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在即,难免有些迷茫,虽然和很多人不一样,我这并不是第一次毕业了,也回到了原来公司实习,工作生活也算是有条不紊,但莫名其妙的总会有些丧的情绪徘徊左右。无意间在V站看到了一个
ABZ理论
觉得很有道理,遂记录一二,分析分析。
什么是 ABZ理论
LinkedIn和Paypal的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ABZ理论,他认为,你在任何时刻,手中都需要有三个计划:A计划、B计划和Z计划。
什么是A计划、B计划和Z计划呢?
所谓A计划,是当前你正在学习的专业。是一个当下你觉得值得你去持续投入,并获得部分产出和安全感的计划,好比一份你现在正在投入和从事着,且还算满意的工作。
B计划,则是在A计划之外,你给自己培育的某些机会。可以是兴趣和梦想,也可以是技能培养,这些在现在看起来不是那么重要的东西,说不定哪天就能替代你的A计划,从而主导你的职业生涯。简单说,因为无所不在的变化,你虽然有了A计划,但却不绝能仅满足于此只考虑A计划一件事,否则很可能有一天你会被其他人或机器所替代。因而在A计划之外,你还需要广泛给自己培育某些B计划。B计划是那些当下看起来还不足以成为你职业,但你对其存有兴趣或长远看好,值得去长期投入和关注的事情。它们在经过你长期的沉淀和积累后,很可能会在某一天可以让你以之为生了。
而Z计划,则是一个保底的计划,就是一条退路,一种最稳妥的保障。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你失业了,自己所有的技能都没有用武之地,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至少可以凭借Z计划生活下去。对一般人而言,意味着将自己的要求暂时调低到最低即可。
八小时理论(三八理论)
一天24小时,八小时睡眠,八小时工作,而剩余的八小时,则决定了你与其他人根本的差别。
八小时的睡眠是为了释放缓解生理上的疲劳,工作的八小时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获得维系生活的收入,而剩下的八小时,则是作为长期规划和发展做应有的储备。
怎么合理使用好这剩余的八小时,从万千琐事,突发状况中,争取找到一段每天不少于2~4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
很多事情,比如学习,写作,思考只能在“不被打扰的时间”里完成。
事实上,时间也是一种事物,可以被衡量,所以时间也分为交易,消费和投资。
你支付给你的老板每天八个小时,每月172小时,他支付给你1万元钱,这是交易,你拿你好不容易找到的这2~3个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去追剧,这叫消费,你拿这段时间来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就是投资。
持之以恒,日拱一卒
寻找导适合自己的,有兴趣的那个点,投入时间并不断积累,就如同ABZ理论中的B计划。
理清自己的 ABZ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有用的。理论终究只是理论,要搞清楚什么是自己的ABZ,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Plan A 就很好理解,大学里学习的专业,从事的领域或者行业,能赖以生存的技术和手段,这些都是 Plan A。就是现阶段能够给你带来不错的收益,且在继续提升和优化的前提下能够有正向的反馈(薪资/地位/生理等各方面的提升),这通常就是 Plan A。使用ABZ 理论,并不意味着 Plan A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计划,正相反,Plan A的重要程度非常高,因为 Plan A 决定了你现阶段的收支和生活状况,而只有在足够理想的环境下,才能进行 Plan B的开创和提升。
我们太多人都All in A计划。这里所谓的“All in”并不是说全力投入到A计划中,而是说没有B计划,甚至没有Z计划,因此一切都依靠A计划。一旦A计划进行不理想或计划生变,问题就出现了。这两年讨论得很多的35岁危机就是这种情况,这些人离开当前的环境,感觉自己立刻就失业了。
Plan B 则多半是兴趣爱好。写作,阅读,小说,电影,绘画,摄影,旅行,音乐,包括游戏。任何兴趣爱好都可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一个商业极度发达的社会,仍和行业和专业都有自己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制。我们身边不乏那种一边把兴趣爱好做到令人羡慕的程度,同时还能把钱给赚了的人。写作,就可以写小说,写公众号,投稿。摄影,就可以做约拍,投稿。电影,就可以做影评,做Vlog,很多很多…… 而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爱好,并坚持下去。
B计划给人的一个启示是工作之外不妨发展下自己的第二技能,例如写作和表达,又或者深入了解一些新的领域。即使第二技能短期内没能够形成新的机会,但是拥有第二技能的你显然比只有单一技能的同事更具竞争力。
B计划给人的另一个启示是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只关注手上的工作,工作之余多留意外界的变化,多留意世界的发展。其实身边给自己设限的人比比皆是。作为码农的一员,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码农唯技术论,只关注技术实现,觉得技术之外的事情都跟自己无关,最终导致视野很窄。程序员常常会同产品和运营打交道,但有多少程序员会多个心眼去了解产品,了解运营?
Plan Z 往往很重要,却很容易被忽视。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在 Plan A 中做的足够好,或者 Plan A的行业环境和机遇都很好,不会存在突然失业的状况。然而事实上人总是会眼高手低的高看自己,并且往往对因为太关注自己所处的环境而忽视了整体局势和行业的现状。比如18年年末的互联网行业裁员减聘潮,又比如中年危机和所谓的35岁程序员焦虑症。如果能有一个Plan B 和一个 Plan Z作为保底,则会好上很多。
我们太多人都All in A计划。这里所谓的“All in”并不是说全力投入到A计划中,而是说没有B计划,甚至没有Z计划,因此一切都依靠A计划。一旦A计划进行不理想或计划生变,问题就出现了。这两年讨论得很多的35岁危机就是这种情况,这些人离开当前的环境,感觉自己立刻就失业了。
Z计划也就是“做最坏的打算”。有时人之所以焦虑,是对失败之后会怎样很迷茫,害怕失败。一旦想好失败之后的应对,就可以真正全情投入A和B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