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篇YouTube论文,剖析强化学习在工业级场景推荐系统中的应用

2019-09-03 18:34:47 浏览数 (3)

作者 | 吴海波

转载自知乎用户吴海波

【导读】本文作者根据两篇工业界背景的论文解答了 RL 在推荐场景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困难,以及入门需要学习得相关知识点。

2 个月前,业界开始流传 youtube 成功将 RL 应用在了推荐场景,并且演讲者在视频中说是 youtube 近几年来取得的最显著的线上收益。

放出了两篇论文:Top-K Off-Policy Correction for a REINFORCE Recommender System和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Slate-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 A Tractable Decomposition and Practical Methodology。本文不想做论文讲解,已经有同学做的不错了:wd1900.github.io/2019/0(http://wd1900.github.io/2019/06/23/Top-K-Off-Policy-Correction-for-a-REINFORCE-Recommender-System-on-Youtube/)。

个人建议两篇论文都仔细读读,TopK 的篇幅较短,重点突出,比较容易理解,但细节上 SlateQ 这篇更多,对比着看更容易理解。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两篇论文都说有效果,但是用的方法却不同,一个是 off-policy,一个是 value-base ,用 on-policy。很像大公司要做,把主流的几种路线让不同的组都做一遍,谁效果好谁上。个人更喜欢第二篇一些,会有更多的公式细节和工程实践的方案。

很多做个性化推荐的同学,并没有很多强化学习的背景,而 RL 又是一门体系繁杂的学科,和推荐中常用的 supervised learning 有一些区别,入门相对会困难一些。本文将尝试根据这两篇有工业界背景的论文,来解答下 RL 在推荐场景解决什么问题,又会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入门需要学习一些哪些相关的知识点。本文针对有一定机器学习背景,但对 RL 领域并不熟悉的童鞋。

本文的重点如下:

  1. 目前推荐的问题是什么
  2. RL在推荐场景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3. 常见的套路是哪些

推荐系统目前的问题

目前主流的个性化推荐技术的问题,突出的大概有以下几点:

  1. 优化的目标都是 short term reward,比如点击率、观看时长,很难对long term reward 建模。
  2. 最主要的是预测用户的兴趣,但模型都是基于 logged feedback 训练,样本和特征极度稀疏,大量的物料没有充分展示过,同时还是有大量的新物料和新用户涌入,存在大量的 bias。另外,用户的兴趣变化剧烈,行为多样性,存在很多 Noise。
  3. pigeon-hole:在短期目标下,容易不停的给用户推荐已有的偏好。在另一面,当新用户或者无行为用户来的时候,会更倾向于用大爆款去承接。

RL应用在推荐的挑战

  1. extremely large action space:many millions of items to recommend.如果要考虑真实场景是给用户看一屏的物料,则更夸张,是一个排列组合问题。
  2. 由于是动态环境,无法确认给用户看一个没有看过的物料,用户的反馈会是什么,所以无法有效模拟,训练难度增加。
  3. 本质上都要预估 user latent state,但存在大量的 unobersever 样本和noise,预估很困难,这个问题在 RL 和其他场景中共存。
  4. long term reward 难以建模,且 long/short term reward。tradeoff due to user state estimate error。

旅程开始

熟悉一个新领域,最有效率的做法是和熟悉的领域做结合。接下来,让我们先简单看下 RL 的基本知识点,然后从 label、objective、optimization、evaluation 来切入吧。

RL的基本知识

有一些基本的 RL 知识,我们得先了解一下,首先是场景的四元组结构:

RL 最大的特点是和环境的交互,是一种 trial-error 的过程,通常我们会用 MDP 来描述整个过程,结合推荐场景,四元组数学定义如下:

• S: a continuous state space describing the user states; • A: a discrete action space, containing items available for recommendation; • P : S × A × S → R is the stat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 R : S × A → R is the reward function, where r(s, a) is the immediate reward obtained by performing action a at user state s;

RL在推荐场景的Label特点

众所周知,RL 是典型的需要海量数据的场景,比如著名的 AlphaGo 采用了左右互博的方式来弥补训练数据不足的问题。但是在推荐场景,用户和系统的交互是动态的,即无法模拟。举个例子,你不知道把一个没有推荐过的商品 a 给用户,用户会有什么反馈。

老生常谈Bias

好在推荐场景的样本收集成本低,量级比较大,但问题是存在较为严重的 Bias 。即只有被系统展示过的物料才有反馈,而且,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新物料和用户加入。很多公司会采用 EE 的方式去解决,有些童鞋表示 EE 是天问,这个点不能说错,更多的是太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了。

EE 要解决是的生态问题,必然是要和业务形态结合在一起,比如知乎的内容自荐(虽然效果是呵呵的)。这个点估计我们公司是 EE 应用的很成功的一个了,前阵子居然在供应商口中听到了准确的 EE 描述,震惊于我们的业务同学平时都和他们聊什么。

off-policy vs on-policy

论文[1]则采取 off-policy 的方式来缓解。off-policy 的特点是,使用了两个policy,一个是用户 behavior 的 β,代表产生用户行为 Trajectory:(s0,A0,s1, · · · )的策略,另一个是系统决策的 π,代表系统是如何在面对用户 a 在状态 s 下选择某个 action 的。

RL 中还有 on-policy 的方法,和 off-policy 的区别在于更新 Q 值的时候是沿用既定策略还是用新策略。更好的解释参考这里:zhihu.com/question/5715

importance weight

off-policy 的好处是一定程度上带了 exploration,但也带来了问题:

In particular, the fact that we collect data with a periodicity of several hours and compute many policy parameter updates before deploying a new version of the policy in production implies that the set of trajectories we employ to estimate the policy gradient is generated by a different policy.

Moreover, we learn from batched feedback collected by other recommenders as well, which follow drastically different policies.

A naive policy gradient estimator is no longer unbiased as the gradient in Equation (2) requires sampling trajectories from the updated policy πθ while the trajectories we collected were drawn from a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policies β.

常见的是引入 importance weighting 来解决。看下公式

从公式看,和标准的 objective 比,多了一个因子,因为这个因子是连乘和 rnn 的问题类似,梯度容易爆炸或消失。论文中用了一个近似解,并有人证明了是 ok 的。

RL在推荐场景的Objective特点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现有的推荐技术,大多是在优化短期目标,比如点击率、停留时长等,用户的反馈是实时的。用户的反馈时长越长,越难优化,比如成交 gmv 就比 ctr 难。

同时也说明,RL 可能在这种场景更有优势。看下 objective 的形式表达:

可以发现,最大的特点是前面有个累加符号。这也意味着,RL 可以支持和用户多轮交互,也可以优化长期目标。这个特点,也是最吸引做个性化推荐的同学,大家想象下自已在使用一些个性化产品的时候,是不是天然就在做多轮交互。

轮到 Bellman 公式上场了,先看下核心思想:

The value of your starting point is the reward you expect to get from being there, plus the value of wherever you land next.

看下公式,注意它包含了时间,有助于理解。

在论文[2]中,有更多关于 bellman 在 loss 中推导的细节。由于论文[1]采用的 policy-gradient 的优化策略,我们需要得到 loss 的梯度:

加入 importance weighting 和一些 correction 后,

更多细节可以去参考论文。

optimization 和 evaluation

通常,RL 可以分成两种,value-base 和 policy-base,虽然不是完全以optimial的角度看,但两种套路的优化方法有较大的区别。其中 value-base 虽然直观容易理解,但一直被质疑不能稳定的收敛。

they are known to be prone to instability with function approximation。

而 policy-base 则有较好的收敛性质,所以在很多推荐场景的 RL 应用,大部分会选择 policy-base。当然现在也很有很多二者融合的策略,比如 A3C、DDPG 这种,也是比较流行的。

怎么训练 β 和 π

π 的训练是比较常规的,有意思的是 β 的学习。用户的 behavior 是很难建模的,我们还是用 nn 的方式去学一个出来,这里有一个单独的分支去预估 β,和 π 是一个网络,但是它的梯度不回传,如下图:

这样就不会干扰 π 。二者的区别如下:

(1) While the main policy πθ is effectively trained using a weighted softmax to take into account of long term reward, the behavior policy head βθ′ is trained using only the state-action pairs;

(2) While the main policy head πθ is trained using only items on the trajectory with non-zero reward 3, the behavior policy βθ′ is trained using all of the items on the trajectory to avoid introducing bias in the β estimate.

为何要把 evaluation 拿出来讲呢?通常,我们线下看 AUC,线上直接看 abtest 的效果。本来我比较期待论文中关于长期目标的设计,不过论文[1]作者的方式还是比较简单,可借鉴的不多:

The immediate reward r is designed to reflect different user activities; videos that are recommended but not clicked receive zero reward. The long term reward R is aggregated over a time horizon of 4–10 hours.

论文[2]中没有细讲。

两篇论文中还有很大的篇幅来讲 Simulation 下的结果,[1]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作者提出的 correction 和 topK 的作用,做解释性分析挺好的,[2]做了下算法对比,并且验证了对 user choice model 鲁棒,但我觉得对实践帮助不大。

One more thing:TopK在解决什么问题?

listwise 的问题

主流的个性化推荐应用,都是一次性给用户看一屏的物料,即给出的是一个列表。而目前主流的个性化技术,以 ctr 预估为例,主要集中在预估单个物料的ctr,和真实场景有一定的 gap 。当然,了解过 learning to rank 的同学,早就听过 pointwise、pairwise、listwise,其中 listwise 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通常,listwise 的 loss 并不容易优化,复杂度较高。据我所知,真正在实践中应用是不多的。RL在推荐场景,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但直接做 list 推荐是不现实的,假设我们一次推荐 K 个物料,总共有 N 个物料,那么我们能选择的action 就是一个排列组合问题,C_N_K * K!个,当 N 是百万级时,量级非常夸张。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做些假设,问题基本就没有可能在现实中求解了。

youtube 的两篇论文,都将问题从 listwise(他们叫slatewise)转化成了itemwise 。但这个 itemwise 和我们常规理解的 pointwise 的个性化技术还是有区别的。在于这个 wise 是 reward 上的表达,同时要引申出 user choice model 。

user choice model

pointwise 的方法只考虑单个 item 的概率,论文中提出的 itemwise,虽然也是认为最后的 reward 只和每个被选中的 item 有关,且 item 直接不互相影响,但它有对 user choice 做假设。比如论文[2]还做了更详细的假设,将目标函数的优化变成一个多项式内可解的问题:

这两个假设也蛮合理的,SC 是指用户一次指选择一个 item,RTDS 是指reward 只和当前选择的 item 有关。

有不少研究是专门针对 user choice model 的,一般在经济学中比较多。推荐中常见的有 cascade model 和 mutilnomial logit model,比如 cascade model,会认为用户选择某个 item 的概率是 p,那么在一个 list 下滑的过程中,点击了第 j 个 item 的概率是 (1-p(i))^j * p(j).

论文[1]中最后的 objective 中有一个因子,表达了 user choice 的假设:

简单理解就是,用 π 当做用户每次选择的概率,那上面就是 K-1 不选择 a 概率的连乘。而论文[2]中,RL 模型和现有的监督模型是融合在一起的,直接用 pCTR 模型预估的 pctr 来当这个 user choice 的概率。

最后

这篇写的有点长,但就算如此,看了本文也很难让大家一下子就熟悉了 RL,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从实践角度讲,比较可惜的是 long term reward 的建模、tensorflow 在训练大规模 RL 应用时的问题讲的很少。最后,不知道 youtube 有没有在 mutil-task 上深入实践过,论文[2]中也提到它在 long term 上能做一些事情,和 RL 的对比是怎么样的。

参考

[1] Top-K Off-Policy Correction for a REINFORCE Recommender System

[2]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Slate-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 A Tractable Decomposition and Practical Methodology*

[3] slideslive.com/38917655

[4] zhuanlan.zhihu.com/p/72

[5] 强化学习中on-policy 与off-policy有什么区别?zhihu.com/question/5715

[6] wd1900.github.io/2019/0

原文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77494496

(*本文为 AI 科技大本营转载文章,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