最关键环节。立项意义具体这里不赘述。实践中立项经常会被业务需求方抵触,这不可避免,因为立项工作会带来工作量。所以立项工作需要做好引导和机制配套,尽可能简化流程,完善立项checklist,帮助团队和组织做好立项。规范的立项让团队对齐项目价值,明确可能的风险和投入,确保团队最初的投入是正确的。

2、敏捷闭环,环环相扣

微保的敏捷工作一直是围绕两个闭环:需求环和研发环。

1)需求环:做正确的事情

主要解决需求问题,起点是需要:市场或用户的需要,业务布局的需要。需要往往是不清晰的,需要团队一起不断讨论,确定好目标。目标包含条款、保险费率、合规要求、投保条件、产品定位、保护目标人群等等。在确立了目标以后,才真正是产品的方案开发和形态确认,交付物是明晰的需求。需求进行一步经过评审获得大家一致的理解和确认,然后进入下一个研发环。

2)研发环:把事情做正确

进入研发环的需求是明确的,可以执行的。包含架构设计、编码开发、保司联调、功能及系统测试、性能测试、发布验证、体验验收。上线配套的监控和数据报表,为决策层提供决策支持。如有缺陷,则修复改进再发版或再迭代。如根据报表发现业务存在设计问题,或不符合用户需要,则进行特性调整,进入轻量级需求环。重复迭代,不断完善产品。

在展开项目管理的时候,我们遵循敏捷(Agile)增量迭代,采用Prince2强调的原则和流程框架,再结合Scrum的实操,形成微保自己的敏捷套路。

为保持需求信息一致性,我们使用TAPD来承载微保敏捷实践中需求的管理和实现。每个月有900 story通过TAPD来进行生产和流转,线上和线下问题的跟进也通过TAPD来进行跟进和管理。

通过梳理,不断优化敏捷闭环中各个阶段的工作,微保C端产品发布频率从18年平均22次/月,提升到19年39次/月。效率提升了77%。

03 增量迭代和关键环节管控

1、敏捷的核心

微保的敏捷核心:增量迭代交付,满足组织“需要”,关键环节管控,解决业务“问题”。

短周期增量迭代指的是我们有单周迭代、双周迭代以及紧急发布;关键环节是指立项环节、启动流程、内审外审流程,还有封版等重要环节。

我们的迭代和大多数互联网产品迭代一样,采用流水形式。这对团队配合要求极高,同一时间不同角色成员需要并行多个迭代。但流水让产品获得更快的交付,能够及时地调整,符合敏捷的思想,满足组织和业务的需要。

2、组织的需要

回顾前文提到的5大类问题,其实就是组织对研发管理的5类需要:

  • 高效协作的需要:通过流程机制让互动更主动、更有效,需求质量更高。
  • 顶住业务压力的需要:一开始即做测试环境,迭代环境建设,包括持续集成等。采用微服务,尽量复用,要考虑通用性、平台化。
  • 做好风控的需要:除常规的法务,政策和业务安全检查机制外,要做好变更管理,确保变更的有效性,必要性和风险可控。
  • 线上服务质量的需要:解决技术债务、可测性、重复建设、监控不完善等问题,确保线上产品质量。
  • 做正确的事情:通过价值立项、审核、全链路把控、深度复盘,确保每个环节的交付质量和时效。确保在执行中不偏离正确目标,总体风险可控。

这里选取5个典型且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分享给大家:

1)团队协作:流程帮助团队更有效的沟通协作

迭代初期因缺少流程迭代无法有效进行。我们围绕贯穿迭代的需求,制定了项目迭代的流程。用TAPD把整个需求管理支撑起来。反复推敲,为产品迭代过程规划7个关键状态,形成模板、机制,并明确了各角色的工作职责。

针对需求的沟通漏损问题,我们强调双向沟通。除了产品同学向技术团队澄清需求以外,开发和测试同学也要进行需求反澄清。在多需求优先级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引入需求预审,排期会等关键会议,确保信息在初期能够充分的透明。

不要忽略体验的验收:验收工作非常重要,是产品与用户见面之前最后一次纠错机会。全面质量管理倡导全员参与,保障产品质量,完全依赖测试团队是不合理的。

有一个真实案例,某次开发把一个30万元保额的文案说明配成20万,在上线之前被一个经验丰富的保险同学发现,避免了问题被遗留到线上。

我们对类似的线上问题进行了复盘,建立了验收机制,让更多的角色参与到线上验收,形成了固化的验收机制,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需求质量低:尝试寻找深层原因

在一段时间内,需求质量成为引发技术和产品的矛盾点。我们尝试评价最好的需求和最差的需求。企图通过树立标杆,让需求都变得清晰、稳定、完备。虽然做了充分的推演,但当评选真正落地时,我们才发现评价成本非常高:除了心理障碍技术同学不愿意去评分以外,不同业务的技术评分标准也很难统一,导致评分最低的产品同学非常大的抵触,最终评分计划宣告失败。

需求质量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考虑不完善,不充分。回归问题本身:以问题为导向,尝试去就事论事的改进,倡导大家进行迭代总结,不求需求清晰,稳定和完备,只求需求能够充分被理解。通过这样的措施,化解了需求质量问题带来的冲突和矛盾。

具体来讲,有三点:

迭代复盘:发版之后,项目经理按需组织大家聚集在一起,互相吐吐槽,讲讲怎么改进。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很容易能够理解为什么出问题。当然,只吐槽治标不治本。需要引导大家一起思考,形成可落地的,达成一致的改进方案。

②需求的澄清和反澄清:往往团队可能没有意识到要做这个事情的重要性,这就需要项目经理介入去推动。技术团队(开发和测试),要进行反澄清。开发同学要对Story分解Task,测试同学需要明确的组织用例评审过程,进行反澄清。以确保产品、开发、测试对需求理解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澄清的过程中,也可以对未考虑到的问题进行识别,有效地减少进入迭代以后的变更。

③加强沟通:尝试去度量业务方面的需求质量是无意义的,更多要以目标为导向,和团队在一起互相沟通,解决需求一致性和需求完善的问题。需求质量低的根源也往往来自高层。常见原因是时间紧张导致需求考虑不完善。项目经理也需要和产品、技术团队一起,理清投入和产出,管理高层预期。

3)变更管理:推动变更的合理化

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业务复杂、时间短考虑不周、市场变化都会导致需求的变化。但有时变化可能是主观的:需求的提出者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变。甚至高层决策者可能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团队需要给与决策者充分的决策依据也往往比较难。

这时,变更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确保信息的一致性,我们强调变更评审,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变更记录需要同步到TAPD,以便未来维护。当团队内部认为变更会带来风险,就需要进行例外管理,上升问题,上升至研发总监、质量总监以及产品总监层面。如果这个层面还没法达成一致,可能还要继续上升。问题上升前,需要准备充分的变更决策依据,这也倒逼团队把问题考虑得更清晰。这样就可以尽量确保变更是有效并且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很微妙,有时候大家在讨论如何上升的过程中,就已经达成一致的结论了。

变更中项目经理的角色如何扮演?在进行变更管理的时候,往往是产品和开发产生冲突的时候,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我们实践中最有效的两个原则:

  • 帮产品争取合理的变更。
  • 帮开发挡住不合理的变更

合理的需求这里不再讨论,不合理的变更带来的风险和成本较高,要充分讨论,卷入有话语权的干系人,做正确的准确的决策。

4)产品可测性差:复杂上下游环境,多系统耦合

可测性问题目前在行业里被提及得不够多,这有点遗憾。可测性低,测试场景就难以构造,测试就只能依赖于开发搭环境,造场景,测试效率低下。因此从一开始,测试团队在可测性方面就投入人力。当然,可测性的工作也离不开开发同学的支持和配合。

车险案例:传统车险需要自己构造数据,然后数据流要到中保协系统走一圈,再提供给测试。测试数据就像火柴,要验证火柴能不能点燃,必须要划一下,但划一下火柴就没了,测试数据非常稀缺,严重阻碍测试进度。

为了解耦保司,我们投入测试和开发人力联合做mock,梳理了测试数据流转的各过程,及可测性需求,在线上线下环境都支持了虚拟保险公司mock服务,并对业务数据做了逻辑隔离。处理了上下游环境,解决环境过于复杂的问题。测试数据构造变得非常简单,可以构造不同车型,不同价格,不同年限,不同责任的投保车辆。测试效率得到极大提高。100%覆盖到异常测试场景。线上的虚拟保司mock,也基本解决了线上验证需要找真实用户的问题。

5)做正确的事:全链路管控

“这个需求很简单,怎么实现我不管,老板明天要看到”,这样的段子经常被技术同学拿来调侃产品。其实是业务侧顶不住老板压力的无奈写照。微保的产品从idea到上线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一款新的保险产品,要经历市场调研、保司合作、形态确认(费率、投保条件、保险责任、文案说明、风控设计)、设计交互、需求细化等等环节才能真正进入开发阶段。而开发和测试阶段往往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仅仅占很小一部分。

如图所示,中间点是SFM(需求封版会议),往前即需求环,往后即研发环。需求环往往损耗时间较久,就会导致产品看起来迭代周期太长。我们初期在需求环的管控上做的不到位,业务侧同学也无法给出高层干系人合理的时间估计,这也是“需求排不上”、“研发效率低”背后的原因。

我们结合过去的项目经验,与业务侧深入分析,归纳整理出项目全周期中的关键节点。对各环节的合理时间进行预估,并将其整合成工具提供给业务同学。帮助业务同学更好的管理高层干系人的预期。也避免了产品开发中的反复和变更,让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加可控。

3、小结

微保的敏捷就是在不断的满足组织需要的过程中,让敏捷的各环节能够高效的运转,确保整体的高效交付。

  • 通过定规范,做研发复盘,让团伙变成团队,组织高效协作起来。
  • 通过建平台,使用开源组组件开发通用框架,做好向上管理,顶住业务压力。
  • 关键环节引入风控检查点,做好变更管理,整体上把控住了风险。
  • 通过技术专项、持续集成、可测性等工作,技术债务未导致严重线上事故。
  • 通过抓立项,全链路管控和业务复盘,确保项目一直是在做正确的事。

04 展望

回顾敏捷闭环,我们过去做的事情,和未来一直需要做下去的仍是两件事: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做正确的同时,还有一个隐含需求,就是快。具体来讲:

1)协助组织做正确的事,并且在过程中确保一直在做正确的事。

价值立项:充分评估项目价值,确保项目值得做。

聚焦业务:减少业务重复建设,推动业务统一规划。

深度复盘:传承经验教训,避免反复试错和高成本试错。

2)推进业务需求的落地,并高效的快速交付和反馈,帮助组织实现业务价值。

度量体系:过程结果透明、可控,问题得到优化等。

持续交付:CI/CD成熟度、自动化、UT投入等。

技术债务:监控、平台化、规范化、容灾降级等。

敏捷研发管理是一个很大的主题,今天的分享要讲透是不够的,只是简单分享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微保是一个互联网保险行业的新兵,在实践中其实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大家可以多交流,共同探索互联网敏捷研发的成功模式。

TAPD思享汇

是由腾讯敏捷协作平台举办的分享沙龙。汇聚行业精英,探索敏捷协作趋势,期望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您可以与业界同仁共同探讨研发工程实践经验,助力企业提升研发效能、创造更大价值。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