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辉:私有云建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9-06-28 16:58:25 浏览数 (1)

程辉认为,私有云软件系统复杂、厂商和企业客户缺乏对软件价值的认知,导致目前私有云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私有云采用OpenStack、Ceph和Kubernetes分而治之的产品结构,重视服务水平,是未来能够匹敌公有云体验的关键。

01

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同方有云的董事长程辉,很高兴来到爱分析组织的云计算高峰论坛,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私有云的未来在哪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私有云市场的现状与未来。

今天我的话题跟私有云相关,同方有云从2013年进入这个领域,应该算是主打基于开放系统私有云的第一家公司,也是这个领域第一家获得主流风险投资的公司。此后一到两年内,这个行当里面一直没有其它公司,一直到2014、2015年才陆陆续续有了其它公司进场,尤其在2015、2016年,华为、BAT纷纷进入这个市场,现在这个市场特别热闹。

私有云市场在中国经过五年发展,现在是什么样子?未来私有云将会走向哪里?前面徐工信息的周总提到,相信未来一定是公有云的世界,我曾经也这么看,现在有了一些不同的想法,今天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

02

私有云的新定义

首先,讲私有云话题之前,我先对这个私有云做一下简单的定义。

第一,我这里说的私有云是指在企业防火墙内部的,这是跟“公”相对应的。

第二,特指IaaS基础设施和PaaS平台软件层面的共享资源服务,我定义的私有云不包含传统软件和企业里面的SaaS业务,专门指IaaS和PaaS共享资源服务型的业务。

第三,我这里说的私有云并不把硬件包含进去,为什么呢?因为私有云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玩家的核心卖点、核心价值点全在服务上,市场主流硬件厂商并不是私有云市场的主要玩家。私有云软件平台和硬件也是充分解耦的,因此这里面私有云市场排除了硬件。

03

私有云市场份额小、厂商多,竞争激烈

如果这么定义,我们来看看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以至于这么多的云厂商和创业公司会进入。

IDC2018年给出了一个报告,把整个IT资源内市场分为了三大块:公有云、私有云和传统企业服务市场。我们可以看到,私有云在其中份额看上去不小,能有公有云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大家都知道,公有云是巨头的天下,在此之前这个市场那么多玩家,他们都需要做转型,公有云玩不了,就只有一条路,做私有云。所以到目前为止粗略估计,全国各地有几百家公司分布在这个市场上。

根据我前面的定义,这个私有云份额水分特别大,它把大量硬件包含进去了,所以显得市场特别大。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国外一家我特别信的咨询公司Wikibon,非常小众,但是在IT市场、云市场上的分析非常地道。Wikibon跟我刚才对私有云的定义是一样的,我们注意到,在2015年到2018年,私有云市场份额特别小,这还是欧美市场。中国市场私有云是公有云或者传统硬件的五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这是我们认为私有云市场真正的份额。

这么小的区间从2014年到现在陆陆续续挤进去了几百家家公司,很明显,蛋糕小,要分的人太多,这是宏观上我们对这个市场的理解。

04

私有云现状残酷

当前商业模式难持续

往细来看,真正在一线,私有云是什么样的状态?现在绝大部分私有云项目跟十年前的IT项目差不多,从机房到硬件到平台,最多是加了一套云的软件而已,但是事实上做的事还不少。

另外一方面,相比公有云,私有云项目的交付周期跟当年的IT项目一样,也是以月为单位的交付周期,特别长。这也是这个市场特别难做的原因之一,交付周期长意味着资金流转周期长,预增投入特别长。这也是从2014年有大量玩家涌入到2016、2017年陆陆续续有一批公司退场的原因,做不下去。而且这个市场客户大都是大型企业,耗不起。

还有一点是,真实的情况下,私有云层面上客户满意度普遍不够高,这个不够高是跟公有云相比,这是整个市场私有云的真实情况。

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呢?这跟大家传统想象的好像不那么一样,这里面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私有云软件并不简单。跟公有云相对应的私有云整个套件并不简单,里面组件的复杂度跟一个小规模公有云其实不相上下。如果再加上企业传统IT内部建设的约束和负担,包括一些兼容的话,它的复杂度其实比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按照标准化的软硬件做的公有云还要复杂。

另外还有一点,因为毕竟是云的软件,整个系统是分布式的,软件故障域比以前IT软件大很多。以前IT软件基本上单机为主,现在可能几十台机器、上百台机器作为集群,故障域大很多,整个管理复杂度增加很多。

第二,市场共识未形成。客户经常问建一个大规模私有云,50万够不够?私有云项目价格战特别惨烈,因为各家厂商都打一个算盘,没关系,我先进去,等你离不开我的时候再涨价。大企业还好,对于小企业,这招也玩不起。

另外,目前建设私有云基本上还是以政府和大企业为主,背后的商业决策非常复杂。这跟做toC或者to B的SaaS软件是很不一样的,(to C或者to B的SaaS)只要软件质量过硬,解决客户需求,痛点满足就可以了,但是政府和大企业在这方面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第三,商业模式不可持续。这个圈子里面绝大部分公司并没有挣钱的,也不像巨头的公有云,虽然不挣钱,但是给公司带来资本市场增值,给公司带来长远价值;但是对于私有云,尤其是中小玩家来说,是需要靠回款养活公司、养活团队、招募更多人、提供更好服务的,目前商业模式其实并不是那么成熟。

现在很多客户对于软件定价的共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客户采购私有云的时候,只考虑硬件预算,为什么?因为个别大厂常年都是买硬件送软件,导致这个层面价值不断被贬低。不是客户和市场贬低这个软件,贬低这个服务,而是自己贬低自己,这是我们看到这个市场的真实情况。

这客观上导致了很多项目的私有云建设是失败的,当年抱着一个极高的期望,承载着公司战略转型希望的项目,最后发现成了一个烂尾工程,到无以为继的时候四处找其它供应商,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05

私有云产品

应分而治之、关注服务

以上是我们对这个市场的几点观察,是否意味着这个市场就像很多人预测的那样,就不需要存在了?等公有云大规模垄断,在全国各地都建好数据中心的时候,私有云就完全不需要了?私有云出路何在?

第一点,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我们对私有云建设的认识一定要足够一致,切勿大而全。我们从很多招标文件看到,一份招标文件这么厚,里面描述的功能比阿里云现在的服务还全,报价30万、50万,这还是包含硬件。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标书,你投还是不投?我们一般这种情况下选择暂时不考虑,显然客户还没有想清楚。但是这种项目多了的话,如果你都不去覆盖,不去影响客户,那这个生意也不好做。

第二点,也是我们公司成立以来特别关注的一点,我们从最开始就关注客户私有云建设的后续服务。前面讲很多公司,尤其是传统IT大厂,他们会卖硬件送软件,为什么?因为他不管后面的服务,也不管后面的运维。在第一天验收的过程中,你看到界面上能点,机器能创建,资源能分配,一项项打勾,就可以验收软件了。这是以前单机的企业软件采购的思路,因为基本上后面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是现在的私有云,大家都知道,在基础设施这个领域,开源软件特别发达。只需要一个懂行的中级工程师,就可以把一个私有云搭好,所有都能打勾,一个人就可以搞定。第一天可以,第一个月也可以,但是到第二个月、第三个月,真正开始业务上云的时候出现一大堆问题。如果没有专业服务团队持续支持、持续运维的话,平台很快陷入烂尾。所以无论是市场甲方还是乙方,都要注重平台上线之后的持续运维。

第三点,云计算虽然在中国发展这么多年,但是甲乙双方对于一个合适的、体面的云平台,尤其是私有云平台应该长什么样子都没有明确认知。客户关注的是这里面有面板,有这些功能。但事实上云计算最核心的是什么?是它的API,是它的软件定义,是它的自动化能力, 而这些东西都没有办法在标书里面用客观的指标写出来,这样市场就没有办法往这个方向走,这也是这个市场的情况。

06

K8S助力未来发展

私有云有机会

与公有云、传统硬件三分天下

前面虽然说了私有云的一些现状,比较残酷的现状,但是我们仍然对这个市场抱有一百分的信心。虽然从2015年到2018年,私有云市场只占公有云的五十分之一,但是往后仍然有机会跟公有云和传统硬件三分天下,当然那是在五年或十年之后。这里有三个对未来趋势的观察,这三点对私有云市场影响会特别大。

第一,Google的助力。整个云计算、整个互联网、整个大规模的分布式系统,都得益于谷歌这个全人类的救星。谷歌不断发文章,不断发布开源系统,引领一波又一波浪潮,从大数据,到移动互联网安卓,到最近的K8S。K8S被誉为下一代云计算基础设施,我个人特别看好它,它能彻底解决硬件标准化的问题,解决软件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这个K8S能做到非常简单。

第二,数据中心的硬件将会进一步标准化。目前很多客户采购基本上沿用以前的套路,各种品类硬件都会采购一些。但我们预见未来只会有两类的设备存在,一个是通用网络设备,一个是服务器,自带硬盘的服务器,其它的硬件设备存在意义不是那么大,所有的功能都会在上层云平台软件里面去实现。

第三,虚拟化和分布式存储技术带来的飞跃和变化。从2013年到2018年,如果让我观察私有云市场在技术领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分布式存储上的变化。因为在2013年,分布式存储还特别不成熟,性能特别差,但是到现在,分布式存储技术已经能够接近中低端存储阵列。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可靠性、稳定性各方面可以得到极大提升,能极大简化数据中心的基础建设和整个云的建设成本,对于上层的业务有极大的利好。在我们的客户私有云环境中,虚拟机通过分布式存储实现的高能IO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一台物理机的性能。

我认为这三个角度会对这个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国外机构预测遥远的未来,私有云市场还会三分天下。K8S技术发展之后,公有云和私有云在技术上差别不会很大,因为K8S像一个水管一样,公有云任何优势可以通过水管流到私有云,只要平台标准化,技术是很容易流动的,我相信私有云很快也能获得公有云各种各样的优势。

07

我们在做什么?

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公司一直专注于私有云基础设施软件。从最早的OpenStack和Ceph,到现在Kubernetes,基于这三个开源套件有三个产品,UOS、UDS和UCS。

UOS是基于OpenStack的IaaS云平台。我们并不把OpenStack当作一个大而全的云平台,把OpenStack作为一个很好的虚拟化替代就可以了,只要超过传统物理机性能或者接近物理机性能,对它来讲就可以了。当你把对它的要求降到这个层面的时候,OpenStack是非常棒的,而且稳定性、可靠性各方面随着过去八年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UDS是基于Ceph的分布式存储产品。这是我们从2012年就开始研发的,到现在也有六年多历史,我们是国内最早在这个领域投入的公司。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累计交付超过100PB的存储,超过100个云数据中心已经在使用我们的UOS UDS组合。我们也是市场上首家把Ceph和OpenStack做了整合,并且在2014年把所有的架构设计文档开放出去了。往后所有的私有云厂商,几乎100%全是OpenStack Ceph架构,我们也算是引领了这个行业的方向和趋势。

UCS是基于Kubernetes的PaaS云管理平台。Kubernetes是未来唯一能够大规模跟公有云匹敌的工具,它足够简单,但又足够强大。我们主要基于Kubernetes构建企业级PaaS平台,包括产品从开发到上线的全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企业级应用市场,带状态的数据服务如MySQL,Cassandra,Hadoop等平台的支持等能力。PaaS概念从08年Google发布第一个有影响力的PaaS平台Google App Engine(GAE)至今天,中间经历了多次起起伏伏,市场也一直没有起色。我们认为,现在真正到了PaaS发展黄金时期。

更重要的是,我们以上软件平台对客户完全开源、开放,而且坚持采用原生的开源核心,不修改核心代码,通过解耦式研发解决功能扩展和增强的需求。客户可以随时自己接管,或者换厂家来支持整个的私有云平台,彻底避免厂商锁定风险。

客户有了软件平台还不够,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持续运维与发展,对于公布式架构的私有云平台来说,没有服务再好的软件平台也会失效。

关于私有云服务,我们在2014年,创新性地提出了“托管云”服务这个概念,目前“托管云”还是我们的一个注册商标,开辟了中国云市场的独特云服务领域。托管云主要是解决企业私有云运维难的问题,客户通过一个安全隧道到我们机房,我们在远程通过自动化运维系统和工具,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从平台部署、扩容到扩容、升级等一系列运维和管理服务,用户那端只需要出一个接口人就可以了,客户不需要雇专业的私有云运维工程师。我们的托管云服务的目标就是客户感受不到有人在背后服务,达到的效果就是私有云系统一般不会有事,即使系统有问题,我们也在出问题之前,或者在问题发生了,在客户感知到之前已经被我们自动化运维系统解决了。

我们70%的客户都是这种类型的,这也是我们认为私有云为数不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

我们到现在还支持一批2013年、2014年的客户平台不断升级,随着上游社区Ceph、OpenStack升级,我们的客户私有云平台也不断升级。随着谷歌的K8S等技术出现,我们也不断给客户引入新技术。以客户为中心,保证客户的云平台平稳运行,同时与业界共同成长,将最新的技术稳定交付,这是我们创业至今不变的初衷。

以上就是我今天关于私有云市场现状与未来的分享,谢谢大家。

>>>>> Sammy写在最后

程总是国内OpenStack开源界的前辈。他创办的有云是国内第一家OpenStack创业公司。我也曾有幸与他有过多次交流。有意思的是,虽然他那时候是公司CEO,但是我们的相识是因为技术而引起的,交流内容也是关于技术的。他本文中关于国内私有云的很多观点,我很是认同。跟我在前面一篇文章中的观点有些类似,国内客户往往是以之前采购硬件那种IT资源的方式来采购私有云平台,因此云软件一直卖不上价钱,更何况客户还认为软件的大部分还是从开源社区拷贝过来的。因此,重建设,轻运营,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先不管自己怎么用(也可能在买的时候还没怎么想好怎么用,反正买来了建起来再说),需求一定要是大而全的,国内最好的,反正有人来投标。在2B领域,客户就是客户,他们是很难改变的,或者说改变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作为乙方,只能适应客户。谁适应的好一些,谁就活得好一些。

本文转载自 爱分析 公众号,内容略有修改。谢谢您的阅读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