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干通信的年轻人,最终都去了哪儿?

2019-07-22 14:23:20 浏览数 (1)

几乎所有行业的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型,通信行业也不例外。

每年有很多年轻人从大学毕业,进入行业,想努力往金字塔顶端走。但是,越往上,空间越狭小,竞争越激烈。

一般来说,你要花费3-5年的时间,战胜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对手,才能成为小团队的Leader(科长或经理)。花费5-10年的时间,战胜几百个对手,才能成为公司的中层。花费10-30年的时间,战胜几万个对手,最终成为凤毛麟角的高层。

很少有人能在不变的跑道上坚持到最后。

所谓“树挪死,人挪活”,更多时候,人会选择切换跑道,适当“跳一跳”,以便找到更有效的上升轨道。

这种跳,分为很多种情况,例如跨部门、跨产品、跨岗位,甚至是跨行业。

今天我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关于如何“跳”的话题,关于通信人才流动方向和职业发展的话题。

通信企业的内部人才流向

我们先来说说通信企业的内部人才流向。

通信行业企业的内部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跨团队、跨部门,甚至是跨事业部调动,都是正常现象。

从职位类型的角度来说,一般是研发往工程服务跳,工程服务往市场售前跳。或者,是研发直接往市场售前跳。

什么是工程服务(工服)?其实就是售后和项目交付。通信项目比较复杂,设备调测难度高,所以通信售后岗位不像大家理解的那样,只是修手机的。

之所以会这样流动,不是因为研发岗位不好,而是因为研发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工服和市场人员不太容易进入。即使反向流动,例如工服转岗研发,也主要是进入测试部、技术部等,极少去做开发、写代码。

而且,工服和市场岗位更加贴近客户。在目前的通信行业,主要还是关系型市场,客户资源和人脉关系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更高。以前小枣君就说过,大部分情况下,和人打交道更有前途。

再看看工服、售前、研发内部的流动趋势:

  • 工程服务

工服内部的调动趋势,主要是从“出差岗位”到“少出差岗位”或“不出差岗位”,技术岗位到项目管理岗位或支撑岗位的方向。

这个不难理解吧?

一般来说,工服都是从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做起,干项目,在一线做开通维护。这种岗位出差比较多,也非常辛苦。随着年龄增长,要结婚生子,肯定不适合一直出差。除非干脆常驻,携家带口去海外,否则这个人肯定是要回国的。

所以,对工服岗位来说,国外项目转国内项目,国外办事处转国内办事处,外省转本省,是必然趋势。

要么,就只能想办法转岗调动。

转岗调动的话,如果还干技术,一般就是研究所里的“高级技术支持”,和研发对接,给海外工程师提供技术支持。如果不干技术的话,就是项目管理类或工程管理类,跟进项目进展,协调项目资源,包括外包、服务收费、物流等等。

  • 研发

研发岗位的内部流动,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研发岗位的正常岗位晋升,都是初级工程师到中高级工程师,然后研发经理或项目经理之类的,要么走行政线晋升,要么走项目线晋升。很多资深研发,后面不再自己写代码了,会变成架构师、产品经理之类的。

  • 市场售前

市场岗位的内部流动就更简单了,要么区域之间调动,华东去华南,要么用户方向调动,运营商业务转政企业务,之类的。或者,从一线办事处调回总部售前部门。

话说,市场岗位晋升公司高管的比例,明显高于研发和工服。

这里要补充说一下设备商里面的产品线部门。对于设备商来,研发、工服、市场,都有可能调入产品线。

所谓产品线,就是产品规划部门。主要负责调研客户需求,参加市场招标应标,规划产品版本,跟进需求落地之类的。

产品线和研发经常并称产研体系,但并不属于研发,它是研发、售后、售前的总体牵头部门。

同一个公司内部,除了不同岗位类型之间的调动外,还会经常发生不同产品事业部之间的调动

在很多人看来,搞了几年宽带产品,跑去搞基站天线,好像不太能理解。其实,这在通信行业真的是很正常的现象。

前几天传闻华为有20000人从运营商BG转去做消费者BG嘛,虽然华为辟谣了,但我觉得,即使是真的,也不足为奇。

对于大部分通信人来说,你的价值在于职业素养、工作习惯和学习能力,而非眼前知识的积累。通信知识更新非常快,你在一个产品上有多年的技术储备,并不会形成你的竞争优势。也许,一个新人很快就能复制你的能力,甚至超过你。

通信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向

说完了公司的内部流动,再来说说通信行业内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

通信行业的整体格局,就是运营商、设备商、合作方。人才流动方向,就是合作方员工拼命想进运营商和设备商。运营商和设备商之间互相流动。

通信行业的人才流向

十多年的时候,很多运营商的员工会跳槽到设备商。根据我的个人观察,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少。

少部分年轻人,愿意从运营商跳到设备商。工作了很多年的老员工,更愿意从设备商去运营商。这里面的原因大家应该心知肚明。

很多合作方公司的员工都非常希望能进入设备商和运营商,但是目前这条上升通道正在不断收窄,甚至关闭。设备商和运营商为此设置了很多硬条件门槛,例如毕业院校,还有工作年限等,甚至干脆关闭社招。

究其原因,就是设备商和运营商自己也面临人才冗余、成本难以下降的困境。

设备商和运营商现在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年龄结构也非常敏感。便宜、听话又好用的年轻人更受欢迎。30岁以上的员工,开始被嫌弃。(少部分有核心竞争力或资源的除外。)

说实话,通信行业这个圈子真的不大。运营商设备商就那么几家,如果你已经在H司Z司,或者在运营商,那你的选择余地几乎是零,只能在这几家跳来跳去。

其它陪跑的公司,虽然数量很多,但待遇和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生存的压力和风险也很大。除非你能进入公司核心利益圈,成为骨干,不然真的有点前途渺茫。

离开通信行业,能去哪里?

通信行业不好待,那是不是可以考虑离开呢?如果离开,又能去哪呢?

根据小枣君的观察,通信人才外流的方向,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我简单地介绍一下。

  • IT企业

CT(通信技术)和IT(信息技术)融合的趋势实在是太明显,很多IT企业都打起了挖CT墙脚的主意。毕竟,双方在基础能力上的要求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和软硬件打交道。

从细分专业领域来看,通信人才转岗IT,在数据中心、网络运维、信息安全方面,较为集中。

值得深思的是,顶尖互联网企业,例如BATJM,对通信行业人才并不算感冒,即使要人,都是喜欢要年轻人。

话说回来,现在互联网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裁员时有发生,招人更不会像以前那么疯狂。

  • 公务员

当年和小枣君一起入职的小伙伴,好几位都回老家当公务员了。

确实,公务员的工作相对稳定,且福利待遇有保障,加上一般都是在老家所在地当公务员,离父母近,便于照顾家庭、积累社会资源、进入人脉关系网络,所以有很大的吸引力。

公务员的弊端也是有的,大家心照不宣了。

  • 创业

打工久了,当个人能力和社会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人考虑创业了。有的时候是自己挑头,也有的时候是作为合伙人参与朋友的项目,如果能找到合适的项目,确实是一条不错的路子。

很多通信人都有自己的“副业”。尤其是一些已经干到了中层岗位的人,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找不到上升通道,就会选择开辟“第二战场”,找一些副业做,当副业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就全职投入进来创业。

当然,像小枣君这样头脑一热,什么都没准备就裸辞创业的,也大有人在。

  • 基金创投

通信从业人员对行业的了解较为透彻,在这些年基金创投比较红火的时候,就有人加入相关职业,例如证券基金公司通信行业方向的研究员,还有科技创投公司的投资经理。起点高的甚至成为了合伙人。

这些年,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比较火,基金证券和创投公司对有技术背景的人也算是比较青睐。不过,随着投资热潮的退却,这条路估计不会像之前那么好走。

  • 高校老师

通信工程师跑去当老师也挺多的,毕竟有行业技术背景,表达能力一般也都不错。

不过,去的学校一般都不是很好。没办法,现在满大街的高学历人才,海归博士一大堆,985或211往往关注学历背景和留学背景,通信工程师这方面太吃亏了。

通信人一般去民办高校和职业院校多一点,无奈。。。

  • 保险公司

嗯,你们没有看错,就是转行卖保险。

大家发现没?保险公司对通信公司尤其是H司Z司员工特别青睐。

细细想想,也很有道理。一方面这些公司的员工学历一般都不低,职业素质过硬,具备良好的培训基础。另一方面,这些员工好歹在所在社会人群中属于中高收入人员,经济基础还可以,身边的人脉关系网络也都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且上有老下有小,关注家庭风险防范意识,所以是商业保险服务的潜在用户来源。

最重要的一点,保险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灵活,收入可观,所以很有吸引力。

我相信,大家身边一定就有不少同事转行成为了保险从业人员。

除了上述方向之外,还有一些年轻人工作若干年后,选择留学深造,一些女同事选择成为全职妈妈,照顾家庭和小孩,抑或者有一些老员工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移民海外。。。

最后的话

总而言之,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基础,也有不同的顾虑和追求,所以,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走向都会有所不同。这里面还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很难复制模仿。

通信行业的整体衰退是必然趋势,即使是5G,也无法阻止衰退的发生,最多只能延缓衰退的速度。

如何面对衰退,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如何调整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是老员工和新员工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思考这些问题。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