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人:BAT非核心岗和创业公司核心岗之间该怎么选?

2019-12-26 14:39:10 浏览数 (1)

互联网创业公司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对于从事技术类工作的年轻新人来说,要不要加入互联网创业公司呢?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创业有风险 职场需谨慎

年轻人经常媒体上看到这些创业大佬光鲜亮丽的正面报道,加上对新生事物更感兴趣,往往忽视了创业成功是小概率事件的事实。创业不是九死一生,可能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死一生。绝大多数的团队的创业项目可能都要经历中途夭折的厄运。比如,2015年走入大众视野的共享单车领军者ofo,从捧向神坛到跌入谷底,仅用了三年时间。有研究者从2013年开始跟踪当年获得过天使投资的48家创业公司,发现在48家公司中成功获得A轮融资的有45家、占到94%;成功获得B轮融资的有18家、占到38%;成功获得C轮融资的有4家、占到8%;成功获得D轮融资的有2家、占到4%;到2017年成功实现IPO的只有1家、占到2%。

我自己曾有一段创业公司工作经历,深切感受到创业者的不易。外有竞争产品和各大巨头围追堵截,内有不同团队争抢资源。“Winter is comming”是《权利的游戏》中一句经典的台词,用这句话描述当前经济形势非常贴切。2018年冬,在各类经济因素影响下,不少公司都被爆出裁员丑闻,甚至不乏美团、知乎等明星公司。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身在创业公司很可能要经历突如其来的“组织优化”、“战略调整”或者“业务转型”。对于创业公司员工来说,他们有可能面对:

  • 公司因融资或营收压力,进行业务调整,精简人员。
  • 创业前期进行尝试,疯狂扩招,之后因盈利模式不清晰导致整个项目裁员。
  • 公司内部斗争,中层领导被排挤,底层员工随波逐流。
  • ...

有人觉得对于技术类的工作,遇到裁员的事情,大不了换一个公司写代码,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对于年轻人来说,正是职业生涯前期积累阶段,个人经历中的频繁变化会让未来的用人单位产生不信任感。从技术本身来讲,一个项目刚刚上手几个月,相关的知识还没完全吃透,就此中断,不利于技术积累。

个人成长不等于公司成长

有些人认为,大公司员工就是螺丝钉,而创业公司员工要以一当十,什么都要做,所以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个人认同这样的说法。以我的经历为例,在创业公司的那段时间,我了解清楚了一款互联网APP对外提供服务时是如何依赖手机端、服务端、数据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多个部门的协作。在大公司,员工一般只对自己当前的工作比较了解,对其他部门的工作知之甚少。

数据开发金字塔

单单以数据算法部门为例,里面也涉及到很多分工,包括数据平台建设、ETL、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和部署等,创业公司员工可以对不同的工作都有所接触,在大公司,这些工作往往会划分得更细,某一类型的任务都会交付给对应团队,如果不在该团队,即使你对其感兴趣也没有太多上手机会。如果想在大公司内部进行工作调动,会面对原团队的阻挠、新团队的考核等门槛。大门虽然开放,但真能如愿还要依赖天时地利人和。

还有人认为,创业公司节奏快、压力大,逼迫员工个人以更快的速度成长。这种说法我只能部分认同。对于产品、运营、市场等部门,如果能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对个人确实是一种历练。因为这部分岗位跟人打交道的机会更多,公司快速发展会带动个人成长,这样的成长机会在大公司几乎是不存在的。但对于技术类岗位则有所区别。一方面,技术类工作与机器打交道的时间更多,即使产品取得爆炸性成功,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只能负责技术类的那部分工作。另一方面,创业公司的用户量相对更小,与大公司动辄万亿的体量有所差别,所涉及技术略有不同。我这里并没有对不同的技术有偏见,一项技术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服务好他们的用户,就是一项好技术,不能以该技术时髦与否、用户多少等因素来评判它。但有趣的是,创业公司还是喜欢用大公司验证过的东西,因为创业公司在技术上没有试错的机会和成本,经历了大公司验证,说明该方案值得信任。

创业公司技术团队的人员组成

一般一个技术团队由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大拿”掌舵,这个领导一般有5到10年工作经验,有一到多段大公司经历,技术的深度和广度都值得信赖。很多公司对外宣传时,也会着重强调,某某团队有硅谷海龟、BAT大牛带队。技术领导除了负责技术团队内部的架构选型、方案确定、质量把控等工作,还要负责与其他团队的协调沟通,并向上层汇报。这部分人离开大公司,有可能因为原来工作已经熟悉,没有太多挑战,想在创业公司体验从零到一的过程,增加自己团队管理经验,为今后个人创业做准备。

接下来会有几名3-5年工作经验的骨干,这部分人是真正干活的主力军,绝大多数的技术性产出都是出自这部分人。

剩下的大多数是没有太多工作经验的技术新人,也就是本文所关注的对象。这部分人一般是应届生或其他行业转行过来的技术新人,或者是学历背景不够优秀,没能进入大公司。对于技术新人来说,很多时候来到创业公司可能是因为手中选项有限。

观察技术团队领导的履历,我们不难看出,公司还是喜欢有大公司背景的人才出任中层干部。因此,长远来看,技术新人还是要去大公司镀金。

选择方向还是选择公司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手握BAT的offer,绝大多数人会面对大公司非核心岗和小公司核心岗的选择问题,是选择一个有前景的热门方向,还是选择一个靠谱的大公司呢?这种问题仁者见仁,我个人认为应该选择一个更有前景的方向。比如近几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向大热,而前端、iOS、安卓这些方向慢慢退潮。比如,选择有前景的方向,经过一两年的积累,可以有机会跳槽到大公司,而在大公司内部的非核心部门,所做的事情相对比较成熟,成长速度较慢,再想转型会有些力不从心。

不要对大公司抱有太多幻想

很多年轻朋友在小公司呆过一段时间,觉得小公司流程不规范,技术不先进,天天忙于团队间推诿扯皮。然后对大公司抱有幻想,认为大公司一切都是规范的,技术都是最牛的,同事都是非常nice的。等真正到了大公司之后,大呼大公司也是坑。互联网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就有太多这样的案例,比如当初为了情怀加入百度、小米、美团、商汤...最后几个月工作下来粉转黑。

LYCS Architecture on Unsplash

在团队管理方面,大公司虽然有一些规章制度,但有些可能是繁文缛节,有些又形同虚设。遇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的事情照样会发生,而且可能更严重。团队间协作效率低,有可能低到令人发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公司的人太多了,部门太多了,自然也有你不喜欢的那些江湖。作为员工,我们不可能让规则因自己而改变,只能主动适应规则。

在技术基础方面,有些大公司的部分部门非常不喜欢赶时髦,尤其是那些历经几十年的老项目。因为这样的项目历经几十年,代码动辄牵涉成百上千个子项目,作为公司的负责人,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敢应用一些新技术。这些老代码抗住了一代代用户的需求,为了一些新名词新技术重构一遍,万一出了任何问题,得不偿失,最关键的是,重构的过程耗费精力反而没有业务指标和商业利润的产出,谁动这些代码,谁是傻子。网上就有人戏称百度的GCC编译器被三体星人死锁在了3.4.5版本,也有人吐槽腾讯的技术建设落后于同体量公司。所以说,大公司的技术并非那么高大上,有些技术名词只是为了公关,能用到生产环境的可能并不多。

小结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多,我逐渐发现,个人的成长不完全依赖于公司。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管理能力,在公司的平台上,自身不断提升才是成长关键所在。

对于技术萌新来说,加入创业公司可能是曲线救国的选项,去大公司核心项目镀金应该是技术人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环节。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