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红明星SD-WAN
近年来,SD-WAN在行业内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一时间内,众多服务商诸如 运营商、公有云、IDC、CDN、V**商、软件商、硬件/芯片商、安全商……等N个阵营纷纷推出了自家的“SD-WAN产品”,这其中既有老牌厂商也有商业新贵。俨然SD-WAN就是一个超级蛋糕,大家不惜重金投入进来也要分一杯羹。诚然,SD-WAN在继SDN的热潮之后,从2015年起至今整个行业可谓一路高歌,突飞猛进。根据Gartner调查数据显示,SD-WAN在未来几年将对传统接入方式带来强烈的冲击,预计在2022年,SD-WAN规模将与传统接入比例持平,并全面兼容传统网络。
02
百花齐放的SD-WAN企业
我们看到在这个大环境趋势下,各路厂商纷纷投入其中,而就在众多商家在“扎堆”涌入的同时,SD-WAN似乎也变成了一个“红海市场”。这背后表现出的是SD-WAN服务企业太多,包括一些SD-WAN代理商和运营公司也都层出不穷,截至2019年Q3行业综合媒体数据显示,国内外所有大小SD-WAN提供商已接60多家,整个市场呈现出了一种“商多客少”的局面。关于“红海市场”相关的文章此前也有不少行业人士发表分析过,这里主要聊聊他们的类型。
当前企业已进入了数据时代,面对众多SD-WAN服务商,客户在决定方案或是选择服务时往往都会货比三家!选择时也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是考虑大牌厂商?还是垂直服务型?是选择贵的?还是性价比的?是希望一次性购买产品,还是按月购买服务;在安全、可靠性、加速效果、整体服务方面如何选择?面临改网时是希望一次性改完,还是新旧网络并存,如何顺利过渡匹配所需服务,以及保护原有资产,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要弄清楚这些,我们不妨先将市面上近百家SD-WAN服务商大致分类了解一下。
(1)WAN链路优化型:主要提供广域网线路优化服务(第L2-L4),该类服务商一般拥有独立虚拟广域网和加速站点,根据使用规格按月收取服务费居多,也被称为线路服务商。以就近接入客户侧加速网络,路径优化,配合主控端及部署在客户侧的CPE/vCPE,为客户提供端到端或多地组网加速的方案。由于具备比较可控的网络资源和QOS能力,很多时候在网络层就能解决较多问题,例如通过自有加速站点直接降低网络时延和丢包率。
(2)公有云生态型:主要为云服务商,属于近年新秀,一般拥有大量云上企业用户,通过SD-WAN帮助企业连接云上和线下环境(能够实现快速上云),能兼容自有生态资源的连接(例如企业应用服务或是大量的源站内容),也有提供企业网互联互通的场景。他们的产品一般为自研,通过分布的Region构建接入站点,为SD-WAN提供网络层及以上优化能力;
(3)SaaS应用加速型:主要提供企业应用的定向加速服务优化,他们中既有云商也有以前的CDN服务商,例如部署在云或数据中心的ERP、MES、SCM、PLM等企业应用(也有部署在企业内部的)。类似于CDN原理,但这类场景中Client与Service之间的数据是进行实时交互的,非Cache模式能解决。服务商通过与云和SaaS提供者建立生态合作关系,优化对应的网络、DNS、应用程序,让客户在访问特定应用时能有效识别并启用优化服务,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4)软硬件/芯片型:以提供软/硬件产品为主,他们中既有传统硬件和芯片大厂,也有软件类服务商,其背后多半都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他们既是SD-WAN的技术服务商,同时也可能是其它SD-WAN商的硬件提供者。产品上一般有较全的“标准”功能,技术特征一般都有针对网络协议优化来改善广域网中的使用体验(例如 丢包补偿、数据压缩、去重复、智能选路)。此类服务商多数只提供软/硬件产品本身的服务,例如客户一次性购买硬件和license、增值服务等,但不提供运营和线路网络服务,他们一般具备较深的技术壁垒。
(5)网络安全型:顾名思义提供网络安全为主的服务商,他们将传统网络防火墙能力与WAN优化能力汇聚在一起,作为WAN的安全服务进行部署。产品既可独立部署,也可以被集成到企业网的安全模块中,或是在数据中心和云上提供WAN安全服务。他们既有传统安全商转型,也有安全领域的新秀,特点是在安全领域中相比其它SD-WAN服务商能提供更全的安全功能和特有优势。
(6)运营服务型:主要是销售和运营SD-WAN产品,他们的特征是有拥有较多的客户资源和大量的SD-WAN潜在客户,并且他们对领域内的客户情况有较深的理解,非常清楚用户需要什么。但这类服务商一般情况不自己研发产品(极少数除外),而是通过与SD-WAN技术公司合作,代理包装好产品再卖给客户,技术和支撑性工作全由SD-WAN生产公司来提供。
如果按以上分类来看,相信大家看过之后会觉得清晰许多,对服务商类型会有一个大致了解。但也希望不要过于较真,因为这里面也有很多复合型的服务商,即具备了多个类型属性,例如某服务商可能既是运营服务型同时也是WAN链路优化型,有的既是网络安全型也是软件服务型等等,而每类标签只是他们当前的核心能力之一,更多分类就暂不列出了。当然,SD-WAN行业发展如此之快,今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明天也许就是另一种形态了,如巨头的跨界打劫现象已屡见不鲜。
03
企业与服务商面临的窘境
(1)多元化场景特征与服务现状
以传统行业为代表的零售、酒店、医疗、餐饮类行业算得上“SD-WAN首批客户”,这类客户的前身主要是MPLS客户,场景多半是总部与分支机构,或是连锁门店之类的星形网络。当他们发现SD-WAN这个新物种既能满足原有需求又能降低成本时,自然就成为了首选(少数例外)。第二类是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电商、社交、游戏、直播等客户,他们的主场多半都在公有云,包括多云 数据中心的混合场景,也有办公室和分支机构等全连接场景。由于他们的生产系统主要运行在网络上,因此对网络条件自然也要求极高,通常的标准是 高可靠、高安全、高SLA、7*24*365随时待命。再就是一些大型集团和出海/跨国企业,业务场景类似于前两类的结合,但多半是企业应用加速,注重应用层的使用效果和体验,不太关注网络连接,这叫企业应用数字化转型。
除了行业外,如前面讲过的客户付费模式也大有不同,他们中既有按月订阅产品和服务的,也有只购买产品硬件和license的,在选择改网时会要求不同的方案和服务要求等等。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觉得客户场景好多,但我要说这只是SD-WAN市场的冰山一角,更大的市场空间还远未被开发。所以好消息是这个市场空间比我们看到的要大很多,只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总会有自己的空间。而坏消息是在同一维度扎堆的服务商也非常多,并且有不少试图以一种产品方案解决所有类型客户问题的服务商,即希望一招鲜吃遍天。能不能吃遍天这里不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阶段如果做不到深入B型企业的真实需求中,匹配对应产品方案和技术服务(尤其是服务),那只能说明离客户还有很远。所以”百花齐放“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2)传统企业网的转型之痛
如果说SD-WAN服务商是“百花齐放”,那么客户的网络架构则是千差万别。这主要体现在不同行业对于Wan使用上的理解不一样,不同企业的网络用途差别决定了他们对预算的投入(包括人力投入)。
传统企业网的架构属性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网络当属零售业的生产系统,例如连锁门店与总店之间的交易数据同步,这种场景基本上只要有Internet POS机就可以投入运营。但也因为门店存在自营和加盟的关系,以及网络结构相对简单,可能存在没有网管人员的情况,而连锁店一旦要升级改网,则面临N个门店的信息采集,包括原有终端网络适配,这考验的是服务商的综合交付能力。加上零售业的成本意识强,对于大规模的门店改网一般都有严格内部预算,这也可能会存在客户与服务商的合作不平衡,容易出现交付质量不高的情况。
第二类网络叫做企业办公系统,他们中多数是原MPLS-V**用户,网络规模各异,企业网包括:视频会议、ERP、Eamil、OA… 等高频访问类应用。通常情况下,企业应用会根据不同角色设立不同的策略与规则,这些策略如QOS、故障收敛、负载分担/均衡、安全、监控管理都是依附在MPLS网络之上的。假如某天企业面临改网减预算,项目负责人至少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改后不影响原有网络使用,二是如何达到节省预算目的。而不同的企业对此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决策,例如有些企业技术运维能力强,传统网络在他们手上非常稳固,他们对于SD-WAN的态度首先是考虑能否完美匹配原有环境或与之共存,新产品对他们而言可能会产生哪些新问题(例如可控性、可靠性、原资产利用、使用习惯、学习成本等),而不是看你的产品有多少功能,能节省多少成本,或是否高大上,但凡有一样与他们的预期有差异则很难轻易接受。另外也有一些不太重视运维的企业,网络架构可能会缺少规划,如果遇到规模大的,那就更考验服务商的综合技术服务能力,很可能改网的难度会超过重建一张网络。
因此对于服务商来说,不要期望做两次PPT交流就能获得客户认可;而对于客户来说,也不要过于依赖服务商能解决企业网的所有问题。改网需要双方之间的深入沟通交流,明确边界(关键是客户),服务商更需围绕企业网现状规划匹配的技术方案,技术过硬是基础,包括实施计划和服务的整体配套。
说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不屑一笑,这不就是典型的IT外包思维和做法吗?说好的软件定义广域网体现在哪里了?上面那些问题用我们的产品完全可以搞定,根本不需要那么费劲。其实我想说一点也没错,因为SDN当年也是这么想的,其中不乏有好多被看作是未来爆品的SDN企业,结果那些企业到后来不是转型就是消失了。可见,如果站在线路思维的角度来看,SD-WAN在传统网络下的转型之痛并不在完全在于技术,而是传统网络几十年所形成的概念认知、技术方案、思维方式、服务模式、乙方产品粘性等系列因素和用户已深深绑定,他们接受新技术产品需要一个过程。对比下当年IDC客户迁移至公有云是一个道理,即便到了今天,云上与云下应用环境仍在共存,这就使混合云成为了主流场景。因此,SD-WAN当前的使命不是要完全替代传统网络(MPLS),而是要与之共存、兼容、智能融合,输出各项更具优势的产品方案和增值服务能力。
(3)“红海市场”下的产品方向定位
相信众多服务商加入SD-WAN阵营是看好SD-WAN的未来市场,他们中既有传统服务商的转型也有新创企业,不少服务商凭借自身优势在行业内占据了一席之地,且每服务商至少有一项核心能力,可能是专注技术/软件、专注硬件/芯片、专注网络连接、专注安全、专注运营等等,这也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创造着不同价值,从而在行业中构建了独立的生态位。并且有不少企业将SD-WAN视为主要营利产品,无论是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客户挖掘等方面都投入了巨大成本。
然而,也有一些服务商并不以SD-WAN作为直接营利产品,而是拿它来靠近用户或占据市场,为后续营利模式打基础;另外还有通过低价获取客户市场,以及在同质化阵营里PK等服务商层出不穷。那么问题也来了,能直接营利的产品必然有它的优势和壁垒,能被客户接受和创造价值,否则被替代是分分钟;不直接营利的产品背后必然需要资金或营利产品为其兜底,包括日后营利的战略计划,如果长时间不营利那就是玩火。而那些在高度同质化阵营里扎堆的服务商,有一些既没有可PK的优势和壁垒,也不具备技术服务能力,同时还拿它当主要营利产品,这就需要考虑一下细分市场了。因为SD-WAN绝不是单纯的卖线路、卖盒子、或是卖软件/控制器,如果是这样的话,相信市场早就被几个巨头垄断了。所以”红海市场“真正考验的是那些定位模糊的服务商,一没有优势和壁垒,二不愿过多投入和试错,三无法输出客户价值,仅只是想尝试一下,这就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定位问题了。
(4)SD-WAN的终极之战,“标准之争” !
SDN时代在局域网中没有得到应有的用武之地,但它强大的思想在广域网中却得到迅速展开和技术落地。众多服务商将SD-WAN技术维度提升到了一个新高,我们已经很难用上帝视角直接看清它们。像MEF这类三方组织,曾联合Cisco、Colt、Verizon、Huawei等巨头制定了SD-WAN各项定义和标准,就像ISO国际标准协会定义了伟大的OSI模型一样,似乎要引领新一代网络思想标准,思科甚至在新版CCIE课程中加入了SD-WAN的考试内容,其它类似厂商也正在尝试中。而现实情况是SD-WAN的形态正以空前的速度迭代和分裂中,各阵营都带着不同的视角在理解,例如开放的白牌、开源社区、各生态位服务商、市场多元需求……很难脑洞SD-WAN未来的标准。
或许日后它会因为概念与技术之间的平衡、成本与品质的PK、企业多元应用场景等一系列的碰撞之后,演化出某种“主流标准形态“,但这需要众多厂商能共识,无论是软件、硬件、芯片、协议标准等适配都能围绕这个标准思想来发展。与其说服务商在争SD-WAN标准,不如说是在争夺未来的领地和生态,也许当真正的市场标准形成之后,便是巨头瓜分天下之时,只是它的细分市场如此之大,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04
SD-WAN的进化之路
SD-WAN目前正处在一个高速创新和迭代的过程中,指不定下一刻会发展成什么样,日后会以什么标准形态存在也许没人知道,如果谁家要说自己有经验,那就好比09年以前好多企业谈云计算一样。所以说SD-WAN目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经验可言,有的只是对于当下的认知和技术积累,因为SD-WAN提出的思想概念和想象空间实在太大,而当前技术所实现的离这些思想还有很远。对于笔者所在的公司(犀思云)而言,我们对SD-WAN时刻都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在可预见的趋势里围绕着市场及客户“持续进化”,一步一印深耕技术与服务,为客户及行业持续创造价值。
DT数据时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SD-WAN?我相信很多看到这里的朋友其实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如果您是服务商,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是企业客户,那就根据公司实际需求匹配一下各服务商能力,SD-WAN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如何找到适合自己产品和方案?这个问题欢迎来聊和验证!
感谢看完,期待下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