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左)
我们一直在探索的路上:
所有这些都是暂时的思考和假设,
还需要经过验证或者证伪,不断迭代。
春芳:作为第二次创业,跟第一次相比,各方面会有哪些不同?
郭靖:第一次创业的认知模型比较简单,当时就是希望能将chatbot应用在某个垂直领域中,觉得chatbot有价值,用在某个垂直领域中能解决问题,就做了。
第二次的认知模型会更考虑整个系统,会考虑一些听起来比较虚的东西,使命、愿景、目标、路径、加速度、共识,从虚到实,我认为都会是系统的各个部分。
比如说,使命关心的是,这件事情做成了,能不能对人类有一些积极的意义,虽然听起来很假大空,但是创业的时候,小伙伴们每天一睁眼,面临的都是不确定和问题,如果没有宗教般的使命在背后支撑,只计较眼前的投入产出,谁会创业啊。所以没有使命感的事情不要做。
愿景关心的是,这件事做成了,能做多大,值多少钱,或者影响多少人。有些事的使命感很强,但是愿景不够大。比如使命是用教育改变下一代,然后就去农村支教,用一己之力培养出几十个学生。这很令人敬佩,但利用商业手段显然能把这个事的愿景做的更大。所以我会计算,这件事做成以后,商业上能值多少钱,不够大的不做。因为我觉得创业是向不确定性挑战,做成任何一件事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小,如果这样,为什么不选一个最大的事儿去做,简单的数学期望问题。
(图自:厨子·宋)
接下来会关心怎么将以上这些拆解成可评判的目标,可执行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会比上次更注重假设与反馈的颗粒度,不会做太长的假设链条和太久的验证周期,比如一个产品形态的定义,基于假设A,推到出推论B,C,D,D成立,则产品能成功,完成这个产品要3个月,当产品上线时,会发现基于的基本假设A就不成立。
上次犯了很多这种错误,这次更倾向于用2周验证假设A,然后2周验证假设B,这样去拆解。也是lean startup那一套,早就熟读这类方法论,但是真的必须在实践中调整自己,才能逐渐找到感觉。
关于加速度和共识,上次创业的认知模型是静态的,觉得这事能做,我就做了。这样思考问题,就会本能的去测算自己离目标有多远,想要多久达成,然后测算一个速度。
但是这次不同,会更多考虑环境的动态,比如虽然基于以上判断,事情是很好的,但是能做成的人仍然是少数,在这个过程中凭什么你更与众不同,从这个角度看,其实加速度比速度更重要,你不是在与时间赛跑,你是在与跟时间赛跑的其他人赛跑。为什么在当时当刻on board的人(无论是团队新成员,还是新股东),他们凭什么能获得超额回报,因为你必须是个指数曲线,在任意x坐标,未来都是超出预期的。共识是动态看这件事的另一个角度,就是即使事情是好的,并没有回答为什么做成的人是你。
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会更多偏向于“闷头搞”的状态,就是先把东西做出来,然后去市场上验证,然后再以此融资也好招募更优秀的人也好,我认为是个打怪升级的游戏。但这次,我会更有意识的认为这件事其实是一个共识的游戏,你要在第一天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跟最优秀的人合作,做最牛逼的事情,然后每天都告诉自己一遍,让最优秀的人相信你,加入你,bet on你。然后你才更有可能真正做出牛逼的东西,再获得很好的市场验证,就进一步积累了共识,进一步找到更牛逼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觉得你是个大忽悠,但是没关系,首先这是个很好的过滤器,能用vision打动的人反而都是一流的人,其次即使一时间无法打动,也可以用时间来证明自己,不断跟对方update你的进展,反复重述你的vision。
春芳:上一篇采访里,你们当时是想做一款以音乐创作为核心,‘让没有任何乐理知识的人能进行音乐创作的APP’,目前依然是向着这个初心前进的吗?
郭靖:我们一直以来希望的是让普通人可以用音乐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情感。之前一直束缚在让普通人创作音乐这个实现方式上,也试验了一个产品,发现可能这样的定位不够普适。所以我们将这个想法拓宽为:改变人们参与音乐的方式。
春芳: 目前新一轮融资进展如何?
项目背景:
2018年8月成立。天使轮投资股东是:前百度的首席科学家张栋、晨兴资本(美元基金)、彩云科技、快手。
郭靖:7月份开始进行 A 轮。
关于郭靖,更多阅读:
《AI智能作曲×数学|郭靖》
特别感谢
郭靖 ← 受访
京東、Truely He ← 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