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9年:张小龙指明方向,微信AI全面开放NLP能力

2020-02-12 13:26:34 浏览数 (1)

作者 | 夕颜

责编 | 王金许

出品 | AI科技大本营(ID:rgznai100)

一年一度的微信公开课 Pro 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如期举行。

一大早,同在博览馆举办的广州年货促展会参会者,夹杂着参加腾讯公开课的与会者,让这里变得人流攒动,热闹非凡。而会场外,想要进场体验一把微信年度盛会的人,则需要花费上千元从黄牛手中买一张被倒卖的门票。

播报完这则小插曲,我们把目光转向会场内。

在本次主题为“未完成 Always beta”的微信公开课上,往年通常会露面的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今年却带来一个大大的“惊喜”——他发来一段视频,确认将不会到场:“我是故意不来的”。

话音甫落,会场一片叹息之声,之前还能一年一见,听闻张小龙这番话,往后可能一年都见不到一次了。张小龙未能亲自赴约的现场似乎少了点什么,但丝毫不影响会议流程正常往下进行。

首先,先来看看我们最关心的微信在 AI 方面的动作。今年,向来低调的微信 AI 团队在会场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微信AI公开最新开放方案,开放各层次 NLP 能力

这次大会上,腾讯首次将微信 AI 搬上主论坛,展现出微信在 AI 方面的最新动向。

围绕语音语言,微信AI首席科学家牛成公布了最新开放方案,并重磅宣布全面开放各层次 NLP 能力。具体说来,微信 AI 迈出了“三大步”:

  1. 以硬件合作为核心的智言小微硬件开放平台 2.0 正式亮相;
  2. 公开以对话开放能力为核心的微信对话开放平台;
  3. 全面开放以自然语言处理能力为核心的 NLP 基础技术平台。

腾讯小微是微信 AI 团队打造的智能对话解决方案,接入腾讯小微的硬件设备可通过智能语音对话调用音乐、新闻和视频通话等。腾讯小微硬件开放平台更加致力于小微设备与微信生态的融合,使用腾讯小微小程序,用户不需要下载 APP, 在微信内就可以完成智能设备绑定、配网和控制等一系列操作。微信 AI 团队还在现场演示了新增的全场景全双工模式,用户在与音箱等智能设备的对话中,无需使用唤醒词,就能够与智能设备进行不间断的连续交流。

在公开课现场,微信还发布了一款 10 寸智能音箱,名为微信相框 X,并与惠普合作打造了 Windows 上的小微助手。

微信对话开放平台其实早在 2019 年 5 月就已经正式对外发布,今天,微信 AI 团队将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和智能对话技术全方位开放出来。微信 AI 团队表示,针对微信生态内的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以及独立于微信生态之外的应用服务,微信对话开放平台都可以提供零代码接入的智能对话能力,支持普通话、粤语和英文,并为开发者提供多种内置对话技能,如闲聊、点播音乐、视频和新闻等,方便开发者定制化语音助手。

此外,牛成介绍称,如果开发者感到官方内置的语料库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微信对话开放平台还提供技能商店,让开发者可以自行上传问答语料,定制化智能问答,并提供了小程序插件,将微信AI对话能力接入到小程序中,上传到技能商店后可以开放给其他开发者使用。

在现场,微信 AI 团队宣布推出 NLP 基础技术平台,提供文本预处理、多领域实体识别、意图分类、文本相似度、文章分类、文章摘要、机器翻译等在内的 20 余项自然语言处理基础能力,形成了完备开放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栈,全面地助力各行业开发者在自然语言处理场景中使用到微信 AI 的研究成果。

小程序交易额8000亿元,微信新版本发力短内容

在此之前,聚焦微信生态强势生长的商业化能力,腾讯晒出了小程序、微信支付、小游戏、企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微信AI等生态产品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小程序日活跃用户已突破 3 亿,小程序全年创造 8000 亿交易额,同比增长 160% ;小游戏商业规模年增长超 35%;微信支付分用户数突破 1 亿;微信二维码开放生态所创造的码上经济规模已达到 8.58 万亿。

这对于微信来说是其变现能力的再一次有力的证明。

在这个让人咋舌的交易额数字之外,微信新版本也是本次大会大家期待的一个亮点。有传言称微信好友数的上线将发生变更,超过 5000 人可继续添加,但不能看朋友圈,张小龙在视频中确认了此事,但会不会放开好友数还在“反复思考中”。

大会进行的同时,朋友圈和微信群纷纷对张小龙在演讲中提到的“短内容”表示好奇,微信也透露接下来的版本要发力短内容。但是短内容究竟是以什么形式出现呢?有人猜测应该是短视频,有人打开脑袋猜测可能是公众号可以发朋友圈,也有人猜测是文字。关于短内容形式还未有更多消息,大家不妨期待一下。

此外,张小龙还提到今年春节时腾讯会在红包上有所创新,也是让人非常好奇。

One more thing

虽然有些遗憾张小龙未能亲自到现场,但是在十多分钟的演讲视频中,张小龙还是释放出不少关于微信未来发展方向的信息,以及他对于“信息互联”的 7 点思考,指引着微信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本文的结尾再合适不过了。

信息互联的影响

可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每天有数亿人花这么多时间,花在手机里面浏览各种信息。而微信,可能是人们花时间最多的应用。

所以我也经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

我们知道,基因编辑是一种非自然的选择。因为人类强行的改变了自然进化的进展。类似的,技术的进步同样改变了自然的选择。

人们看到屏幕上的视觉信息,超过了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们看到的是远方的图像,听到的是远方的声音。从前一个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脚的行走半径来决定的,现在一个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度来决定的。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但人类对于信息的广泛连接带来的影响的思考,是落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的。网络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人都随时在线,并且面临海量的信息。

这在历史上,甚至十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人们真的能驾驭这种信息互联吗?还是说,技术在引导甚至控制人们的生活方式?

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一看这种影响,包括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搜索的困难。

一. 隐私的出让

从历史来看,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会越少。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隐私范围缩小。

比如精准广告和用户隐私其实是有矛盾的。作为平台,因为我们有大量的数据,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其实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也倡导同行一起重视这个问题。

二. 信息获取的被动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记得好几年前,我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都被你把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决定了用户会看什么信息,决定了他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这是一个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努力的方向。

所以,我很少说分发这个词,我觉得推荐可能更尊重一些。

三.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如今,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微信好友,群,朋友圈的互动里面。比如,中学、大学同学,因群而活跃起来。

过去,学术上有个词,叫邓巴数,是说一个人最多有150个好友。但在微信里,显然它被打破了。人们对于好友的维系能力,和移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相比,突然增大了很多。

之前我们限定一个人最多5000个好友,现在有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5000好友。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友,但也促使我们要扩大好友数目了。

我记得附近的人上线时,我自己其实都有隐隐的不安,因为从前我们和附近的人的界限将被打破,我不知道它是好是坏。

这种思考,其实会一直贯穿在微信的进化里面。就像我们扩大5000好友这个限定非常容易,但是对于它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我们会反复思考。

四. 信息传播的快速

一方面,是信息比之前更快速地传播,可能一个瞬间,一个事件就可以迅速在很多个群里面,迅速的几何级数的传播。

另一方面,有一句话叫“谣言传千里”,耸人听闻的内容,可能能获得更大的传播机会。这是人性使然。

我们可能很难用技术手段作为一个判定内容的质量的标准,但作为信息传递的平台,我们也有很多办法,譬如说用更多的参与者和强大的机制,来帮助平台作出仲裁,就像我们对待原创和抄袭的做法很类似。

五. 信息选择的困难

看似我们面对海量信息可以自由选择哪一些看、哪一些不看,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有时间去一一筛选,导致我们看到的总是局部。

包括公众号,看似可以随便关注,但是你的选择其实是有限空间的。我们在看一看里实验了社交推荐,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它是一种通过好友之间的互相推荐来扩大人的选择范围。

六. 信息的多样性

虽然头部大号会有最大的浏览量,但是在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年代,我们希望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之前公众号一个忽略了的部分。等一下会再讲一下。

七. 搜索的困难

与web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各个app更加割裂,信息难以打通、搜索。我们做小程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这样海量的小程序可以支撑起各种长尾的搜索需求。

当然,小程序仍然是我们一直要改进的领域,只有小程序足够繁荣,才能支撑起搜索的内容的丰富度。

关于“信息的多样性”的延伸

这里讲了我们对于信息普及、对于生活的影响,其中提到信息的多样性。这里也要说一下。

在微信的起步阶段,我就说过,我们基于手机来做app,不基于pc来做。pc端只是辅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将我们的产品普及到每一个人都能用。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年有两个小小失误,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pc web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另一个是,也是更重要的,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

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但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说,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这样一个原因。

我们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认是发照片视频的,是因为当时我有一个认知,对于十亿人来说,让每个人发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发照片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所以,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

所以,就像之前在公开课所说的一样,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也会和大家见面。毕竟,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所以这里,也是作为一个对新版本的小预告吧。

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在红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可能也会吸引你来发挥你的创造力,这里也预告一下。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虽然这次我没有参与现场的演讲,但是我相信我的同事们同样会给你带来精彩的报告。

再次感谢大家。

(*本文为AI科技大本营原创文章,转载请微信联系1092722531)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