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阅读大卫.西贝特的可视化思维丛书中提到的群体协作手段,恰好与最近的一些思考相呼应,摘录出书中的一些可视化协同工具。
1、同一时间 同一地点
典型代表:面对面会议,适用于办公协同组织都是在一起的组织
- 在绘图纸上的图像记录
- 静态型和互动型白板,多点触碰式屏幕或幕墙
- 电脑投影出概念图、流程图等软件
- 预先设计的提案挂图和图表
- 工作手册、工作表单、讲义
- 便利贴
- 线上投票、排名用的支持软件
- 平板电脑(或手机),并实时投影出来
2、同一时间 不同地点
典型代表:线上会议,适用于办公协同不在同一处地点,但在同一时刻需要进行沟通,比如每天多地的站立会,周例会等
- 电话会议,配备讨论文件
- 网上会议,配备分享式白板与互动演示
- 网上会议,配备平板上的录音功能
- 视频会议,结合网真技术与互动型白板
- 互动型白板和电话
- 聊天工具
- 以浏览器为基础的决策支持软件
- 远程桌面共享
- 直播
3、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典型代表:互联网连接,不同时间通常针对非实时的协同
- 电子邮件
- 云端共享数据库
- 电子化公告板
- 社交媒体,社群类
- 传真
- 项目管理工具
- 转播
4、不同时间 同一地点
典型代表:宣传类的海报,这类与第1种有点类型,主要针对信息的透明,公开,对于统一思路很有必要,这类可视化的方式比单纯的讲更有效果
- 实体的公告板和项目管理墙
- 海报
- 张贴起来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图
- 项目房间,配有各种展示
5、随时 随地
典型代表:社交即时通讯 云协同
- 短信
- 即时通讯IM
- 视频和图片分享
- 移动端即时视频或语音会议
可以预见到,随着数字化的不断建设,移动化与社交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对于线下、非即时的团队协同方式将不断减少,并被即时性更好的多媒体协同可视化解决方案替代,不过也可能仍会有几个特点:
- 线下的面对面会议仍将存在,这类会议有利于关系的建立,虽然长远看应该是越来越少,但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受重视,在某个阶段这类会议可能还会增加。
- 不同类型的协同解决方案不会被消灭,但总体看,基于移动端 即时IM的沟通平台的占比将不断加大。
- 工具的作用将不仅是辅助表达,将作为一个连接端对端的手段。
- 扁平化的协同方式将不断涌现,并不断替代串行、分级的沟通方式。
- 可视化的协同工具将融入到场景中,场景将打通各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这个协同工具同样适合运维层面的工具建设,现在的运维工具解决方案往往是监、控,无论是厂商闭源产品还是开源软件都提供了这类成熟的解决方案,从产品研发角度看,关注协同工具的研发也许是运维工具需要关注的方向,毕竟日常很多时间是花在与生产环境交互无关的工作协同上,比如变更自动化工具的优化可能实现在变更当天将变更时间由30分钟减少到1分钟,但也许变更前的技术评审花了一周,如果能将这些协同工作效率提高一倍,带来投入产出比可能大于变更自动化的优化工作。另外一个意义是,现在很多厂商提到的运维向运营转型的解决方案的立足点是运维基础能力的持续提升角度,比如对于运维数据的分析来提升监控、故障处理等能力,这些解决方案仍是为运维服务,如果运维要向运营转型,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需要跳出运维,向整个IT或整个企业提供运营的能力。基于这个思路,上述协同类的工具可作为运维向运营转型思路一个落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