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7年开始,结合公司业务上云专项,在线教育从一开始的云IaaS层迁移,到更开放的开源中间件选型,再到思考云原生的研发模式,做了很多实践和思考,推动后台架构演进。这里把这些实践思考做下分享,欢迎沟通交流
目录
一、自研业务上云的背景
二、团队关于云原生的激烈讨论
三、梳理痛点,规划业务后台架构演进方向
四、优化微服务架构
五、调整中间件选型
六、完善DevOps工具链
自研业务上云的背景
历史“烟囱式”的业务研发
腾讯历史研发模式,不同的BG或者部门,或多或少从上到下会有自己的一套技术栈,如下图:
烟囱式.png
一方面对做组件的同学是种锻炼,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很多技术债务:
- 重复造轮子,每个BG/部门一套
- 缺乏部门间的分享和协作
- 有影响力的开源较少
- 数据不互通,部门间代码互相封闭
- 没有统一技术图谱
腾讯930调整后的2大技术战略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腾讯930调整,成立新的云事业群,内部成立“技术委员会”,启动“开源协同”和“业务上云”的两大战略方向
2大技术战略.png
在架构演进中,上云的价值是什么?
1、业务价值
- 聚焦业务,提升研发效率
- 加快技术换代,保持技术优势(传统互联网 vs 云时代)
- 使用更好的云开源组件服务(可用性、稳定性、文档API…)
- 计算资源重用,弹性伸缩,优化成本
- 标准化CI/CD流程
2、工程师价值
- 扩宽技术视野,避免闭门造车
- 掌握的技能更有价值
- 输出优秀组件到云,提高影响力
3、腾讯云价值
- 为客户输出业务上云经验
- 帮助腾讯云打磨云组件
团队关于云原生的激烈讨论
云原生的关键技术和里程碑节点
从2013年Matt Stine首次提出云原生概念,到后面k8s、Mesh、serverless的普及,云原生的思路被越来越多人讨论到
关键里程碑1.png
关键里程碑2.png
云原生的定义,解决什么问题?
从2个方面来看云原生定义:利用云平台优势,擅长解决这些互联网业务问题
- 云计算本质:按需分配资源和弹性计算
- 互联网业务特点:快速迭代、逻辑复杂、海量用户、流量突增、7*24小时高可用
云原生应用和传统企业应用区别:
应用区别.png
团队对云原生的思考
- 开始是问号脸: 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囧
- 后面开始结合实际分析目标: 通过基础云平台、云中间件、面向微服务、容器编排调度,以及Devops流程的优化整合,来提升业务团队研发效率和质量,帮助业务降低风险、更快交付
- 最后开始实践上云:
理解上云的3个层次.png
梳理痛点,规划业务后台架构演进方向
腾讯课堂初期的后台架构设计
基于SOA的后台服务架构,简单的架构分层和周边基础支撑工具建设:
初期的后台架构设计.png
历史架构痛点分析
这些痛点list都是很有价值的宝藏,能够从中挖掘出最适合自己业务的架构演进方向:
来自于团队大家的问卷调查case.png
规划业务后台架构演进方向
针对这些业务痛点,开始聚焦微服务、中间件、DevOps这3个方向,结合业务上云来帮助推动架构演进。这里把做的最核心的Top10的事情列出来介绍
1、优化微服务架构
- 约定应用统一开发规范,往云原生靠齐
- 整合ApiGateway,统一微服务对外API调用入口
- 推动服务复用,建设业务中台
- 音视频等模块迁移腾讯云PaaS服务
2、调整中间件选型
- 规划更开放的开源中间件选型图谱
- 制定自研组件切换云组件计划
- 借助工具,提升数据迁移上云的效率和质量
3、完善DevOps工具链
- 建立业务统一的蓝盾CI流水线(CI)
- 服务全面容器化,迁移腾讯云TKE平台(CD)
- 统一全链路日志上报,聚焦调用链监控体系建设(CO)
优化微服务架构
约定应用统一开发规范,往云原生靠齐
参考Matt Stine提出的云原生12-Factor,有很多点现在回头看起来感觉很有先见之明:
云原生12-Factor.png
基于业务最佳实践的应用开发规范
- 统一的技术栈,包括语言、协议、开发框架等
- 外部只有通过ApiGateway才能访问
- 服务间只能通过Rpc或消息队列通讯
- 服务无状态化,能快速启动关闭
- 框架对同类组件可插拔,更换具体组件不改服务代码
- 基于PB自动代码生成,基于CI自动规范校验
- 尽量都走远端配置,修改配置不用发布或重启服务
- 数据库(KV/DB)按具体业务模块提供访问
- … …
针对历史痛点优化微服务架构
下面是优化后的微服务架构,主要的几点:
- 接入层:整合ApiGateway,对内部微服务API统一进行认证、鉴权、生命周期管理、熔断、限流、监控告警等
- 逻辑层:追求逻辑代码越来越少,服务复用往下层抽
- 中台层:推动服务复用,建设业务中台,优先考虑云上PaaS服务,避免闭门造车,服务团队多个教育产品
- 容器层:微服务全量容器化,推动部署云TKE
- 中间件:制定数据迁移方案,统一切换使用腾讯云中间件
- Devops工具链:聚焦运营痛点,推动适合业务的CI/CD/CO 工具链
优化后的后台架构.png
音视频等模块迁移腾讯云PaaS服务
这个是课堂音视频迁移到云PaaS后的架构图,蓝色腾讯云负责音视频流处理,绿色业务只负责信令交互,让开发更聚焦业务逻辑
音视频模块架构.png
下面是迁移云PaaS服务之后的一些优化数据
使用云PaaS后优化数据.png
调整中间件选型
规划更开放的开源中间件选型图谱
关于技术栈或者中间件选型,这2年团队比较大的感受就是从封闭到开放。哪些是值得学习引入的开源项目?我们也在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开源图谱xmind,去统一指导技术选型
开源图谱选型指导.png
对于开源的选型,团队也有自己的一些参考思路:
- 适合业务当前需求
- 优先参考 CNCF Landscape
- 开源社区热度
- 云平台支持情况
- GitHub的Star、Issues等
- 公司和作者影响力
- 开源协议:GPL等
优先参考CNCF Landscape.png
制定自研组件切换云组件计划
无论是自研CKV切到云Redis,自研Hippo切到云CKafka,里面涉及的细节很多就不展开,这里比较好的实践是切换比较制定好完整的方案规划,并且一步步来实施,防止踩坑
举2个实际的Badcase,证明为什么迁移前做完整验证很重要:
- 切云CDB,因为云上mysql5.6版本默认链接字符集和自研的不一样,导致没有手动设链接字符集的模块出现乱码
- 切云Redis,因为没有压测想当然,导致Redis的分片申请不够出现高负载
制定切换计划方案.png
借助工具,提升数据迁移上云的效率和质量
基于腾讯云DTS做数据迁移上云和异构数据同步,可以帮助业务解决很多繁琐的迁移细节
- 支持多种关系型和NoSql数据库
- 基于数据库binlog日志解析,简单配置,提供增量数据订阅消费
- 数据不停机迁移,最小化对线上业务影响
- 兼容公网、V**、专线等多种网络环境接入
腾讯云DTS.png
完善DevOps工具链
建立业务统一的蓝盾CI流水线
- 研发效率如何提升?统一服务流水线模板,GitHook一键部署,使用丰富的插件能力
- 研发质量如何把控?集成Coverity等代码检测,服务必须通过质量红线检查和自动化测试
业务蓝盾流水线.png
服务全面容器化,迁移腾讯云TKE平台
1、基于docker全面容器化
- 统一镜像仓库,版本管理
- 基于镜像交付,打包二进制 运行环境
- 资源隔离,安全性高
- 快速部署,秒级扩缩容
2、基于kubernetes应用改造
- 持久数据挂载远程存储,防止Pod重启丢失
- 配置依赖k8s环境变量设置
- 服务无状态化,去除ip权限依赖等问题
- 服务快启动销毁,确保Pod便捷变更
- 补齐服务k8s相关日志监控
统一全链路日志上报,聚焦调用链监控体系建设
关于CO环节的设计思考
- 先明确痛点是什么(无效告警多?告警不及时?定位问题慢?)
- 对比大而全的指标监控,可优先把调用链监控做到简单极致(自动生成服务调用拓扑,发现链路异常点和性能瓶颈)
- 通过云原生组件来搭建(ELK、Prometheus、jaeger)
从端到后台的数据统一自动埋点.png
基于jaeger的全链路分析.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