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编辑:张佳
【新智元导读】继中国高校试水人脸识别进教室后,美国高校“享受”到了升级版的待遇。近日,CMU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套全面的实时传感系统,学生在看哪、举手频率、姿势如何、老师有没有走动等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网友感慨:幸亏我毕业早。来新智元 AI 朋友圈和AI大咖们一起讨论吧。
继中国高校试水人脸识别进教室后,美国高校也“享受”到了类似的待遇,甚至还加入了姿势、动作识别。
近日,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套全面的实时传感系统,可以对视频和音频进行分析:
这套“EduSense”系统使用两台壁挂式摄像头(一台对着学生,一台对着老师),单个摄像头可以看到教室中的每个人,并自动识别信息,例如学生正在看的地方、举手的频率、老师是在讲台后面还是在教室中移动,以及老师在点名学生之前停留了多长时间等等。基本上教室内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CMU的人机交互研究所(HCII)的助理教授克里斯·哈里森(Chris Harrison)表示:“今天,老师在教室里充当传感器的角色,但这种方法无法扩展。” 哈里森表示,近几十年来,教室规模越来越大,在大教室或者礼堂里讲课很难奏效。
这一系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一位网友twitter评论到:这一系统的发明者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这就如同“银翼杀手”,只不过用在了教育上。在他看来,好的教学不能减少到可量化的程度,例如老师问问题后要等待多长时间。有效的教学不仅仅是其各个部分的总和。他的观点得到不少网友的认同。
哈里森回复道:我鼓励你阅读文献,这些文献已多次证明,这种技术对于改进教学非常有效,而今天迫切需要这种技术。大学教学的现状不是前进的方向,因此进行探索性研究。
转头、动手都能被记录,就像上课时戴着虚拟的运动捕捉器
系统使用另一个CMU项目OpenPose来确定身体位置。研究团队的成员Karan Ahuja说:“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的进步,以往需要数天甚至数月才能获得的人工观察结果,现在很快就可以获取。” 在HCII中。
OpenPose
哈里森说,学习型科学家对教学数据很感兴趣。“因为我们可以跟踪身体,所以就像穿着一套传感衣。我们知道你的头转了多少度、手有没有动。这就像你在上课时戴着虚拟的运动捕捉系统一样。”
论文地址:http://chrisharrison.net/projects/edusense/edusense.pdf
哈里森说,使用高分辨率摄像机同时为许多课程播放4K视频是一个“计算恶梦”。为了跟上步伐,资源被弹性地分配以提供最佳的实时数据帧速率。
项目由该大学软件研究所(ISR)副教授Yuvraj Agarwal指导,号称还以隐私保护为重点:团队不想识别个别学生,EduSense也不想。项目不使用姓名或识别信息,而且由于摄像机数据是实时处理的,所以信息很快就会被丢弃。
现在,研究小组已经证明他们能够捕捉数据,HCII的教职员工Amy Ogan说,团队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包装数据,并以一种在教育上有效的方式呈现数据。该团队将继续开发面向教师的应用程序,看看教师们能否将反馈整合到实践中。”我们一直致力于了解如何、何时、何地根据这些数据最好地提出反馈意见,以便帮助教师改进实践,”她说。
南京高校试水“人脸识别教室”,上海小学用AI 评估学生上课
其实,人脸识别进教室早有先例,前几个月,中国药科大学在两间教室试点安装的人脸识别系统,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一系统除了能自动识别学生的出勤情况外,还能够实现对学生课堂听讲情况的全程监控,包括学生是否认真听讲、课堂上是否抬头低头、抬头低头了几次、抬头低头了多长时间、低头是否在玩手机、是否闭眼打瞌睡……
demo
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主任许建真表示:传统点名浪费时间、准确率不高,但是有人脸识别就没问题了。
据悉,此举是学校教务部门的要求,意在减少学生逃课、早退、花钱找人代课以及上课不认真听讲等行为,提高学生到课率,严肃课堂纪律。
然而,也有一些学生认为这样做会侵犯个人隐私。
“为了(敦促)你学习,你还抱怨,请问你还是学生吗?”对于教室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侵犯学生隐私的说法,许建真表示,学校之前已向公安部门和法务部门咨询,由于教室属于公开场所,因此不存在“侵犯隐私”的说法。
人脸识别教室引发微博网友热议,大部分网友表示反对,认为这侵犯了学生隐私,不过一些人表示支持。
这位本校生表示自己没觉得隐私受到侵犯
不光是高校,人脸识别在小学也有推行。同样是今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将人脸识别带入校园,通过智能课堂评价系统、智能环境分析与控制系统和智能教师培训系统这三套“AI 学校”系统,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监控。此举同样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根据宣传,进入教室的这套“智能课堂评价系统”可以在真实课堂的样本数据基础上,实现对师生行为与情感的自动检测,通过智能算法分析,给出基于课堂表现的评价和改进建议。
针对学生,系统可自动检测到学生举手、站立、坐姿不端等行为,通过记录分析形成对课堂效果的总体评价。可以说和南京高校使用的“人脸识别教室”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悉,使用了这套系统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无微笑、有无跟老师问好、有无主动捡垃圾、队列是否整齐等细节都会被AI捕捉,反馈到总控中心。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一位上海某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何女士听闻此消息后,立刻致电相关部门问询,她认为AI进入小学,必须通知家长,并且需要家长的联名同意,“这件事如果有一个家长反对,学校就不该实施。”她认为,“给学校装AI,家长必须签字。”
不过,也有人表示支持,因为这样可以预防危险发生、降低校园霸凌、提高教学质量。
公众要隐私保护、科技公司要发展技术,此问题无解?
科技飞速发展,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已经大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手机解锁到刷脸支付,甚至上下班都要用人脸识别打卡、进出……随着这项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公众对于隐私的担忧也不断加剧。
在瑞典,曾有过人脸识别被罚的案例,今年瑞典一所高中用人脸识别监测学生出勤,被瑞典数据保护局处以2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5万元)的罚款。这是瑞典首次根据GDPR实施罚款,该协议于去年生效,旨在加强包括面部图像数据在内的个人数据和隐私保护。
近日,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了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一案,这一案件被媒体称为“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
据报道,郭兵在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以下简称动物世界)花1370元办了年卡,原本是通过验证指纹入园,后来园方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取消了指纹识别的方式。也就是说,不刷脸不得入园。郭兵不同意,他认为面部特征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者滥用,将会危害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而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擅自升级年卡系统,强制收集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于是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
虽然这一案件的判决现在还没有结果,但未来的结果势必会影响人脸识别应用的界限。AI时代,如何权衡技术的发展与隐私的保护是个人、企业、政府都需要慎重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