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中的类都是单例模式?” 一天,一同事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可能你也这么认为。这里先不做解释,我们先来看看 __new__
和 __init__
方法。
new 与 init
__new__
方法属于新式类,即属于 object 类。它是一个静态方法,但是其第一个参数必须是一个类(cls),这有点像一个 classmethod,其实将其看成是一个类方法也可以。该特殊方法被调用时,会创建类(cls)的一个新实例并返回,实例被创建后解释器会将该实例以及其它的参数传递给该实例的初始化函数 __init__
,以对实例进行初始化。
所以,__new__
方法是一个类方法,用于创建一个实例,而 __init__
方法是一个实例方法,用于初始化一个实例。
__new__
方法在实例化一个类时被调用,重写该方法应该像如下的形式:
class A(object):
def __new__(cls, *args, **kwargs)
return super(A, cls).__new__(cls, *args, **kwargs)
如果 __new__
方法不返回 cls 的一个实例,那么新的实例的 __init__
方法不会被调用。需要注意的是,在 Python 3.3 之后,new 方法不再接收额外的参数,否则会有异常 TypeError: object() takes no parameters。
__init__
方法在实例被创建之后被调用,该方法仅仅是对 __new__
方法创建的实例进行一些初始化操作。注意,如果 new 方法返回实例,则 init 方法总是会被调用(这一点在用 new 方法实现单例时要特别注意)
可以来做一下验证: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class Foo(object):
def __new__(cls, m, n):
print "__new__ is called"
return super(Foo, cls).__new__(cls, m, n)
def __init__(self, m, n):
print "__init__ is called"
self.m = m
self.n = n
def __repr__(self):
return "Foo(m={self.m}, n={self.n})".format(self=self)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elf.__repr__()
if __name__ == "__main__":
f = Foo(1, 2)
print f
输出结果: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__new__ is called
__init__ is called
Foo(m=1, n=2)
于是可以得出结论:
- 1、
__new__
属于类级别的方法,即使没有被 classmethod 装饰,其决定生成实例的过程。 - 2、
__init__
属于实例级别的方法,决定实例初始化的过程,比如添加属性,对初始化参数进行判断,转换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重写 __new__
方法与 __init__
方法的参数应该保持一致,否则会有 TypeError 发生。如果直接调用 object.__new__()
则在 Python 3.3 及以后的版本中不再支持传入参数,这一点参考自:https://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34777773/typeerror...
__init__
方法,在定义一个 class 的时候一般都会涉及到,也是比较常用。而 __new__
方法则很少会用到,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new 方法作用
__new__
方法比较常用的作用大概是:
- 1、 继承内建不可变类型时(比如int, str, tuple),提供自定义实例化过程。因为如果在
__init__
方法中做都写操作可能会无效。例如:
class CustomInt(int):
def __init__(self, v):
super(CustomInt, self).__init__(self, abs(v))
print CustomInt(-1)
# 输出:-1
这可能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但可以通过重写 __new__
方法来实现:
class CustomInt(int):
def __new__(cls, v):
return super(CustomInt, cls).__new__(cls, abs(v))
print CustomInt(-1)
# 输出:1
- 2、 实现自定义的元类(metaclass)。元类就是用来定义如何创建类,它的概念可能稍微复杂些,这里不做详细讨论。
- 3、 实现单例。由于类产生实例的过程是通过
__new__
方法来控制的,因此重写该方法来单例模式是非常方便的:
class Singleton(object):
def __new__(cls):
if not hasattr(cls, "_instance"):
cls._instance = super(Singleton, cls).__new__(cls)
return cls._instance
assert Singleton() is Singleton() # 断言成功
所谓单例模式就是每次初始化都返回同一个实例,所以两次初始化得到的对象的内存地址应该是一样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print Singleton(), Singleton()
结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__main__.Singleton object at 0x10d698650> <__main__.Singleton object at 0x10d698650>
装饰器实现单例
说到单例模式,除了用 __new__
方法实现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如装饰器、元类等。不同方式的实现有不同的作用,元类属于 Python 中更为高级的特性,本文不做讨论,我们来看一下用装饰器实现单例的方法。
装饰器(decorator)可以动态地修改一个类或函数的功能,即类也可以被装饰器装饰。因此可以使用装饰器来装饰某个类,使其被初始化时只生成一个实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from functools import wraps
def singleton(cls):
instances = {}
@wraps(cls)
def getinstance(*args, **kwargs):
if cls not in instances:
instances[cls] = cls(*args, **kwargs)
return instances[cls]
return getinstance
@singleton
class MyClass(object):
def __init__(self):
pass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装饰器实现单例时,类已经变成了一个函数,而不再是类。 如上用上例中 MyClass 初始化实例时,实际上调用的是被装饰后返回的 getinstance 函数。
用 __new__
实现单例和用装饰实现单例的区别是,前者前者都是会调用 __init__
方法,这就意味着每次初始化时用不同的参数,虽然返回的实例时同一个,但是实例的属性却被重新设置了;而后者则总是返回第一次初始化创建的示例和设置的属性,即使后面传入了不同的参数。
奇怪现象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个 “奇怪” 的现象: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lass A(object):
... pass
...
>>> print A(), A()
<__main__.A object at 0x104765450> <__main__.A object at 0x104765450>
>>> print A(), A()
<__main__.A object at 0x104765450> <__main__.A object at 0x104765450>
>>> print A(), A()
<__main__.A object at 0x104765450> <__main__.A object at 0x104765450>
是不是感觉有些难以置信,print 语句后两次创建的对象应该是不一样的,而他们却莫名奇妙的一样。这就是我讨论本文内容的原因。
一次同事问我,Python 中的类都是单例模式?我当时一脸懵逼,听了他的描述,我自己也试了下,果然存在如上所示的“奇怪”现象。于是我就去了解了 Python 单例模式的实现,在了解到 __new__
的实现方式时,就想对 __new__
和 __init__
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于是就有了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然后,我想着用 is 来判断下他们是否真的是同一个实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A() is A()
False
我没有对 CPython 的源码进行过全面的阅读,所以对其很多内部的实现机制不是太了解。我猜 Python 解释器在内部可能做了优化,像 print A(), A()
这样的语句,解释器认为没有必要创建不同的对象,直接返回同一个实例的引用得了。是不是觉得解释器有些自作聪明!而当 A() is A()
这样的表达式出现时,解释器想,我不能再自作聪明,那样可能会误导别人。可是,在 print 语句那样的用法时,就已经误导我了,我都差点开始怀疑人生了!
从语法来看,大家应该知道,我在测试时使用的 Python 2。我后来也试了下 Python 3: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class A():
... pass
...
>>> print(A(), A())
<__console__.A object at 0x10fe7afd0> <__console__.A object at 0x10fed79e8>
>>> print(A(), A())
<__console__.A object at 0x10fec0cc0> <__console__.A object at 0x10feda160>
>>> print(A(), A())
<__console__.A object at 0x10fe7afd0> <__console__.A object at 0x10fed7940>
>>> A() is A()
False
我想,这样的结果才是不会让人困惑的。可能是 Python 社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 Python3 中进行了修正。这样的修正是好的,否则对于像我同事那样初次使用 Python 的人来说是很困惑的。
个人认为,Python3 对过去的一些“错误”的修正是好的。例如将 print 改为函数,提供了丰富的参数来控制输出的样式;对编码的调整等等。
Python 中还有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奇怪”现象。例如其中提到的对整数的对比,其就是因为 Python 对小整数对象([-5,256])进行了缓存。
参考资料
- https://docs.python.org/2/reference/datamod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