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到了 2020 年,今天跟同事聊到了 35 岁的话题,翻出一篇三年前的文章,满满的回忆
技术人员到了一定阶段总会考虑一个问题,当有一天我不做技术了,或者说不能做技术了,我能做什么?
某一领域的某项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变化,技术本身的更新迭代很快,技术人员是否能够长期跟随技术变更的速度?
一些媒体从业者,科技媒体极客,各行各业共同推动各自的行业向前发展,因此每年都会出现演变出不同领域新概念,比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O2O,大数据,AR 等,面对这些我们如何去追?
至此,技术本身在变,行业特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变。
以上两个问题引出今天文章的主题,去技术化
去技术化
从我本人多年的一线技术经验,和与朋友交流总结出了一些想法。
技术开发,特别是互联网开发以应用型开发,最好能够本着学以致用为目的,解决具体问题的想法来进行。技术实现更多的情况考虑与实际业务,商业模型的契合度。虽然是技术人员,但是在工作中应该考虑投入技术投入产出比,追求高投入。
技术工作做的久了,难免产生惯性思维,一方面有那种精益求精的自我驱动,充满理想主义,一方面是整天对待机器,以让程序顺畅运行,机器愉悦为标准。而现实中,我们过多的要与具体的人打交道,而人是复杂的感情动物,这样想来,有些技术人员不善于沟通,不乐于社交,正是差距逐渐拉大的主要原因。
如何去做呢?
或者说该如何走出局限性,提前做些预警,以免自己职业生涯被所在行业淘汰,被周围的人淘汰?
首先,应该让自己的技能,手艺多元化,简单来说是挣钱的技能和机会多样化,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相关的技术,做一些相关领域的跨界,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投资和尝试。
再次,可以做一些标准化的输出技术服务,或者说趋于标准化的技术服务。技术总是向前发展的,而技术的本质总会有一条轨迹,正是多年技术工作者应该沉淀下来的经验和能力,乐于分享和总结,或许可以收获更多。
那么问题来了,需求多种多样,技术分类千差万别,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教育经历层次不齐,需求万种,如何标准化?目前我也是在实践中,还没有成型的经验输出。
重新学习和知识梳理
再次一点,重新学习和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化的学习,包括大学研究生,行业人员俱乐部,专业人群联盟等多种方式。目的是重新整理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交流沟通,加强同业或者跨界合作。
最后附上 《精进》中关于 精益创业的另一种解释
某种程度上,人生就如同创业一样。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也面临着不可预知、无法确定的未来,虽然我们可以对未来订立高远的目标,制订完美的计划,施加种种美好的遐想,但这些事前的勾画却总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打击。
从现在开始,做出改变。
技术是基石,尊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最后补充一句,以免读者误会:技术是基石,尊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当成一门科学去探究。有时间单独写一篇文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