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平台的基本功能使用体验:
1,使用低码平台,创建用户业务站点交互原型,基本是可行的。虽然相对于专业的 墨刀、蓝湖、figma 等在用户体验上还有差距,但对于普通应用差别不大。
2,根据UI/UE原型(图生代码)在通用原型上,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但同样受限于,用户对于“数据结构”的把握,比如页面组件的命名,
字段命名这些还是需要有一定业务分析能力才能做到逼近于传统代码。而从UI/UE应用中抽取 DTO,VO,DAO模型则是一个需要用户重度参与的过程。
需要在创建的过程中不断更新重构,这就需要页面模型---数据模型---代码 三者之间的解耦与转换。
3,关于已有代码、资源库的导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传统代码编译与管理功能。这部分涉及到第三方资源依赖,这时需要平台具备依赖的检查和编译能力。
另外对于传统源代码的导入,则需要具备原生代码的解析能力,在未编译时能够进行基本语法校验,获取类、方法结构,同时对于常用的源代码管理和读取编译方式有相应的支持。
可以将传统源代码进行动态解析代理,在不修改原有代码结构的情况下补充相应的模型信息。使其具备模型可视化的必备要素,同时可以和低码服务打通调用关系。
在调试和编译部署支持上,需要支持常用IDE的编译方式,通过自定义装载字节码实现相关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