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代码之髓》一书的摘录:
具体的知识和抽象的知识
在语言 X 中如何实现 Y,像这种具体的知识(know-how)可快速提高你的工作效率。但是一旦语言发生变化,这种知识就无法再使用。世界瞬息万变,这意味着限定了应用范围的具体知识将慢慢失去其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具体的知识,更要有意识地去学习那些应用范围广泛的抽象的概念。
当然,学习了抽象的元知识,如果不将其与你具体的经验相结合,也无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作用。喜欢樱花的人即使剪下花开的树枝带回家,终将看到的也仅仅是枝枯花败的场景而已。要想樱花年年盛开,离开根部和枝干是不行的。
我们所学的知识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根基”,可以通过考察能否具体地举例或者具体地实现来确认。没有真正根基的知识是无法顺藤摸瓜、触类旁通的,所谓学习到的知识也只能像鹦鹉学舌般的重复讲讲而已。想要因地制宜地活用知识更是缘木求鱼,根本没有可能了。
学习讲求细嚼慢咽
一口吞不下一整块肉。首先要把肉切成能入口的大小,嚼碎后再吃。同样的道理,对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系统和不习惯的领域,我们也不可能一下子理解通透。首先要把信息切分,一小块一小块地消化吸收到自己的大脑里。
然而,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对信息做取舍呢?什么信息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要判断什么信息重要首先需要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但如此一来,就陷入到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困境中了。
身边如果有这熟悉这些信息的人、朋友,向他们请教也是一种方法。但要是没有呢?在网上检索查询的话,那些发言者是真的熟悉还是装作熟悉呢,这又该如何判断?
作者本人写的文档当然是最为翔实的。但是要么认为难懂,要么认为内容太多,要么认为看英语有困难,我们总会有各种借口放弃查阅原作者的一手资料,而去寻找那些写得简单的解说。这就如同,当肉太大、太硬时,转而不顾食品安全,吃起别人做出来的肉馅。
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笔者也有在庞大信息量面前心力交瘁的时候。这时有三种战略可供参考:从需要的地方开始阅读,先掌握概要再阅读细节,从头开始逐章手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