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刘云浩花几十个小时,近2万字答人工智能90问

2019-08-06 10:36:13 浏览数 (1)


新智元推荐

来源:清华大学

作者:刘云浩

【新智元导读】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刘云浩教授花费几十个小时、近二万字作“90 个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解答”。他说,同学们的问题确实很多,可无论什么样的问题,他都尽量做了正面、真诚的回答,既不调侃也不回避。这份对同学们好奇心的珍视,让人感动不已。

近日,一个好消息备受瞩目:

清华大学依托精密仪器系的

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施路平教授团队

开发出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

——“天机芯”!

该芯片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

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

基于此研究成果的论文

作为封面文章登上了

8 月 1 日《自然》(Nature)。

研究团队还展示了由该芯片驱动的

“无人驾驶自行车”。

与此同时,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刘云浩

亲手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科幻小说家克拉克说

“任何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哈利波特的粉丝们

“宁可相信自己是个麻瓜,

也不相信世上并无魔法”。

欢迎同学们来清华,

追寻世间尚未被发掘的魔法。

同时附上的,还有针对同学们提出的、

90 个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问题解答。

三天前,

清华大学暑期学校开学典礼上,

刘云浩教授为同学们作了一场题为

《智能 与工业互联网》的讲座。

讲座中,同学们提问踊跃,

许多同学的问题来不及回答。

于是刘云浩教授便对所有的问题

进行了整理回答。

在刘云浩老师发来的文件中,

每位同学提问的小纸条,

都被认真地拍了照片,

并一字一句地誊写下来。

他说:同学们的问题确实很多,

可无论什么样的问题,

他都尽量做了正面、真诚的回答,

既不调侃也不回避。

这份对同学们好奇心的珍视,

让人感动不已。

现将所有问答分享在此,

愿更多人感受来自清华的 “魔法”。

开启魔法之旅

Q1:您认为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向人文领域进军发展的必要?如果文学情感表演已经被取代,这是否意味着人类文明的颠覆?以及如果人工智能已经达到认知智能的阶段,使它能够思考并构建出更加科学的哲学基础体系会发生什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T2 邓煜舒

A:人工智能已经向人文领域进军了,比如很多企业和研究人员都在研究用人工智能创作诗歌、书法、绘画、小说、音乐等等,但这不是个颠覆。因为机器的文学创作和人的文学创作有本质不同,人的创作需要灵感,可以说是个大海捞针的过程,谁能捞到这个针,如何捞,都是完全随机和不确定的。甚至一个某时某刻捞到这根针的人,换了时间环境就做不到。王羲之就经常说,他所写的兰亭集序,是那天喝完了酒之后一挥而就的。但是此后再写,就写不出那个水平了。而机器创作可能很不一样。以作曲为例,机器可以把某一个体系上所有可能的音符排列穷举各种组合,然后先用一些算法筛掉明显刺耳的大多数,然后再用一些不会创作音乐的普通人参与试听,从而挑出可能符合人类审美的曲子。

人工智能达到认知智能,也仍然不等于获得了自主的意识。因此这样的未来还无法预测。

Q2:人工智能自主行动的技术难度如何?是否可能发生取代人类的情况?脑机接口是什么?—— T7 苏雨杨

A:目前的人工智能都还完全在人类的掌控之下,目前也没有新的理论和技术赋予机器 “意识”。未来必然会在有些场合中出现机器取代人类的部分工作(其实这样的取代在前几次工业革命时期显著地发生过),但是取代人类的工作不等于取代人类,目前人工智能既不具备自我意识,按照目前的技术这种可能性也不存在。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是在人或动物脑与外部设备间创建的直接连接通路。简言之,脑机接口允许脑和外部设备直接通信。

Q3:老师您好,您说计算机有计算限度,但为什么我们生活中体会不到这个问题?—— C5 杜向阳

A:我想你可能指的是计算复杂度,这是计算机学科中,算法等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用几句话很难解释清楚,欢迎你来清华之后与老师和同学们深入交流这个问题。在生活中不能体会到是因为你可能没有从计算机算法的角度考虑,举个例子,大整数分解问题,如果想把 66571993057 分解为 31×2147483647,目前没有我们所说的 “多项式复杂度” 的算法,更困难的是,我们甚至还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存在这样的算法。

另外一个生活中体会不深的原因也来自于,尽管很多问题计算机都无法穷尽所有的可能,但计算机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少有效的近似算法,可以极为近似最优地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在生活中的体会就更不明显了。再以围棋为例,符合规则的局面数量一共有:208168199381979984699478633344862770286522453884530548425639456820927419612738015378525648451698519643907259916015628128546089888314427129715319317557736620397247064840935 个(http://oeis.org/A094777),这个数量远超人类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的原子的个数,也没有任何计算机能穷尽这些局面,但计算机科学家仍然可以使用蒙特卡洛树搜索+深度学习算法(见论文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and tree search)以人类可以接受的时间做出 “不完美的” 围棋 AI,而这个不完美的 AI 在几年前就已经可以表现得比最优秀的人类围棋选手厉害不少了。

Q4: 刘老师您好!之前我听过您关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演讲,也读过您的著作《从互联到新工业革命》,稍稍了解过您的关于大鸭岛和野生动物监测的实验,我了解到物联其实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应用非常广泛,但并非所有物品都可以纳入物联网。什么样的物品可以纳入物联网?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有什么瓶颈?什么是物联网最迷人的用途?为什么说 5G 时代将是物联网的时代呢?是因为 “新工业时代” 的到来吗?—— A7 高一鸣

A:基本上凡是我们需要监测的物体,都可以纳入物联网,只不过成本高低不同,越是通用的方案,成本就越低。目前物联网发展的主要瓶颈还是在成本,不仅包括设备本身的成本,也包括维护和运行成本。我觉得物联网最迷人的地方是,我们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包括过去,也可能包括未来。5G 时代是不是物联网的时代还不好说,但至少 5G 有一些新特点(低延迟、大容量)可能会给物联网的应用带来新的帮助。

Q5:请问电影《头号玩家》内的 “绿洲” 全球系统的实现距现在大概会有多久?会涉及哪些专业方面?—— T10 毛骏源

A:作为一部科幻题材的电影,尽管我觉得 “绿洲” 系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但《头号玩家》里的技术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影子。例如,在 802.11ad 技术的支持下,无线 VR 眼镜已经成为了现实。脑机接口一直是电子、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此外,电影里的游戏计算和渲染也一直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不仅如此,制作游戏素材,除了需要计算机专业知识,也需要包括美术、建筑等设计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一个好的游戏策划,也离不开对人心理的把握。

Q6:刘教授您好:请问应如何看待当代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影响?例如,脑机接口对人类认知方式甚至于世界观的作用。—— T8 赵博熙

A:推荐你一本书,艾伦・查尔默斯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会带你进入这个科学与哲学交叉的领域。脑机接口的研究固然重要,我们到目前还不了解人脑工作的确切原理,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帮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但是正如前几天梅宏院士在 CNCC(中国计算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所说,“我们对人脑机理的探究是必要的,但这种技术路线是危险的,如果技术滥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对这种技术必须慎之又慎。

Q7:如何提高人工智能自我创新学习能力?如果您认可犯错是创造力源泉的话,因为机器不会犯错。—— A9 温家珺

A:目前还不存在这种人工智能的技术和系统。不过,错误分析的确是目前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在清华大学创办的 “学堂在线” 上都有在线课程可以学习,例如人工智能原理、大数据机器学习等。MIT 的课程 Introduction to Deep Learning,也非常不错,有可能的话你也可以关注一下。

Q8:之前看过一篇论文,说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对当代国际政治的运作有很大影响。我不是很理解这个推论,教授可以解释一下吗?—— A9 蒋平君

A: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从决策的科学化和武器的先进程度来讲,都会颠覆现有的格局。决策会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而武器对军事更是至关重要。经济和军事正是国际政治的核心因素,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可能对当代国际政治的运作产生很大影响。

Q9:刘教授,您好,我的专业志愿是计算机信息类,但来自一个二三线城市,平时接触的较少,这会不会与一些学过计算机竞赛的同学或资源丰富的同学差距很大?—— T8 艾钰智

A:客观来讲,差距肯定存在,但计算机竞赛的内容与计算机类的专业培养内容差别是很大的,大部分课程对绝大多数同学都是新的挑战,我肯定你们会在同一条起跑线竞争。再举个例子,可能大家从小学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会发现班上有同学已经会几十个英语单词了,觉得他们很厉害,但等你高考的时候,你还能看得出当初谁在幼儿园已经多会了几个单词吗?

Q10:刘教授您好,想问您怎么看待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弊端?

——T8 吴梦珊

A:任何一个技术的发展都有利有弊,哪怕一个好技术,也可能被用来干坏事。一般来说,解决这类弊端的方式并不是技术手段,而产生弊端的缘由也不是技术本身。因此,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弊端也不应该单纯用技术来解决,人文学科在这样的技术革命中绝不是旁观者的角色,这些问题恰恰应该通过伦理、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相关手段来解决。

Q11:请问老师,用 AI 写诗是如何实现的?AI 是怎么和文学联系的?——G4 赵一飞

A:目前比较应用比较多的方法是采用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清华大学孙茂松老师团队做过一个名为 “九歌” 的作诗系统,是使用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 sequence-to-sequence 框架实现的,具体细节你可以查阅他们的论文 Chinese Poetry Generation with a Working Memory Model。如果你对 AI 和文学的关系感兴趣,可以选修计算语言学这门课程。

Q12:人工智能发展会不会对社会伦理产生影响?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基础知识?教育方式?) —— A8 李卓毅

A:我觉得会,事实上,无论中外,越来越多的机构都在关注这件事。欧盟委员会在今年的 4 月 8 日发布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而国内也有一批研究人员研究此问题。如果你感兴趣,不妨使用搜索引擎了解最新的进展。目前有很多 AI 的独角兽公司都在关注 AI 对教育的影响,例如,UCLA 朱松纯教授创办的暗物智能(DMAI)公司就在关注 AI 技术与教育的结合,他们也颇受投资机构的关注,你可以了解一下。

Q13:刘教授:人类对未知难免怀有恐惧,“万物联网” 是否也可能对人民的隐私造成极大的威胁?当周围的一切都时时刻刻产生、收集、分析、传输数据,我们作为人,和智能设备和网络、和虚拟世界中储存的 “喜好” 数据之集合,界限又在哪里?—— 重庆市巴蜀中学 刘翎怡

A:你说得很对,在物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隐私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欧盟搞了一个叫 GDPR 的东西,已经实施,因为法律规定得很严格,所以一些公司甚至因此退出了欧洲市场。中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列入本届立法规划,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和起草,希望尽早出台。有了合理的法律,加上社会的监督和严格的执法,这些问题逐渐会得到解决。PS:巴蜀中学我去过,重庆菜很好吃。

Q14:提一个方向稍窄的问题:关于智能医疗。我在一场学术讲座中听到一位教授在谈人类进化时有这样的观点:整个进化路上,人类实际上在拒绝自然选择,其导致趋势是有害突变积累越来越多,增加遗传负担。似乎人类疾病的生发和对抗是无尽的。那么当前热点 “大数据” 在和这样 “自然规律” 抗衡之时,其优势或者说意义是什么呢?—— I9 焦雯怡

A:人类与大自然的对抗就像一个天平,双方分别添加着自己的砝码,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大自然下一次增加的砝码有多大,所以人类唯一的选择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增加人类手中的砝码,毕竟谁知道会不会有下一个 “黑死病” 席卷整个地球呢?优势可能并不存在,但意义是有的,至少人类的平均寿命比一百年前要高出不少。

Q15:5G 的标签即是即时性和智能化,而更快速的算法也代表着更快的生活节奏,5G 的诞生可能会导致国民差距拉大,所以,我们该怎样解决信息技术普及的问题呢?也就是 “智能 ”“互联网 ” 怎么惠及所有人?5G 的提出,让 AI 愈加迫近奇点,请问是否有必要学习 “高铁降速” 的方法,适当降速以使 “AI” 哲学完善?为什么细胞组成的生物有意识,机械组成的电脑、城市无法形成意识?—— I8 谭桢豪

A:新技术惠及所有人并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学或者政府层面的问题。你提到的信息技术普及问题,它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相当高的比例的国人手中,各种新技术已经改变了几乎每个人的生活。5G 是一项好的通信技术,但很可能不像互联网那样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那么多的本质变化。我认为目前 AI 的发展,离你所说的 “奇点” 还很远,所以无需担心。虽然人们还不清楚什么叫意识,但我相信城市的运行与生物的意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Q16:如果未来可以复制出一个和我有同样记忆、思维能力、身体等各方面都一致的机器人,那么它和人有何区别?伦理上该如何定位?我是我,“他” 是谁?而我又是什么?—— 杜博骏

A: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你提的这个问题,就是第一个问题的一部分,“我” 是什么?关于 “我” 的概念,人们有很多理论,你可以看看 Tim Urban 的这篇文章 What Makes You You? 在这里可以找到:

https://waitbutwhy.com/2014/12/what-makes-you-you.html

Q17:未来中国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麻雨萌

A:这个问题很大,你可以关注以下几个学术会议:全国计算语言学大会、全国知识图谱与语义计算大会、全国社会媒体处理大会、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自然语言处理青年学者研讨会、CCF 国际自然语言处理与中文计算会议。

Q18:老师好,请问互联网 时代下,高中和大学的青年应该在生活中做些什么?—— T9 王艺衡

A:无论是过去,还是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下,对于绝大多数高中生而言,高考仍然是最重要的,所以在高中阶段,掌握高考的应试技巧尤为重要。不过,涉猎一些其他的内容,无论是文学、计算机,还是你感兴趣的其他知识,都对人生长远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把握好这两者的平衡。大学阶段也与此类似,首先也应当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但在此之外,一定要多接触不同领域的内容,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用全面的知识和能力武装好自己。中学和大学的区别在于,中学期间,高考的准备工作应该占绝大多数时间,而大学期间,这个比例则应视自己的能力而定,甚至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其余知识的学习占到一半时间也是正常的。

Q19-22:听了对您的介绍,得知您文理兼修,并且您的讲座涉及历史,十分精彩。那么,您认为文科性学习对理工研究有实质性作用吗?人文社科在智能发展中能够发挥出怎样的作用? —— A5 王海成、A2 黄凡、 A8 张冬阳

A: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首词。你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战神级别的武将之手。单从这首词来看,岳飞的文学造诣不亚于很多文豪。文武之间尚能平衡,文理更是如此。具体给个例子吧。心理学肯定是文科,不过人工智能研究有很多来自于心理学家给予的贡献。对于文科生来说,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你可以给机器学习专家贡献你的专业知识,也可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研究人工智能伦理和哲学等等,而且这些方法也是避免技术产生弊端的主要途径。

至于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还不知道是不是能如期到来,谈论第五次工业革命显然为时尚早。在这次技术革命中,我从不觉得学文科的同学是局外人或旁观者。

Q23:刘教授,如何证明自己不是人工智能?—— A8 陈逸凡

A:做个脑部 CT。开个玩笑。其实这个问题是非常难的。如果你看过《飞越疯人院》,你就知道,自证一件事,往往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目前人工智能的水平还不太高,所以这个证明不太难。比如上网时的验证码就可以证明你是个人。今后可就不好说了。

Q24:请问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对贫富分化、生产力、GDP、生育问题产生什么影响?现在出现人机共生,如果今后人类全面人机共生,人类算灭绝了吗?

A:贫富分化与人工智能不算有直接关系,而人工智能对生产力和 GDP 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至于生育问题,目前还不可知。关于人机共生,需要看是什么层面的。如果层次比较基础,那汽车算是一种和我们共生的机器吗?再往前推一步,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和我们算是人机共生吗?更进一步,如果汽车不仅能自动驾驶,还能给我们很多建议,比如出行时间、衣着、化妆,甚至能给我们充当一个商业助理的角色,这算是人机共生了吗?但我不觉得因此就会导致这些机器产生意识,而且即使有了意识,也看不出来会产生灭绝人类的动机。所以我觉得共生本身并不算人类灭绝。但是,话又说回来,预测未来是危险的。同样的,探究人脑机理和脑机接口是必要的,而技术滥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Q25:老师,最近有很多关于 AI 的争议,我们应如何中肯地看待 AI 呢?—— S8 谢嵩

A:我不知道你指的是哪方面的争议,如果是未来发展的争议,刚才已经回答了很多。而对目前 AI 的应用,很多专家一致认为,AI 产生的大量数据都到哪儿去了?是否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对此类数据应用的监管很重要。

Q26:近几年在选择专业方向方面,金融,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较为受欢迎,也致于社会对此类现象的广泛批判与反思,认为过于功利,但也必然存在学生对于此方面抱有浓厚的兴趣或对该类知识的渴望,却仍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压力,视为所谓 “忘记初心” 这是否也是一种 “绑架” 或限制呢?换言之,在专业方面,应以兴趣主导还是社会需要主导?

A:就像 “爱情与面包”,选择哪个都有自己的理由。但爱情和面包都不是那么绝对的,爱情有淡去的一天,面包也有吃不下去的时候。人的兴趣和爱好经常也是非常微妙的,你不喜欢的一些事情有时候是你发现自己做的不好才变得不喜欢,后来忽然发现自己可以做的好了,又变得喜欢了;反之,你所喜欢的未必就适合你,失望的多了也就不喜欢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你可以先尝试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向,然后逐渐去弥补自己还有所欠缺的地方,有时会意外地发现自己的某些特殊潜力。等到视野变得足够广的时候,再选一个真的适合自己且喜欢的方向就不那么困难了。

Q27:如何确定认知的有界性在哪?您认为互联网发展会有立体可触虚拟影响产生吗?是要把人的概念输入数据,比如说 “什么是狗?”“狗有什么样的形状和颜色” 来让它实现认知吗?—— G10 翟光弘

A:认知是否有界,哲学上恐怕还没有定论。第二个问题没看懂。认知的原理人们还没搞明白,不过识别狗这件事已经有较好的解法了,你可以关注一下斯坦福大学发起的 ImageNet 项目,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甚至还有人举办比赛去识别狗的品种,都是很有意思的题目。但这些解法是不是和人脑的工作原理相似,现在还不知道。

Q28:刘云浩老师,请问您如何看待马斯克所提出的 “脑机接口”?您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再革命的成功标志是什么?—— G10 张卓远

A:刚才已经提到,中科院院士梅宏教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看法:“我坚决反对马斯克这种芯片植入式的脑机接口研究。我们对人脑机理的探究是必要的,但这种技术路线是危险的,如果技术滥用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我不能预言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但如果有人能解决意识的问题,那一定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Q29:人的判断很多基于一些隐秘的 “因”,这些 “因” AI 不可模拟,而当 AI 今后参与决策,完全基于纯理性的数据分析,是否会让人类偏离预想的发展方向?—— A3 贺讯

A:首先,隐秘的 “因” 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是指那些非理性因素?还是指那些不可告人或者不想告人的诉求呢?我相信 AI 今后一定会参与决策,但是做决策最后拍板的一定是人。是否会偏离预想的发展方向呢?这个问题就更加难以回答了,因为人类可能根本无法知道自己预想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什么。

Q30: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是否会向生物学借鉴算法?是否必须借鉴?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我们对人工智能对个体或对组织或对组织中的个体有着怎样的推测?人工智能引领万物互联时,是否会对现有社会框架与科学产生巨大冲击?是否考虑人工智能运行过程中的事故(如电车悖论)?

A:人工智能未来发展不仅仅是需要向生物学借鉴,而且几乎需要向所有学科借鉴。任何一个先进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对社会和科学领域产生影响,而人类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变化,这个世界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电车悖论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哲学的研究范畴,清华大学哲学系也很强的,欢迎你来学习或听课。清华老师上课点名最多是点那些该来的人是不是来了,安静地蹭听是不会被请出去的。

Q31:意识和能思考的区别和关联?计算机算法一般语言比较复杂,加减法进个位都要好几行,所以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除了那些比较有规律可以递推的问题,计算机是将如何被用来解决其他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的?

A:意识是生命科学还没能解决的难题,我也不敢妄言。计算机算加减法并不是你想的这样的,而是依靠电路(更准确地说是晶体管)完成的,要想了解背后的原理,欢迎来学习信息科学相关专业。至于更复杂的问题,科学家们也会设计很多优化算法、近似算法来解决这些复杂问题。

Q32:人工智能会产生非自然人的社会公民吗?—— T9 尹天骥

A:按照目前的法律,不会。

Q33:“工业互联网” 的出现替代了许多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也促进了一些新职业的产生。这种 “替代” 是否会促进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呢?未来的 “物联网” 对人文社科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相关职业有什么影响?

A:我觉得主流还是会促进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工业互联网一个已初步实现的应用场景是,当消费者看到一个自己很喜欢的衣服,通过智能手机拍照之后上传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他可以知道如何购买甚至直接下单,而厂家也会了解到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设计、生产新产品,带动整个供应链的发展。而这个过程,都需要消费者乃至整个国家的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一样,需要和所有学科相结合,所以人文社科方面的研究和信息科学的研究也是息息相关的。

Q34:科技 / 人工智能与伦理问题的冲突该如何解决?如基因编写,消除艾滋病,改写婴儿基因。

A:一要靠国家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引导人们正确地利用人工智能,二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提高人们的尊重生命的意识。例如你提到的为消除病因而改写基因这种看不清利弊孰大的事,正是人文科学工作者大显身手的舞台。

Q35:哲学既然融合了文、理、工科,那是否将涉及具体科学领域?如果不是它作为一门世界观的学问在这个求真务实,追求现实成效的世界中还有多大的指导意义?思想的力量将如何演化?—— 杜诗颖

A:哲学的指导意义并非是老师指导学生的这种指导,而是科学体系上的指导。比如,牛顿力学信奉绝对的时空观,而相对论的哲学基础恰恰反对绝对的时空观。再比如,量子力学各个学派的解释,更是离不开他们各自的哲学基础。反过来,科学也对哲学产生了很多影响,比如量子力学对自由意志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不断帮助哲学体系变得更加完善。

Q36:刘教授您好,对于您在讲座开头举出的例子和观点,我的理解 “现在的科研方向应该考虑研究内容在未来的重要性与价值”,那么,当下计算机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是否需预测在未来社会具有价值的技术与应用,并以其为导向来指导研究?—— A8 袁瑞萱

A:你的理解特别正确。需要,这也正是学术共同体存在的原因,也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Q37:尊敬的刘老师,您好,请问您是如何看代 5G 技术对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帮助?—— T8 李尚尚

A:5G 最主要的特点是低延迟、高带宽、高速率,如果 5G 能够成功,那么这些特点都会给联网的实时应用带来不少便利,比如机器人可以用更高的频率来接收指令,甚至可以借助 5G 网络实现机器人到机器人的通信。

Q38:老师您好,听了您的讲叙,对您的文学修养感到佩服,请问如果想零基础开始看些哲学方面的书应该怎么做?

A:可以看看《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史》。

Q39:在人体之中安装芯片可能成为现实吗?—— G11 常雨欣

A:可能。实际上在瑞典,已有数千人选择在身体里植入 RFID 芯片。但我个人是不太支持这种技术手段的。

Q40:刘教授您好,请问互联网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深度融合是否意味着人力的进一步解放与劳动力的大规模向第三产业转移?对比数学及其他科学的中学教育是否有必要更关注学科的本质内涵而非纷繁的习题?—— A8 王嘉宇

A:互联网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深度融合必然带来人力的进一步解放,促进整个国家产业变革,提升生产力,第三产业也是其中之一。教育肯定要关注学科的本质内涵,中学教育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多做习题有助于训练和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科学思维习惯;但凡事也要有一个度,完全深陷于题库书海而不能获得更广的见识和培养广泛的兴趣,也是短视的。这一点清华大学也在逐渐进行不断的教学改革,也希望你来大学读书之后能提出你的独到见解。

Q41:曾经关心的性能指标还重要吗?=> 那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前途是不是还广大嘞?

A:一方面,研究人员还在各个领域研究适合本领域的人工智能模式,而这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也非常依赖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怎么能赋予机器真的智能呢?这也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需要很多人解决问题的领域就是前途广大的领域。

Q42:《未来简史》中说,现代科技发展(如 AI、机器人)让底层人作用越来越少,几个精英即可控制全球,底层人民成为无用。他是否危言耸听?

A:社会阶层与技术并没有直接关联,即使在技术极度匮乏的奴隶社会,阶级的划分依然存在。至于你所提到的现代科技发展对阶层的影响,我想这更多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的内容,而与人工智能本身关系并不大。当然,虽非危言耸听,却也言之有理。

Q43:人工智能需要学习,是基于经验来判断的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未来哪个是主旋律?现在世界上搞人工智能哪个国家强一些,如果想从事相关工作可以去什么样的企业?

A:基于经验知识来进行判断是人工智能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算法模型。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感知,传输,计算,反馈等等,物联网实现了万物互联,给人工智能准备了充分的数据材料进行分析和发掘,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搞人工智能中国就很强,几乎每个 IT 企业都有相应的岗位。目前美国仍然是最强的,我们要超越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Q44:“互联网 ” 时代云谲波诡,风云变幻,在无人能准确预测的前提下,您认为当代青年(尤其是高中生)应如何准备?—— H6 杨宗奇

A:终身学习。不仅仅是掌握现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生事物并永远保持好奇心,就把握了现在,而且有更大的机会掌握未来。

Q45:刘云浩老师,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可能的方法给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自我进行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可以统一体制,系统化使该程序具有普适性吗?—— N5 林晗韬

A:你所提到的这种人工智能目前还不存在,但这种通过外界输入来产生结果的思想其实早已在很多领域应用了,比如自动控制理论就是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你提到的深度学习,在当今的人工智能领域,其实是另一个已经广泛应用的技术,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很多大学(例如 MIT)的深度学习公开课。

Q46:刘云浩老师,我想问一下当今的信息技术的未来走向是不是将要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未来的世界计算机语言已经要成为继英语学习浪潮后的第二浪潮?这样的 “浪潮” 合理吗?—— N5 张宸浩

A:其实计算机有非常多的编程语言,从最早期的机器码、汇编,到后来广泛使用的 C/Java,再到现在新兴的 Rust、Go,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但计算机语言与英语不同,英语之所以能遍及全球,是因为它是人与人交流的直接工具,而人与计算机打交道未必需要使用编程语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也逐渐可以使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打交道,例如 Siri、OK Google,估计不会形成英语学习那样的浪潮。不过,我觉得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无论对哪个行业,都有不小的帮助。

Q47: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会对人类未来产生什么影响呢?学习未来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专业(如外语翻译)有意义吗?什么行业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呢?——A8 黄晗睿

A:现阶段还不存在能通过图灵测试的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或多或少会冲击到各个行业,但是目前人工智能真正取代人类外语翻译工作的宣传是有极大的虚假成分的。没有什么不可替代,也没有什么注定被替代。跟两年前的回答一样,不管做什么,你都要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那一位。

Q48:您怎么看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的界限?—— S3 范孙奇

A:我不敢说具体的界限在哪里。目前的人工智能都是所谓的弱人工智能,机器在人类的智慧下,按照人类的指令完成一些我们认为称得上 “智能” 的事情。至于界限,至少意识的出现与否就是一个可能的界限。

Q49:如何避免人工智能变成人工愚蠢?—— S3 窦慧文

A:与人犯错不同,机器犯错大多是因为 bug 的存在,所以想避免 “人工愚蠢”,我觉得需要努力减少 bug 率,这一方面要靠工程师用心和尽责,另一方面也要靠新的理论来消减 bug。

Q50:请问您对人工智能威胁论的看法。—— U3 刘国鸿

A:人工智能威胁论的代表者是霍金先生,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和两年前保持一致,作为一个科普为主的科学家,霍金先生有时候不关心依据何来。

Q51: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如可控核聚变、移民太空人体冬眠等),是否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G8 李正威

A:可控核聚变给人类对于能源的渴望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备选答案,至于它是不是最终答案,目前还不得而知。人体冬眠也是类似的,我们或许能靠它走出地球走出太阳系,然后呢?

Q52:从历史唯物主义上看,如何看待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解释人工智能出现的必然性?—— G8 石昊天

A:从古自今,人类都在想方设法方便自己。而人工智能可谓是目前为止人类取得方便的最高境界。

Q53:请问人工智能的未来,5 年、10 年,50 年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呢?—— G9 林霄阳

A:人工智能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你们去开拓的,5 年后你们很多人很可能进入了大学实验室做科研了,10 年之后你们就是主力军,你们才是人工智能的未来。

Q54:生命是如此玄妙,我们真得有可能去研究出有思考力的人工智能吗?那这样的人工智能研发出来之后,人类的角色又会是什么?如果在科研中发生了微小的差错,人工智能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您会有这样的担忧与思考吗?—— U3 张景鑫

A:这取决于我们怎么定义思考,如果说可以和人对话叫具备思考能力,那么很多语音助手已经具备特别初级的思考能力了。而更高级的思考,人们也还在努力研究。我觉得思考本身可能并没有什么威胁,有思考能力也不等于有意识。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要遵循公认的尺度和标准,而现在大家常说的一个标准就是 “机器人三定律”(或者后来的四定律),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法律会跟上的。

Q55:为什么在演讲开始时要讲到万历十五年和哲学等问题?与本次讲座题目有何关系?2018 年互联网市场发生崩盘,影响了大批物联网企业(导致马云不再是中国首富),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您认为此后互联网将会朝什么方向发展?——U3 史伯枭

A:讲万历十五年是因为各种革命往往都与历史上的转折点相关。没有早期哲学家们的思考就不会有全球范围内的关于数学完备性讨论,就没有图灵《论可计算数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这个论文以及文中关于图灵机的思想实验,而这个思想实验是图灵机模型和人工智能的起点。看到你的第二个问题,我赶紧查证了一下,2018 年的胡润富豪榜上,马云依旧位列榜首。尽管互联网发展得越来越大,但是大家确定信息的真实性也越来越难了,推荐技术也会限制大家接触更多的信息,这个趋势可能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可能逆转的,一定会越来越深远。

Q56:世界的进程是可以严格计算出来的吗?就算是人的大脑,也是由一系列生化反应控制的,假若我掌握这个世界某一刻的所有数据,我是否能预见未来?—— U3 王胜璇

A: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测的系统,比如流体系统就没有解析解。人脑可能也是这样一个系统。此外,你的假设也是一个不可能的假设。什么叫做所有数据?人类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都是不完备的,甚至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而我们了解其中的多少,你怎么能知道什么人能掌握所谓的所有数据呢?

Q57:社会迅速发展至今,那么科技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被称为 “智能” 呢?谢谢刘教授!—— H3 冉智

A:人类对于智能的定义,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展,在不断变化。常常是刚刚取得了一个突破,就回头发现曾经认为的智能,还远远不算真正的智能。关于这个问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院士有很多非常有见解的讲座和文章,例如 “后深度学习时代的人工智能”“AI 和神经科学” 和《走向真正的人工智能》等。你可以上网搜一下看看,深入浅出,你一定可以看懂。

Q58:从信息减熵的角度定义生物,具有人类思维的机器人是可能实现的,对此您怎么看?霍金先生去世前警告人类,完全人工智能的产生或是人类的末日,而李开复教授却说 AI 或将拯救人类,对此,您怎么看?—— 丁凯

A:薛定谔说生命是一个将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机器人是这样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霍金先生所说有一定道理,但目前为止并无真正依据。而李开复博士所说的 AI 恐怕也并不是霍金所说的人工智能。我的理解是,人工智能还是要为人所用,究竟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只能静观其变。

Q59:刘教授,您刚才提到的四个层次之一是实践指导实践,请问其余几个层次又是什么,那么您认为未来是否有可能跳出这个范围,出现其它层次的可能?—— H7 俞勇杰

A:其余三个层次是理论指导实践、计算指导实践和数据指导实践。出现其他层次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没准有一天会有 AI 指导实践。

Q60:老师您好,我想听您讲述一下有关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的交叉联系(尤其是将脑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得 AI 能够成为真正人脑的一种依托载体,类似于此的内容)

A: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捆绑在一起所形成的交叉学科有人称为认知科学,主要研究思想和认识的形成以及工作机理。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中,有很多概念和方法都是借鉴神经科学来的,比如我们所说的神经网络,但这种模型到底是不是真的与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一样,目前尚无定论。

Q61:人工智能与人文伦理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A: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伦理必须一同发展。我们不应该只专注于技术的发展,更有必要就人工智能与人文伦理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没有伦理道德,AI 在服务于大众时也会捉襟见肘。还是我说过的那个观点,在智能化这个技术革命浪潮下,文科研究人员绝不是隔岸观火的局外人。

Q62:教授您好:我想请教一下,区块链 能否取代互联网 (三四十年之内,即使这个概念现在被炒得很热)或者说怎样才能用区块链取代互联网,谢谢!——U1 班 叶泽仵

A:区块链和互联网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脱离了互联网,区块链技术依然可以运行,不过效率可能低很多。在互联网的视界里,区块链只是一个应用。

Q63:姚班与智班和其他班的区别,以及信科的学习路线?注重实际应用 or 理论?—— S11 李芊佐

A:姚班与智班不是直接在高考招生的,需要单独报名选拔,具体的细节会在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官网上张贴出来,请你关注。简单说,大约在 7 月初进行二次考试,获得认定后,考生必须同时获得录取资格,才能进入姚班和智班学习。至于培养方案,依托于交叉信息研究院,姚班与智班的培养在特定领域比如计算机理论更为深入,对于科研工作的开始也会更早一些。清华大学院系和专业的划分,你可以通过清华招生网和招办的老师、志愿者了解到更多细节。在清华学习信息科学,理论和实践是并重的,既不纸上谈兵,也不闭门造车。

Q64:刘云浩老师:对于 “在未来人工智能能否代替人类” 这个问题上,我一直认为人类最无可代替的便是人类丰富的情感,并且情感在人类社会中意义重大。关于您所说的感知智能后的认知智能,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也会拥有情感?那么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相比最独特的优势是什么?—— S11 周敉平

A:我希望人工智能可以热情饱满地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但这项技术能不能带来真的情感,我无法预言。从研究现状来看,人类仍然还是人工智能的发明者。人工智能拥有情感还差得非常非常远。

Q65:请问您对脑机接口技术后续可能引起的伦理问题有何看法?—— S11 陈毅麟

A:探究人脑机理和脑机接口从科学研究上是有意义的,但正如前面所回答的,我觉得这样的技术路线也很危险,如果技术滥用后果将不堪设想,需要法律和执法机构做有力保障。

Q66: 人工智能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工程建筑结合?—— S11 李欣

A:从实施过程来看,人工智能在施工中给管理者和工人提供数据分析、过程管理等服务,可以增加施工的安全性,提高施工效率。从工程建筑的产品来看,人工智能可以给设计师提供更多的设计帮助,有效地提高设计效率。从整个工程信息平台、建筑管理平台来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节能、建筑安全方面都有不少价值。

Q67:教授您好,刘慈欣说他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一切,那么您认为科技真的至高无上吗?

A:刘慈欣是我国第一个雨果奖得主,我对他非常敬佩,他的《三体》写得非常棒,我很喜欢。但是,关于他对科技可以解决一切的观点,我还没有注意到相关的说法,如果有,我不赞同这个观点。科技非常非常重要;科技不是至高无上的。

Q68:当前 Google 已经成功研发出能根据现状对话的 “预约助手”,未来是否会有更多人工智能深入日常生活,甚至包办人力日常?这对人类的生活能力有损害吗?—— A8 肖宇睿

A:如果你看了当时的 demo 视频和后续的新闻报道,就会知道,这个系统还是有很多局限,比如,它还是比较依赖固定的对话模式,应用场景也较为有限,据说还有部分对话其实是系统背后的人 “替 AI 完成” 的。我相信这样的助理以后会越来越多,也会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有人说,懒是第一生产力,节约下来的时间或许可以拿来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Q69:我想学计算机系,这会涉及人工智能吗?我对人工智能也很感兴趣 —— T5 朱强

A:涉及。如果你对人工智能感兴趣,在清华可以填报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与工业工程类等。

Q70:之前人们常说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寓意指先通过不同学科的能力去解构并看清世界的本质,而后再用全局性的意识将碎片化组装,那么这样看来,人工智能的终极目的或说能力的极限是否将停留于解构?是否也正因此,人工智能本身便仅能被人类所控制与指导?

A:这可能更多是个哲学问题,我们尝试讨论一下:看山是山可以算是建构;看山不是山算是解构;而看山又是山就是重构。1936 年提出来的图灵机用想象中的最基础的移动和读写完成了计算能力的模型化,自此计算机科学大幕拉开,辅助人类的重复性操作。即使近五年最火热的 TensorFlow, PyTorch 等深度学习框架也可以算是高级版的图灵机,将函数映射程序化,加速了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却还未接近通用人工智能,第三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更进一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深度学习火热,就简单地把这种 30 年前开始的模式识别方法拿出来当真正的人工智能。脑科学、认知科学的发展,也许可能把大家耳边的人工智能推向图灵祖师爷真正定义的 General AI。

Q71:如何用大脑研究促进 AI 发展?—— S4 黄小丫

A:神经网络最初就是在模仿人类的大脑,可惜人类目前还是学艺不精,当前的神经网络的能力相比于人类的大脑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随着人们对大脑的结构建立更深入的认识,人类将能够设计出更加强大的神经网络。

Q72:有人说大脑与身体的关系是女王与议会的关系,每次都是议会做出决定,再通知女王,所以产生了有意识错觉?

A:意识是什么,至今还没有研究清楚,而这个领域的新进展主要会发表在 Nature 和 Science 上,请你多多关注。例如 Restoration of brain circulation and cellular functions hours post 就是今年引起热议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

Q73:人工智能是否将会具有人类的情感?会如何使其具有情感?—— T3 葛容辰

A:目前人工智能还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如何使其具有情感,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如果你感兴趣,欢迎来清华研究。

Q74:大数据,AI 等信息学新兴概念之间有什么关联?—— T6 顾子轩

A:大数据和 AI 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依赖的,处理大数据可能会用到一些人工智能的方法,而大数据也会给人工智能模型提供重要的训练数据。

Q75:刘老师您好,请问 “平石” 的故事是真的吗?为什么对人很简单的感知事情对机器却很难?—— T1 王绎祁

A:关于此事的记载,萍实:《孔子家语・致思》载,楚王渡江,见物大如斗,圆而赤,取之,使人往鲁问孔子。孔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

目前,人们还不能很好地解释大脑的工作原理,不清楚意识是怎么回事,所以我们很难通过模拟人脑来让机器做感知。而在一些特定领域,例如人脸识别,深度学习技术恰好工作得非常好,那这个模型是不是人脑工作原理的基本结构,现在也还没有定论。总的来说,我们对意识这件事还不够了解,所以这些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还没有很好的数学方法来解决。

Q76:人工智能最终可以解决人类所无法完成的问题,您认为这些问题是否包括形向上学(哲学)问题?以我之见,其算法本身即受经验论理想的制约,所以我对这一点持否定态度,您如何看待?—— U11 徐文睿

A:人工智能可能可以解决相对一部分人类无法完成的问题,但我不觉得人工智能可以解决所有人类无法完成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你的看法。

Q77:您认为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会影响人类的智能水平吗?您认为如果我想成为清华电子计算机系的一名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储备?

A:按照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只会影响计算机的智能水平。零基础的同学在信息学院也能有很好的发展,所以完全不必担心。如果真的很感兴趣,可以在课余看看《编码》这本书。此外,高中的基础课程还是需要认真学习的。PS:电子和计算机是清华大学两个不同的系。

Q78:请问如何判断一个机器是否智能?—— 俞逸洋

A:目前还可以使用图灵测试。

PS:八中?人大附中?

Q79:您在讲座中提到了很多哲学上的观点与科学间的联系,那么现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I8 陈龙云

A:哲学不是我的研究方向,我不是很懂,我的理解是,科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认知论,是通过实验或其他手段对自然或事物认知的过程,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Q80:通过今天的讲解,我们了解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很想了解作为一个前沿科研者,您如何看待信息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与其带来的伦理问题,越来越智能的技术带给人类的是真正的进步吗?—— A6 郭蕴兴

A:应该说,大多数技术都可以对人类有益。但科学与技术伦理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有专门的委员会协助各成员国制定有关科学技术伦理议题的可靠的政策。双重影响与伦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应成为阻碍技术进步的理由。

Q81:随着 AI 的不断发展,技术逐渐成熟,未来很有可能能够代替人类,高效、低成本地完成很多危险而又枯燥的工作。那么很多工作被取代,人们会面临失业的问题,那么将来很多普通人又将如何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呢?—— N8 王艺诺

A:随着科技的进步,总有一些工作会消失,又有一些新工作会产生。上次我就说过,对个人来说,要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抢饭碗的事情,更多应该担心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不够,被别人抢饭碗的问题。

Q82:刘教授我想请问一下,刚才甘教授提到 5G 技术在欧洲被禁止,甘教授认为科技人员应该思考技术所潜存的危害,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不发展 5G 技术乃至其他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又将落后,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欧洲确实有一些国家出台政策禁止了华为,但是我没有注意到哪个国家和地区禁止了 5G 技术,技术的潜在危害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不仅是科技人员,应该鼓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研究先进技术。

Q83:人工智能的意识和思考有什么区别?

A:目前的人工智能可以开展一些思考,但是没有意识。希望生命科学领域能先给我们一些答案。

Q84:人工智能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如果说计算和感知的研究是为了便利人们的生活,那更深的研究,比如让人工智能拥有真正意识的意义是什么? —— A3 于悰然

A:不同人对人工智能研究的目的都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目的应该是能思考,拥有一定的 “意识”(如果我们知道什么叫意识的话)。目前我没有听说谁的研究是要让人工智能拥有真正的意识。我们对意识是什么可以算一无所知。

Q85:要让 AI 拥有意识,是否可以不理解意识的来源,直接模仿意识生成的方式,即直接模拟生命诞生的过程,只给予几个固定代码,其他任由发展。(也模仿地球生命形成的过程,不过这次把 C 元素为主换成 S 元素为主)?

A:你说的这个叫类脑计算,清华于 2014 年成立了类脑计算中心,目标是突破类脑智能关键技术,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不过,我们科研组的研究不涉及让计算机产生意识,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发言权。

Q86:我是来自重庆十八中的一名学生,很荣幸能再次聆听您的讲座!阅读了您的书籍后,我意识到,在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程序语言与算法精通,也要具备机械设备、地理谋划等能力。我的问题是:您认为如今的物联网人才,应具备那些素质与能力?它发展的目前阻力有哪些?—— G11 翁雨帆

A:我认为,喜欢物联网是一件好事,但不要过早给自己贴上这个标签。努力学习信息学科的方方面面并加以练习,甚至涉猎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你在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从现状来看,偏应用的领域相对容易发展,而偏基础的领域,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例如我们的工业软件发展远远不如应用软件。而物联网的发展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这可能算是阻力之一吧。

Q87:您好,我是一名来自天津的考生,可能我会对您的演讲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我是一名信息学奥赛学员并已经取得了省一奖项,成为一名 CCF 学生会员,对信息学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事实上,在我对我踏上计算机行业征途这个梦想的背后,我还有一些疑惑,在我长达六年的信息学竞赛学习过程中,我的思维能力,编程能力都有提高。但我深知我所学习的内容仍然与应用信息学有所区别,我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于我确定的人生方向是否有所助益。其实我曾迷惑,希望您能给我一些建议,曾有幸见吴文虎教授一面,让我在自己的 OI 生涯与基础学习之间做出了抉择,这不代表我的放弃,只是另一种开始罢了,依然希望您能对于我得问题做出所答。—— S2 武文静

A:兴趣是非常重要而宝贵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事情,至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更容易解决。信息学竞赛所学的内容只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小小的子集,通过信息学竞赛来观察计算机学科即使不算管中窥豹,也有一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可能。在这里,只说我自己。我中学时参加过海淀少年宫的数学竞赛班,也参加了好几年北京市数学奥赛班,参加了大大小小,全国、北京市、海淀区、我们中学自己的多次数学竞赛,但是在大学以及之后的学习里,我发现大学里学的数学和竞赛班里学的数学几乎毫无关系。

Q88:您觉得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如何,会在将来引来快速突破吗?—— G10 宋东芪

A:我觉得前景是很好的,但能走多远还得靠你们去开拓。

Q89:经典悖论(如罗素悖论等)不能被解决的很多,那这些悖论的提出的意义何在?数学的纯粹性和不完备性矛盾吗?—— G10 宋子蕴

A:罗素悖论带来了一次数学危机,但也给数学带来了新的公理化体系。而解决双生子佯缪,则催生了广义相对论。我想这都是它们的意义。第二个问题当中的纯粹性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什么,而数学的不完备性是由哥德尔在 1931 年的论文 On Formally Undecidable Propositions of Principia Mathematica and Related Systems I 中讨论的。

Q90:您认为智能与能源等高新领域如何结合?—— G10 周擎天

A:你可以关注一下清华大学曹军威等老师所写的《人工智能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综述》,另外可以关注一下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的最新进展。

海之角、天之涯,

你我同赴清华。

为什么选择清华?

因为清华老师把上课看得最重,

院士坚持上课到 90 岁;

因为清华有刘云浩教授这样的老师,

愿意花几十个小时做这样一件答疑的 “小事”,

只为解答同学们的困惑,

满足同学们的期待。

谨以此文,

送给心底种着清华梦的你们,

愿清华陪你们走过

每一个盛夏季节。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