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之后,技术创新和产业布局将成为面板大战新的突破口。
策划&撰写:伶轩
京东方今年前三季度的财报出来了,营收之高在意料之中,净利润之低却在意料之外。至于原因,“相关业内人士”在分析之后归结到一点上,就是“今年面板价格持续下滑,导致利润持续走低”。
不过,这一情况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从去年开始,因供需关系失去平衡,市场上面板供应量远高于需求量,这也直接导致“价低者得”现象的出现。毋庸置疑,为保市场份额甚至趁机扩张,价格战在所难免。
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产面板厂商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营收、净利润,透过财报能看到什么?
为更直观的了解京东方今年至今的财务状况,镁客网简单做了个统计:
可以看到,从一季度到三季度,京东方营收持续增长,但净利润下滑却越来越严重,这无疑和全球面板价格下跌有直接关系。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方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自己多个业务的市场份额做成了业界第一。
仅以今年上半年财报为例,京东方直接用“八个第一”总结了自己的表现: 显示器件整体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 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等五大主流应用领域出货量全球第一; 创新应用类产品出货量和出货面积同比大幅增长,ESL(智慧零售电子标签业务)和穿戴市占率全球第一。
简单来说,在全球面板价格普遍下滑的同时,京东方是以一种“降更多价”的方式大面积铺货,吃掉了其他厂商原本的市场份额,也就是“打价格战”,且暂时来看,京东方收效明显。
但实际上,这场价格战并没有那么简单,而京东方对抗其他龙头厂商也不是第一次了。
频遇“寒冬”,挑战=机遇?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这一次的面板价格战,“开始的猝不及防”或许是最为合适。而这,要从面板需求的变化说起。
· 连年亏损,“骗子公司”有多难?
京东方的崛起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家1993年就成立的国产面板厂商,曾经可是被业界讽刺为“一个只会圈钱的骗子公司”。而它的崛起之路,也让中国面板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多了几分传奇色彩。
一直以来,显示面板行业都是高资本投入的窄口径行业,产线投入巨大,一条产线数百亿元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此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都没有一条可投产的生产线,而绝大多数市场份额,都被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直到2001年。
因欠下3.5亿元债务,韩国现代液晶在2001年决定将原价300亿的生产线折价至3.5亿出售,当时一年净利润只有0.6亿元的京东方咬牙买下了这条产线,开始了国产面板崛起之路。
只是拿下产线后,京东方虽然在TFT-LCD上持续发力,但盈利却一直不佳。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日、韩企业联手打价格战,更是让它毫无招架之力,越卖越亏,最后不得不通过在股市中定向增发的方式募集到200多亿资金,才建立了中国第一条液晶8代线。
但是,2010年京东方亏了20亿,2011年又亏了7个亿,“圈钱骗子”之名因此越传越广。而与此同时,三星显示器业务一年营收近200亿美元,日本政府将东芝、索尼、日立的液晶显示器部门整合为JDI,几乎对京东方形成了“围剿”之势。
· 凭借OLED出圈,5年布局,一朝获利
在外界看来,2012年的京东方,已经走到了“背水一战”的境地,但事实证明,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看得很远。
早在2010年,王东升就提出显示面板行业生存定律,即“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也因此京东方走上了疯狂建厂和迭代研发之路。
2013年京东方460亿的再融资计划传出,瞬时惹怒投资者,斥其为“吸血鬼”。但这一年,该公司各产线满销满产,高附加值显示产品占比超70%,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811%。
这刺激到了日韩企业,又一轮“围剿”开始了,只是它们没有想到京东方早在一年前就有所准备。
就在韩国企业决定推出新技术AMOLED清洗市场之时,京东方已经将AMOLED两大关键材料,有机发光层材料和传输层材料的所有专利握在了手上。
很快的,2015年福州6代、成都6.5代AMOLED产线开工,次年四川绵阳6代AMOLED开工,到2017年前两者开始投产。虽然相较于三星首个实现投产,京东方还是慢了一步,但在2017年全球面板市场需求暴增的情况下,拥有LTPS、LCD、OLED多条量产产线,还是让它顺利将国产面板推向了全球主流市场。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京东方这一年将营收做到了938亿,净利润达75.68亿元,同比增长301.99%,出货量超越三星,大尺寸显示面板占有率为世界第一。
但面板是周期性行业。
· 集体下调产能“过冬”
2018年是面板行业未曾预知的“寒冬”,全球范围内以电脑、电视和手机为主的半导体面板主要需求产品销量均出现大幅度下滑,而前一年为铺货积累下的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等问题横亘在了面板厂商面前,如三星Display、LG显示、友达、京东方等均因此净利润大减。
京东方去年的财报显示,该公司2018年总营收为971.1亿元,同比增长3.53%;但净利润为34.4亿元,同比下降达54.61%。而即便是身为产业龙头的三星Display,也在强撑过去年之后,于今年一季度出现了7年以来的首次亏损,达56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9.1亿元);LG显示则亏损133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亿元)。
从市场各大销售数据看,今年仅有三星、京东方、LG等大厂还有余力继续拼价格战,不过这也仅维持到了第三季度。
在全球面板供求关系迟迟未能改善等的情况下,很多面板产商开始主动降低产能,例如中国台湾群创降低产能利用率、友达光电将利用率降至80%,LG则将其8G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下调至70%。到9月,三星Display完全关闭了一条8.5G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且还预计在本月将7G的总产量减少6万片。
京东方方面,预备减产的消息越来越多,如“因第六代柔性OLED产能不足以及市场需求减弱,京东方决定推迟成都B7产线第三期投资计划,以及第六代柔性OLED生产计划,并下调相关面板的生产目标。”
简而言之,撑到今年下半年,全球面板价格战已经进入疲乏期,下调产能集体过冬成为了自保的最佳方式。
可能有人认为,价格战打到这里就结束了。而实际上,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了,而且更加精彩。
面板价格回暖,技术先发和布局生态成为关键
业内相关人士透露,进入11月后,随着大多电视产品出货量的增加,面板订单量在四季度出现了今年首次上涨,面板厂商库存也基本消耗完毕。群智咨询数据显示,32英寸、39.5英寸、43英寸、55英寸、65英寸面板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目前,华为智慧屏、小米多款电视选用的均是京东方的面板。
除此之外,在当前消耗面板的主流产业智能手机市场竞争中,华为、小米、OPPO等国产手机出货量均为正增长,总计市场份额近50%,且多款新机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陆续发布,特殊时期以及国产面板性能达业界领先水平的情况下,国产手机厂商优先选择国产面板更为稳妥,如华为在5G折叠屏手机上率先应用了京东方柔性屏。
当然,仅靠市场回暖还远远不够,用王东升的话来说,“只有首发才能占据主动权”,这和该公司在AMOLED上先发制人是一个道理。
实际上,伴随着半导体、新材料等的发展,面板早已成为了一个高技术壁垒的产业。以AMOLED为例,当前各大厂商的技术竞争点大约集中在材料、镀膜、像素寻址技术、蒸镀、功耗,甚至包括可折叠伸展等关键技术及指标上。
而随着国产电子产品的发展,以及AIoT产业的高速发展,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音箱、智慧医疗等市场的扩大,万物互联时代,高性能显示面板需求将不断提升。
再加之“掌握核心科技”重要性的愈发凸显,如军用设备等对国产面板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可以预计,至少在未来3-5年内,以AMOLED为代表的高性能面板将成为市场绝对的主流产品。这样的情况下,拥有充分产能产线和手握关键技术就尤为重要。
但受制于产线建设、开工不足,以及中间体和单体粗品等材料的价格偏低,国面板产业发展长时间落后日、韩,大多国产面板厂商业务规模都比较小,就目前来看,仅有京东方有和三星、LG一搏的能力。
就官方曝光的信息看,京东方当前具备量产能力的AMOLED产线已有4条,新一轮产线扩展计划也已经开启。技术创新方面,在研发投入同比增加75%的同时,仅今年上半年它就新增了4872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超90%,柔性OLED、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重要领域专利申请超过2500件。技术标准方面,该公司上半年共主持制定外部技术标准25项,其中主持的“透明显示”已作为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面板业务之外,京东方还在同步布局物联网生态,智慧零售解决方案目前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0%,智慧交通解决方案方面则已为全国80%以上高铁线路以及国内外地铁线路提供服务。
也就是说,即便面板业务出现问题或再遇周期性市场动荡,京东方仅凭自产自销都能拥有自保的能力。如果说,当11月面板价格逐渐恢复正常,新一轮的竞争就已经开始,那么对于京东方而言,技术和产业布局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国内面板产业来说,京东方是个例却不能永远是个例,产业需要思考的是,它的崛起之路波折不断,或许不能完全复制,但值得学习。就当前来看,除京东方外,信达、天马液晶、华星光电、中电熊猫等也在快速发展,但这其实还远远不够,国产面板厂商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