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文摘出品
作者:曹培信
1月3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的一篇文章——Early Transmission Dynamics in Wuhan, China, of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neumonia(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初期传播动力学),根据最早425例确诊病例数据,针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提出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流行病学研究。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是世界上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医学期刊,主要出版对生物医学科学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主题方面的医学研究新成果、综述文章和社论。
由于出版期刊的权威性和对最早425例病例进行的目前最为详细的调查,该论文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同时,由于论文得出“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发生人际传播”的结论,也受到大众的质疑。
大众的质疑主要集中在:研究人员最先拿到早期数据进行分析,为何没有及时将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的结论公之于众,让大家可以尽早进行针对性防范?
今日上午,中国疾控中心对此事也进行了回应。中国疾控中心表示:论文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是基于425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顾性推论。
并表明,“及时在学术刊物发表调查结果,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
论文目前已在nejm.org向所有读者开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饱受争议的论文写了什么。
论文地址: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1316
官方中文版:
https://mp.weixin.qq.com/s/4MrNMiGWdvEDlyKyHviDiQ
研究数据来自早期425个病例
论文的数据主要来源是截至2020年1月22日已报告的,经实验室确诊的NCIP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暴露史和疾病时间线的信息。
具体来说,是有关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和临床结局的信息,以及通过访谈和现场报告的方式收集的流行病学数据。研究者还访谈了每例感染患者及其亲属(如有必要),以确定发病前2周期内的暴露史。
还调查了患者发病前2周内曾去过的家庭和地方,以评估可能的动物和环境暴露。数据一式两份录入中央数据库,并使用EpiData软件(EpiData Association)进行核对。
之后,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其中包括:
- 根据发病日期构建传染曲线,并叠加与传染病识别和控制措施相关的关键日期以帮助解释。
- 描述了病例特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暴露和医务人员状况。
- 估计了由一人传至另一人的间隔时间(定义为传播链中连续病例发病日期之间的间隔时间)分布情况。
对详细信息可用的病例子集中:
- 估计了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的间隔期)分布。
- 估计了从发病至首次就诊的间隔期和从发病至住院的间隔期分布情况。
对于和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无关的发病日期,研究人员拟合了一个人畜共患传染病传播模型,并利用这一模型得出了传染病增长率、传染病倍增时间和基本再生数(R0)。
结果表明病例呈指数上升,初期不感染儿童
论文表明,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过程中,病例数量呈指数增长,最近几天的曲线下降可能是由于近期发病的病例未得到充分确认,以及病例识别和报告时间的延迟,而非发病率的真正拐点。
中国武汉最早的425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NCIP)确诊病例的发病情况。
上图显示了研究中 425 名患者的发病时间,可见大多数患者(55%)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在图中由深色表示),后期则仅有少数患者(8.6%)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途中浅色区块)。
结果还表明,在截止1月22日之前,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15~89岁),425例患者中有240例(56%)为男性,没有任何病例是15岁以下儿童。
论文分析了10例确诊病例的暴露数据,估计平均潜伏期为5.2天(95%置信区间[CI],4.1~7.0);分布情况的第95百分位数为12.5天(95% CI,9.2~18)。
在截至2020年1月4日的流行曲线中,传染病增长率为每天0.10(95% CI,0.050~0.16),倍增时间为7.4天(95% CI,4.2~14)。应用上述由一人传至另一人的间隔时间分布情况,我们估计R0为2.2(95% CI,1.4~3.9)。
对于各种时间间隔的分布情况,下图中A曲线图表示潜伏期(即从感染至发病的时间)的估计分布情况;曲线图B表示由一人传至另一人的间隔时间(即传播链中连续病例的发病时间间隔期)的估计分布情况,曲线图C表示从发病至首次就诊的间隔时间的估计分布情况;曲线图D表示从发病至住院的间隔时间的估计分布情况。
下图是采用5个继发病例(明确只暴露于1个指示病例,并且无其他潜在传染源的患者)的数据估算了由一人传至另一人的间隔时间的分布情况。前4个病例集群是在武汉发现,第5个病例集群是在黄冈发现。
研究由科技部资助,可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这项工作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香港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并由科技部直接资助,其作者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
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有证据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发生人际传播。如果其他地区的传播动力学也相似,我们将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来减少传播,从而控制疫情。应在高危人群中采取预防或减少传播的措施。
传染病动力学可以有效的指导对传染病的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具体来说,通过定量分析,可以对传染病进行理论性定量研究,根据种群生长的特性、疾病的发生及在种群内的传播、发展规律,以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等因素,建立能反映传染病动力学特性的数学模型。
而后,通过对模型动力学性态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数值模拟,来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揭示流行规律、预测变化趋势、分析疾病流行的原因和关键。
比如对于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国内外学者就建立了大量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其传播规律和趋势,研究各种隔离预防措施的强度对控制流行的作用,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而针对此次武汉疫情,希望各方的研究也能为决策部门所用,正如科技部发函号召,“各项目承担单位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组织科研人员集中精力、协同攻关,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的科技攻关任务。”
毕竟科研和疫情防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两件事,希望不管是在一线还是后方的科研人员,在这次的疫情战役中众志成城,打出漂亮的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