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和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词,显然这是一门很庞杂的学科,非只言片语讲的透彻,也做过几次导师我就结合工作中实际的情况写点小心得想法,也是自省和梳理的过程,顺便推荐下面两本书:
我们说”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生涯数十载,通过老师的耳濡目染其实经验累计不会太差的,可仔细思考其中有很大的区别之处,学生时代老师做的更多的是“授业解惑”,而“道”其实少有,这也是应试教育现实所决定的。
而在公司里其实就大不相同了,我们可以看自己通道的能力模型通常有四个方面:通用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组织影响力,每一项都应该有不同的方式去辅导。下面从四个关键词方面来说:观、带、悟、省。
观
观其人、观其言、观其行,性格不同使用的方式应该也是一样的,比如常见的按照的动物来分类的话,老虎和猫头鹰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被动的需要布置协同,主动的实时点拨可能就可以了。
还有五大性格特质的分类,仔细观察就也会发现有不同的地方
- 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 外向性(Extraversion)
- 亲和性(Agreeableness)
- 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
从个人性格发展角度上来说,“五大性格”趋于稳定在参加工作大约一至四年期间。同时研究数据还发现,即使经历重大人生事件,成人的性格特质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稳定性是特质的突出特点。相较于状态(states)和情绪(moods),特质不随环境变化而改变。
带
所谓己不正何以正人,首先自己要做好标杆,以“通用能力”中的“执行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为例,在项目中制定明确详细的计划是很重要的,这时候就可以一起来制定,方案思考的越详尽越好,每个环节需要把握。
将最优秀的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助力有难处的人。
例如把公司的人按身高排列,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高的和矮的人数会很少,像下面的图片一样,这也要做正态分布。
公司每半年都会都会有一次绩效考核,仔细观察优秀员工的表现会发现他们可能在这几个方面做的出色:
- 主动有主人翁精神
- 工作高效,资源分配合理
- 决策迅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 善于总结和发现
- 自由平衡工作和私人生活
相反有难处的人可能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够投入,这时候就需要深入了解情况,逐一分解,一起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也需要帮助确定优先顺序:
-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苦难
- 选择自己的方向,不能盲从
- 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
生活处处都是在决策,工作中也是,做什么不做什么,优先做什么都是每天都面对的事情。项目上实现某一个需求可能有好几种不同的方案,这时候就需要作出有效的决策了,而有效的决策应该是从个人的见解开始,不一定非要很具体,但要把握方案和流程,这时候很可能会遇到反面意见,这时候就需要正视反面意见,因为“反面意见”本身也是一种决策。它可以刺激我们的想象力,从而更全面的看待问题。
决策前先确认问题的性质
对于真正经常性的问题,需要找出其根本原因,是考虑是实现一个点就改善全部吗,还是需要定制一套规则或制度去约束,如果是人为导致,是不是可以通过培训完善。
悟
方案同时要兼顾执行措施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落地”了,方案再完美,到头来什么都没做也是毫无意义,这也是决策中最费时的一步。谁来做,怎么做,谁来带领做,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到执行人员的工作能力,用人之长。
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
培养不是去改变人,而是引导,让个人在感兴趣并擅长的事情上做的更好,比如我喜欢研究各种媒体动画的方案,他喜欢研究Node.js,你热衷流程优化,这些都是个人鲜明的特点。
需要在决策中建立反馈制度
方案完成后需要收集反馈,保持迭代更新, 而反馈也要侧重目标用户。而其实实现的过程中就可以让相关人员体验了,循环确认方案,不要等到做完再去收集反馈。
项目的成果一定要及时输出出来,输出的过程也是自我重新审视的过程,同时分享也是美德,KM、团队博客、PPT形式的分享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省
日悟三省而悟身,这个字对所有人都适用,细想之前方式方法上也有过不合适的地方,这些也是经验的积累,以后要避免和修正。
像Google内部的氧气项目特性清单说的比较详细,可以作为一个日常的Check List:
- 给团队授权,不要随便插手下属工作
- 表达出对团队成员的成功和个人幸福的兴趣和关心
- 高效/结果导向型
- 善于沟通-聆听和分享信息
- 在职业发展方面助力团队
- 对团队有清晰的愿景和战略
- 具备重要的技术技能,可为团队提供建议
总的来说,这是个需要长期需要提高的事情,没办法一蹴而就,希望下一次再一次再写这个话题的时候能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