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颜璇
不到两年的时间,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发现:形形色色的智能医疗产品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在医疗影像、智能诊断、家庭医生之后,今年,医疗行业又迎来一名“大将”——磁导航外科手术系统。
听起来很普通,但这个项目的出现,对介入治疗的意义却很非凡。
因为在传统的介入手术中,医生往往是依靠C形臂旋转及对比剂应用成像,这些操作中存在着3D信息丢失和加重肾脏负担的问题,同时,操作者因为长期暴露在辐射环境中,承担了极高的职业风险。
而磁导航外科手术系统的成功研发使得问题迎刃而解,它具有明显减少操作者 X 射线暴露、成像定位精准、操作准确稳定的优点,在减少器械操作颤抖的同时,还能增加操作者舒适感。
作为一个功能设备,其意义远不止于此,最近,智能相对论采访了磁导航外科手术系统Supiee(速派仪)的副研究员刘建华博士,试图探讨该系统的产业化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
国内外纷纷抢跑,中国的磁导航介入手术优势在哪里?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外的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已经完成了三代磁导航控制装置及其辅助成像设备的开发。其第二、三代产品已分别于2002年5月和2003年1月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FDA认证,目前正在美国的多家医院进行临床试验。
今年,由中科院支持的项目Supiee研发成功,这代表着国内也有人踏上了这条赛道,欲与国外争锋。虽然国内的磁导航介入手术系统在推广速度上比国外晚了一点,但幸运的是,后来者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1.智能医疗大背景,磁导航的市场亟待释放
目前,AI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大背景,AI 医疗更是行业大佬瞄准的风口。所谓智能医疗,就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算法等技术介入医疗服务,从而创造出的新服务和新生态。
在智能医疗的时代号召下,我们能看到,智能医疗的硬件大致可以分为信息服务产品和机器辅助产品,前者比如智能手环,后者有智能医疗影像,虽然这两类产品的切入口不同,但其最终指向都是数据。
而传统的介入治疗难以满足百万量级的医疗数据需求。即使操作技师不顾辐射危害不眠不休工作一整天,也仅仅只能完成数十个病例(还不一定能获得高质量的病例数据)。
与常规的操作方法相比,磁导航外科手术系统具有一些人类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手术费时短,可以避免医生长时间暴露在辐射范围内;手术精度高、可以完成许多常规手术无法实现的在人体内某些重要部位进行的精密外科手术;它还可以将常规的介入式手术疗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成像技术、超导磁体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给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费时短,精度高,能匹配……毫无疑问,磁导航外科手术系统具有天然的高质量数据收集功能。
从市场需求这个维度来看,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高血脂,高血压,脑血栓,冠心病,肥胖和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所以,用于治疗的介入手术例数只会越来越高,医疗市场对磁导航介入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紧迫。
以冠心病举例,从09年开始,冠心病介入例数一直在增长,至2017 年,中国大陆的冠心病介入例数全年为753142例,其中网络直报数据615984例、省级质控中心核实后增加数据91556例以及军队医院数据45602例。
(图: 2009-2017 年中国大陆地区 PCI 治疗例数 来源:网络)
2.政策、人才双双助力,推动磁导航介入手术走上快车道
我国的磁导航项目还处于初创阶段,但在政府的鼓励下,进入投资阶段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攻克磁导航介入手术系统的Supiee实现了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心脏介入磁导航系统的研制》的技术指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制的磁导航设备样机功能十分完备。
而为了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也启动了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Network Initiative,简称STS计划)。
作为入选STS双创引导项目的Supiee,其得到了中科院的强力支持。中科院按照“需求牵引、市场导向”的原则,支持项目通过创新创业的形式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政策支持的大前提下,磁导航介入手术的生长土壤甚是肥沃。除此之外,磁导航的人才团队也给予大众不小的信心。以Supiee举例,其核心团队成员如王秋良、刘建华等人,出身于中国科学院,团队长期从事介入式医用磁导航技术的研究工作,人才底蕴十分深厚。
二
国内磁导航介入手术将讲出一个怎样的故事
不容置疑,在市场刚需、政府支持、人才助力的情况下,选择磁导航介入手术系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创业选择。当资本注入后,磁导航到底会以何种方式实现商业化?最终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形式呢?
1.好故事的前提:2B撑起大未来
参考医院目前已有的智能产品,比如智能影像、导诊机器人等,我们发现,这些产品推向市场后,并没有出现大家预想中的深受患者欢迎的场面。
可以说,如果将镜头对准2C端,效果其实是不够理想的。关键原因是,它降低的是患者的时间成本而非经济成本,虽然其安全性和手术成功率会提高很多,但这在诊疗初期给患者带来的优势并不明显。
再者,于2C而言,磁导航介入手术系统相较于医疗机器人会更为特殊,因为此类从实验室出来的产品总是贴着科学仪器的标签,而绝大多数患者还处在被教育阶段,行业生态尚未形成,割裂的局部手术功能难以引爆用户的关注。
反而是医院,基于医疗资源匮乏的大环境下,磁导航能够降低患者的时间成本,也就是在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如果磁导航产品聚焦于2B,其可挖掘的内容比2C要多得多。
图:磁导航介入手术系统
比如,磁导航外科手术系统是可以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集成来实现的,如立体定向成像、介入式手术器械等,目前在医疗临床上都已被成功应用,而较大型的医院也都配备有相关设备,可以直接用于该系统。
也就是说,本项目可以在医院的现有技术基础上开发完善所需的超导磁导向和聚焦系统及其人机交互控制界面,这样可以减少医院的资金投入,降低技术风险。
所以,磁导航的商业化并不要求通过功能来聚拢人群的最大化来寻求规模化的盈利,而是实现医院效率的最大化。
2.圆满的结局:远程医疗的关键一环
远程医疗已经是一个盛行很久的概念了,然而,市面上的远程医疗产品却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为什么这么说呢?
事实上,市面上的远程医疗仅仅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远程教育,即对医疗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第二个层面是远程诊断,即通过互联网给予针对医疗影像或病理的诊断意见;第三个层面是远程监测,即利用家用医疗装置采集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进行远程的疾病管理。
这其中缺了哪一个关键环节呢?实操。而远程医疗急需的也是这一点。
现在的情况是,手术人才缺乏,导致许多地方“一术难求”。一个外科手术专家往往是被各地“借调”的,今天去北京做手术,明天就得去长沙了,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
磁导航外科手术系统并不是孤岛式的功能设备,而是整个远程医疗体系里的关键一环,理论上,通过对操作者运动模式进行测量和运算,磁导航可以更好地实现人机无缝衔接,再通过远程通信技术,使操作医师不必进入导管室,在操作室远程甚至在不同城市、国家就可以控制患者体内磁导航专用导管,到达手术所需位置,完成诸如冠心病治疗、起搏电极安装、导管消融等心脏介入治疗。
三
爆发之前的沉默,磁导航面临的两大问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看似前景光明的磁导航介入手术,要迎来爆发,还要面临两个迷思。
1.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如何找到平衡的支点
如何将理想化为现实?其中关键点在于如何使产品思维和商业盈利获得平衡。在推动科研产品商业化的时候,虽然大家都想要产品十分完美,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市场急需和成本限制,在商业化进程中必须要做一些妥协,边推广边改进。
科研工作者往往都有着自己的科创情怀,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造福于人类。但在这个“造福”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必须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是不够的,只有将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落地才能实现产品价值以及科研工作者自我的价值。
Supiee研究员王秋良深耕超导领域多年,在市场需求声音愈来愈大的时候,选择将新技术推出,为医生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为患者打开便利之门,又何尝不是科创工作者的初心。
但同时,企业也要保护科研工作者的产品思维,争取尽可能多的科研时间和成本,医院有需求,就代表变现路径已经跑通,但真正的服务才刚刚开始,在考虑变现方式的同时,还要平衡产品的质量和迭代速度。
2.跨过讲故事阶段,何时能找到爆发的契机
论及爆发契机,刘建华博士认为,Supiee二代机的问世将成为行业爆发的契机,这个时间应该在3年内。而且,在未来3至5年,Supiee会首先在国内建设示范医院。
我们能够发现,磁导航的进展是比较快的,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式医疗产品,Supiee“背靠大树“,在科研工作者的长期耕耘下,短短五年时间就已经拥有了最核心的技术能力,且产品的迭代速度也十分稳定。也就是说,磁导航正处在一个即将爆发的时期,其回报周期必然不会让人失望。
做好行业教育,达成行业认知是行业爆发的第一步。原因在于,智能医疗的行业处于市场早期,仍有一些医院对于引进智能硬件处于观望阶段。但智能时代是难以逆流的,医院对于智能医疗硬件的认知也会达到某种程度的统一。目前来看,在磁导航介入手术这个领域内,Supiee作为国内第一款磁导航外科手术系统,其技术能力也足以承担起教育市场的重任。
其次,资本的加码才能打造行业里的巨人,助推行业的发展。理想的介入操作系统,应能与目前的介入手术室设施衔接,并提高现有治疗受益。做产业,如果没有巨人来牵引生态,一群散兵游勇无头苍蝇式的乱窜,是不可能创造一个大产品市场的。
结论:
总而言之,国内的磁导航介入手术正处于一个即将爆发的岔路口,而回首Supiee的来时路,我们发现,自13年立项以来,五年的钻研和打磨,这不仅是一个产品的落地,更是一群科创人情怀的抒发。
虽然路途坎坷,但这条路,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智能医疗单品必须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