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预见未来还是侧写现在?

2018-01-11 10:43:38 浏览数 (1)

高口碑的英剧《黑镜》的第四季前一阵又刷爆了各种社交媒体。先说一段题外话(好像经常说题外话…),众所周知,类似于《黑镜》、《神探夏洛克》这样制作精良的剧集,往往一整季的体量从筹备到公放需要几年的跨度。再看一看出品的国家:英国。诚然,经济大背景下世界的焦点在东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引以为豪的“工匠精神”,已经慢慢成为了所谓“文化自信”的借口,《国家宝藏》、《舌尖上的中国》等等大热的综艺,究其火爆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国人试图通过对自己引以为傲的历史不断进行深度挖掘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文化输出这方面,比拼的从来不是经济上的硬实力,我们一直在输出自己国家的历史,却在当代慢慢被其他文化侵蚀,“禁过洋节”是不是算得上一种历史文化的挖掘价值逐渐山穷水尽之后的无奈?

谈回正题,《黑镜》的特点是剧中充满了近未来的,“可预见式”的科技,但这只是其内核的一个载体,真正探讨的还是人性。这部剧的每一集都相对独立,六十分钟的时长可以看作一部电视电影。每一集的切入口都是最具当下时代烙印的人物:沉浸于虚拟游戏却在现实世界不善交际,甚至被人遗忘的码农;因过分担心孩子成长问题而通过科技对孩子进行24小时无死角监控保护的母亲……

不得不承认,影视剧集的制作者对时代脉搏的把控相当精确,这一季中好几集都是以女性为主视角,以一种更细腻更知性的方式表达创作者对社会的反思,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如今这个女权主义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社会背景。

沉迷网络、儿童安全、人工智能反噬、通过程序恋爱,这些主题都是当下的热点,每一集创作人都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思辨性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是“政治正确”,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科技服务于人类生活”。我始终觉得科技只是载体,只是一种放大人性两面的手段,制作人真正想表达的是,某种意义上,人的本性是不为科技水平所转移的:意外杀人之后的恐慌;不为人所尊重而在虚拟世界中对他人进行报复;爱子心切最后却遭到孩子的厌恶。人类在这些涉及自身人格的事件下的反应,自开化以来保持了高度了一致,只是表达自我情绪的媒介发生了变化罢了。

换言之,可能所谓科技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是一种借口罢了。科技只是一面放大镜,放大了人性软弱、自私的一面。1的一百次方还是1,1.1的一百次方却是13780.61。现在的科技水平就是那多出来的0.1,这大概也是如今对科技的恐慌成了一种主旋律的原因。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