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 医疗的数字化下半场:既要秀肌肉,又要拼落地

2019-08-29 17:25:00 浏览数 (1)

为了应对国产厂商“黄金十年”的论调,对GPS这些传统器械商而言,“数字化”、“智能化”是它们必须要拿起来,捍卫巨头尊严的一把重要武器。

作者 | 李雨晨

每年的CMEF,都是各家秀肌肉的时候。

5月14日,CMEF在上海举行,这次展会的主题是 “智能重构未来”,去年同期的则是“医疗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和智能化两个关键词,成为了这两年巨头故事的主角。关键词提出的原因在于,AI、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传统的设备带来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附加值。

以设备厂商三巨头之一的GE医疗为例,2018年GE医疗一共展出了16款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成果。而今年,他们把这个数字提到了21款。

独立后的GE医疗更加“轻快”

GE医疗的成功离不开集团本身对技术和市场变化的嗅觉。

2018年6月,GE宣布分拆医疗业务,成为独立的医疗公司,这个方式可以称之为“瘦身”。从此,传统高端影像领域的医疗器械三巨头GE、飞利浦和西门子均走上了医疗业务独立发展的路径。

2017年离任之际,时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CEO伊梅尔特曾在一篇长文中,分享自己带领庞大集团经历重重剧变的经历与感悟。其中一段内容,让人印象深刻——

大企业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自己负担不起某些项目,而且不愿意释放出资源大胆探索。为了让GE成为数字工业企业,去年(2016年),我们投入约40亿美元开发分析软件和机器学习领域。

伊梅尔特的这个操作可以称之为“塑形”,在GE的身上打上“智能化”的标签。

GE医疗中国副总裁陈金雷对“智能化”进行了进一步解释:普通人概念中的“智能化”,一般指的是数字化、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技术。但是对GE医疗来讲,“智慧化”的更深层次含义在于如何把这些技术应用在产品和行业中。

陈金雷说,GE医疗在这方面的优势主要有三方面:最大的装机量和海量原始数据;AI等应用可以直接嵌入医疗设备,On-device AI application可以精准处理最原始的数据,提供影像等相关信息;应用平台和生态体系的优势、资源,

据雷锋网了解,目前,GE医疗已经开始基于Edison平台培育生态。

回到此次展会的产品成果,主要有智能型影像技术创新和数字医疗创新两个层面。

在智能型影像技术创新层面,GE医疗展示了最新版本AW智汇影像工作站,与GE系列影像设备配合,通过智能化的影像重建、分析功能,为相关应用和设备提供“分析大脑”。除此之外,则是一些硬件设备的更新,包括首款心血管专业型CT CardioGraphe、复合手术室解决方案7OR等。

在数字医疗创新层面,GE医疗一直在资产运营管理、临床诊治效果、医院能力建设三方面发力。其中,用于医院能力建设的云心电解决方案和临床方面最新的成果Cardio MR AI应用方案是此次展出的亮点,因为这两款方案都有很好的应用落地案例。

云心电解决方案的实际落地

在去年的CMEF上,雷锋网就已经对GE医疗的云心电解决方案进行了报道。时隔一年,云心电的实际落地情况如何?

4个月前,戴鹰成为了GE医疗中国的首席创新官。任职之后,他主要负责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数字化转型等三方面的工作。

戴鹰认为,云心电的受益方将是基层的中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的一个“共同敌人”是心血管疾病,这个疾病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做好防控和治疗。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让心电数据“上云”,让上下级机构之间形成联动。

在CMEF的现场,雷锋网从GE医疗中国生命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周怀宇了解到,利用GE医疗云心电解决方案,基层的医院可以实现常规心电图检查数据一键传输,5分钟之内上级医院的医生就能获取心电图数据并给出常规诊断,为病重的患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同时,上级的医生也可以持续关注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指导基层医院医生为患者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基层培训与患者随访共同推进。

此外,云心电解决方案也整合了心电图AI预判功能,可以把一部分重复性的工作前置,缓解医生的工作压力。

以大连庄河医院为例。这家医院是地区唯一一家集医疗急救、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功能的三甲医院。庄河医院的老龄化现象很突出,从2013-2016年,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了该地区总人口的5%。

2017年6月,大连庄河医院引入了GE医疗的云心电解决方案,部署心电检查和监控、以及数据分析系统,支持远程心电会诊平台的日常运行。

截至2018年底,远程心电会诊平台总共为2.4万名患者进行了近3万次的心电远程诊断,平均每月协助基层医院救治STEMI患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4例,医院的PCI手术量两年内增加了3倍,心血管外转患者由2016年的17%降到7%,2018年节约了医保农合基金近500万元。

未来一年内,庄河医院还将开展远程心电会诊平台的二期建设,首先常规心电图将会覆盖全区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其次建立5-10家远程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试点,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诊疗体系。

北京医院也采用GE医疗的云心电解决方案,诊断的结果基本上可以在5分钟之内可以回传到社区。

GE医疗中国副总裁陈金雷表示,云心电本身是一种立体性的架构,对于国家着重推行的医联体、医共体,云心电都可以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我们现在和很多县域的医共体合作,把社区的医院变成一个乡镇的卫生院,把上级医院变成我们医共体的牵头医院,其实从云心电的架构上看,是完全可以适用的。”

被FDA批准的Cardio MR AI

除了云心电,另外一款值得说的产品是Cardio MR AI,中文名字叫心脏磁共振AI辅助诊断系统,这个系统是GE医疗和心脏领域排名前十的AI合作伙伴Arterys合作,已经拿到了FDA的批准。戴鹰表示,这个系统的推出,目的是为了提升临床的产出成果。

而系统的亮点在于,在原有的3D的MRI基础上,引入时间维度,使其MRI扩展为4D,不仅能够全方位地展示心脏结构,还能够显示血液流动的速度、方向以及流量。

戴鹰表示,CMR AI的特点在于两点:速度快,传统心脏血流的成像可能要几分钟的数量级,这个系统采用了云端的形式,拥有很好的GPU算力,可以把速度缩短一个量级,而且基于网页端的工作模式,更加灵活。

还有一点则是,AI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进行定位和测量分析,进而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据了解,Cardio MR AI系统包括了采集和后处理两个部分:

在采集方面,4D Flow(心脏血流成像)可以在自由呼吸下,完成全心或全胸的容积采集,分析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利于瓣膜疾病、主动脉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戴鹰解释到,这是目前的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后处理方面,CMR AI解决方案可以完成绝大部分临床成熟序列和科研序列的图像分析,通过AI的辅助,自动进行心室轮廓分割和心功能测量,测量方面精度较高。

目前,Cardio MR AI已经在北京安贞医院、阜外医院和上海儿中心等多家医院应用于临床。

至于该系统的收费问题,国外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按照病例数,类似于订阅式的收费模式。还有一种按照使用时间进行收费。陈金雷表示,政府层面在医疗费用上的管控比较严格。在中国到底采用怎样的付费模式,一方面要跟合作医院进行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有待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

用工作站实现影像的定量化分析

与GE系列影像设备配合,AW智汇影像工作站能够通过智能化的影像重建、分析功能,为相关应用和设备提供“分析大脑”,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研发的Fast Stroke、VCAR软件。这些软件模块,可以针对7大高发疾病,实现影像分析和辅助诊断的定量化信息。

Lung VCAR,可以辅助CT设备自动检出2-10mm的可疑肺结节,自动勾勒肺结节轮廓,自动测量肺结节的成分性质、体积,并自动完成多次对比检查;

Fast Stroke功能主要针对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可以为急症卒中患者(6小时内)利用CT快速扫描的优势,2分钟获取颅脑CTA,判断侧枝循环情况,帮助临床制定抢救方案;

Stroke VCAR 脑卒中深度学习智能判读软件,针对的是出血性卒中患者,可以自动监测分析动脉瘤,勾勒脑出血轮廓,自动测量脑出血量、动脉瘤各指标。

江苏省人民医院在急诊影像检查中基于CT设备的快速扫描,快速判断卒中患者类型,针对出血型和缺血型患者应用Stroke VCAR以及Fast Stroke,可以应用不用的救治方案。

该院影像科胡飞云主任表示,对于急性脑卒中的患者,需要尽可能给患者抢救带来宝贵的时间,所谓时间就是大脑。每节约1分钟,患者的大脑细胞就可以被多保护数千万个。脑梗塞急性期的患者,脑血管发生堵塞,利用Fast stroke软件可以在2-3分钟以内完成大脑的侧枝血管评价,了解缺血的大脑组织供血情况。

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急诊绿色通道里,GE的一台CT放在了急诊单元,如果在检查中确认患者是急性脑卒中,在急诊CT的边上就是急诊导管室,患者可以直接送入导管室进行抢救。

过去一年中,江苏省人民医院利用这一套急诊流程救治了很多患者。曾经就有一个患者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20救护车送来抢救,该患者从进入急诊绿色通道进行CT检查,判断为缺血情况,用AW Fast Stroke评估病情,然后进行溶栓抢救,这个过程用时8分钟。

戴鹰:把新品研发控制在18个月内

以往,在谈起GPS和小型创业公司相比时的优势,许多人都会认为“渠道为王”。事实也是如此,这三家跨国企业垄断中国高端医疗设备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戴鹰认为,在很多人的概念中,渠道只是简简单单的直销、分销模式。为了实现更大的覆盖率,到底是要通过产品还是解决方案?戴鹰认为,这是GPS包括其他以“设备优势”为基因的公司需要关心的事情。

作为GE医疗的首席创新官,戴鹰向雷锋网表示,为了提高GE医疗在市场中的覆盖率,未来还将面临很多挑战。

首先,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的迭代本质上是思维的迭代。他认为,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某种程度上,头脑还是会被经验禁锢,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要颠覆已有的经验;其次,大企业面临的挑战就是“能力 速度”,因为企业大、团队大,流程会比较复杂,能不能像小的初创企业一样做到两个星期一次迭代,对GE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据雷锋网了解,为了做好产品的更新迭代,GE医疗专门有一个专家咨询会,在产品还没有成形,甚至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专家就会介入进行探讨,一些新产品研发的专家咨询会可以达到十次。

另外,为了提高迭代的速度,戴鹰总结出了几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应用软件行业所用的方式,把团队的尺寸做小,把它做成多个团队分工的体系。

第二种,用更多的软件去替代硬件要干的活儿。因为软件的迭代是比硬件更快,硬件迭代要做出一个样品,要比软件花更多的时间。

第三种,硬件不可能完全被替代,既然要有硬件存在,团队可以统一硬件的架构,让它“平台化”,核心架构的一次创新可以带来不同种类产品的创新。

戴鹰现在给团队的要求是:从立项到拿到NIPA的注册证,一款医疗设备的新品研发周期要小于18个月。他说到,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目前,骨科和外科用的C形臂,还有两种类型的超声设备都已经在这个规划的思路下落地,这几款产品也在这次展会上进行了展示。

如何应对国产厂商的“黄金十年”?

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曾表示,受益于政策利好、研发投入及创新水平的提高,2018年开始,国内医疗器械将迎来他们的“黄金十年”。“黄金十年”背后承载的,其实是一大批国产厂商的商业自信。几十年的蛰伏后,国产厂商们开始站起来和GPS正面对话。

陈金雷表示,黄金十年的说法有点短,中国对医疗的需求,可以说是全球主流。“GE医疗秉持长期的战略。在中国的投入是长期的,我们对客户、合作伙伴的承诺也是长期的。国产厂商的崛起,对我们来说,都是好事情。”

为了应对国产厂商“黄金十年”的论调,对GPS这些传统器械商而言,“数字化”、“智能化”是它们必须要拿起来,捍卫巨头尊严的一把重要武器。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