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的第一场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介绍了70年来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巨大成绩,并回应了货币政策取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银行业风险、数字货币这4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当中,前3个都是当下市场议论颇多且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而数字货币却并不具有同等的紧迫性。
不过,我们注意到,易纲谈到的数字货币,是今年全球央行热议的话题,而这个话题的中心就是脸书提出的数字货币Libra。
和交易成本极高且币值极不稳定的比特币等“传统”数字货币不同,脸书全力支持的Libra有足够的理由让全球央行感到紧张。按照脸书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的说法,“以后给他人转账应当像发送一张图片一样容易”,尽管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简单,但脸书有强大的财力,丰富的技术积累,巨量用户群体,还有整合全球软件工程师的组织能力,达成这一目标并非天方夜谭。
对于Libra,全球央行的担忧是一致的:它将成为一种超主权货币,原本由央行垄断的货币发行权可能旁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也会随之被架空。对中国央行来说,Libra带来的挑战或许更大——根据路透社9月20日消息,Libra作为储备资产的一揽子货币将包含美元(权重50%)、欧元(18%)、日元(14%)、英镑(11%)和新加坡元(7%),人民币不在其中。要知道,人民币的国际化取得的成绩十分不易:直到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才被正式纳入SDR,目前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结算货币,全球60多家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如果Libra流行开来,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面临负面影响。
尽管Libra仍然面临监管上的重重障碍,想要真正取代现有货币仍有相当远的距离,但它犹如一条鲶鱼,大大提升了各家央行发展数字货币的紧迫性。
幸运的是,人民银行恰恰是数字货币的先行者,早在2014年,人民银行就成立了全球最早从事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官方机构——数字货币研究所,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易纲在昨日的发布会上就提到了中国式数字货币的几个特点: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相结合、替代一部分M0、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双层运行,坚持中心化管理,在研发工作上不预设技术路线等。
货币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无论货币的形态如何变化,交易媒介、价值贮藏、记账单位这三个基本功能都不会变,而且这三种功能发挥得越好,货币竞争力就越强。
综合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公开的信息,中国的数字货币在这三方面都有超出Libra的地方:从交易媒介功能来看,中国的数字货币作为法定货币,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必须接受,但Libra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从记账单位功能来看,中国的数字货币实则等同于流通中的纸币,币值稳定,Libra虽然挂钩一揽子货币,但这些货币的汇率随时在波动,而且Libra还面临一揽子货币中“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进而影响其长期价值;从记账功能来看,中国的数字货币不会改变超市商品的标价方式,但超市很难用Libra或者比特币标价,因为Libra价格随时都在波动。
除了上述优势,中国发展数字货币还有其他有利条件:无论是央行-商业银行的双层运行体制,还是“不预设技术路线”,都体现了人民银行开放、包容、务实的态度,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让数字货币能够“无缝”进入流通领域,降低货币形态升级的成本;中国是全球移动支付最发达的国家,中国消费者积极接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热情和能力让他国艳羡不已——既然消费者能接受二维码支付,那通过手机里面的数字钱包支付也不会有任何障碍。
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货币之间的竞争。面对即将到来的数字货币变革,中国央行当借助中国市场的有利条件,在数字货币的测试、试点、评估上积极作为,同时前瞻性地推动、制定相匹配的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避税天堂等监管措施。当完全数字化的人民币进入市场,中国的货币主权将更加稳固,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将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