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象一下,很多年以后,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宣言可能已经成为笑柄。因为那时的世界,财富由最早期的比特币矿工把持,他们的先发优势已经永远无法用努力来抹平。中心化和去中心化都是相对而言的。区块链提供了去中心化的理论基础,但是真正实现去中心化,或者说去中心化到什么程度才最适合,需要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来验证。当前主流的加密货币正是在做这样一种实践,或者说试验。很多人认为,无论是 POW 还是 POS ,都存在中心化的风险,比如出现矿场垄断或投票垄断这样的情况,的确是一个风险。只要这种垄断或者说中心化不是短时间形成的,那用户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和动力去寻找一种合适的去中心化方案。当然这些都是在区块链充分发展,大多数人对其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对于区块链项目目前转账性能低下的问题,解决方法大多在于off-chain(链下通道), sharding(分片), DAG(有向无环图)等,我们想到一种scale-out的解决方法是采用多链分开治理来分流主链的压力。不过所有分流或者线下通道的方法都要面对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不及时的共识,会形成新的中心化吗?本文将剖析所谓去中心化的几个形态,并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唯意志论】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 尼采《查特拉斯如是说》
自由是蓝星人苦苦求索又完全没有结论的永恒话题。今天的去中心化思潮其实是自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以来,一直盘旋在所有人脑海里的幽灵。去中心化意味着权利对等,权利对等则意味着人人自由,人人自由的最坏结果是完全混乱无序,然后在痛苦中形成新的集中式暴政,而最好的结果可能就是目前区块链世界的样子。
叔本华用“意志”代替康德的“物自体”时,认为意志是整个世界的基础,是终极的实在,一切的事物都是意志的表象。世界是意志及其表象,表象上溯到理智,但最终归结为意志,而作为宇宙本体的意志是一种完全敌视客观物质世界的神秘的生活力,亦即一种盲目的、无理性的、永不衰竭的创造力。
反映到区块链的现实投射,就可以区分为有意志参与者和无意志参与者,有意志参与者制定或者影响游戏规则,无意志者随波逐流。再具象化一点, EOS主网确认后,投票开放3天,参与投票的EOS数量不到3%。而主网的正常运行启动,则需要达到15%的投票率。不谈EOS投票机制的先天缺陷,即使是一个很完善的投票规则,大多数EOS持有人都会宁愿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也即变成了有机系统内的无机物。而无意志者在系统里选择随波逐流,关键原因在于刺激不够,一个是经济效益的刺激,一个是游戏参与的刺激。
意志在人心中表现为冲动、本能、奋进、渴望和要求,叔本华指出,意志是真实的自我,肉体是意志的表现,先有我要生出来的意志,然后才生出我的肉体和各种器官,就连植物的向光性以至物体的引力和斥力等等,都是意志的表现。他把理性置于意志的支配之下,认为意志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人的思想、理性应当服从神秘的、无从解释的意志。唯意志论用意志解释宇宙万物,完全否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独立于主观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同时也否定理性思维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子非常之浓厚,比如富贵天注定,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虽然也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那终究不是正常的社会形态,并且最后都会在尘埃落定后又回归集权。北周无名氏《步虚辞》语:“宿命积福应,闻经若玉亲”。谓人一生的贫富、寿数等受到既定的遭遇限制,人只能服从上天的安排才能积福除灾。宿命在古代的中国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在古希腊罗马也有“服从命运”的主张。或者你可以贿赂“上帝”,或者你可以欺骗“老天爷”。
其与神秘主义挂钩的宿命论多少还是给自由意志留下了余地,或者那时候人们并不真的明白什么是自由。其实今天看来,宿命思想的根基在于人们对于规则不透明的自然世界的片面认识。风雷雨电,不了解其成因和规则,就认为存在雷神电母管理它们,现代有了天气预报就自然不会有人再拜天求雨了。这和程序是一样的,你不会在打开支付宝前祈求这一次支付成功,因为他的程序规则使他必定成功,当然是在有网络的情况下。区块链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也将人类几千年以来的黑箱政治放到光天化日之下,如果过程清楚可见,规则人人可参与修改,且历史不容颠覆,那也就真正达到了意志的对等自由。
尼采抛弃唯意志论消极悲观因素,宣扬积极行动的“权力意志论”。他给叔本华提出的那种无目的、无意义的单纯的生命意志以一定的目的和意义。这个目的就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他认为追求和发挥要求统治的权力意志,既是宇宙的本质,又是自然和社会的动力,也是最高的生活原则和道德原则。他把战争看作是权力意志的最高实现,认为强力就是道德。当然强力带来的是想自由的自由,或者说是一种更加突出的优势不平衡。
比如说BTC里的早期挖矿者,ETH里的早期投资者,甚至EOS里的RAM早期炒作者。这种自由意志的反去中心化,其实来自于逻辑的缺陷,因为区块链的逻辑是需要与外界资源交互或交换,所以自然会带入外部的不平衡意识形态。比如说,比特币在某一时刻由某一个设施(可以是联合政府)向全球人广播它的制度和使用方式,所有人在同一有效时间进入比特币系统,并且大家的挖矿能力都完全限制在一个较低水平,那么就不存在现在所谓的“大户森林”的状态了,当然这个假设过于理想化,即使技术上可以实现,政治上短期内也极难达成共识。不过如果把区块链公链看作类似于水电网一样的未来基础设施的话,这种不平衡效应和先发优势会在长期达到动态平衡。
【个性与相对】
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 —— 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人文主义是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西方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每个社会人都充满了荒诞感,所有的合作都变成了反动。人否定权威,主张发挥以人的意志、本能为基础的创造力,蔑视中产阶级的文明和虚伪道德,对无意识和本能的推崇,对世界前途的悲观主义,在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理论支柱,正是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引导下,超现实主义以及其他流派的美术家们用多种手法挖掘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其后果是一方面开拓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使艺术语言趋向荒诞和怪异。自然不少作品创造了荒诞、怪异的新境界。
现代主义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将文化和艺术、及其包含的政治话语权引入到大众生活之中;而现代主义之后,则对普遍性、现实性、客观性等开始了一些列尝试性的拆解。互联网技术及社会化的网络应用,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可以在大众中流行、并丰富起来的低成本实践。在今日,可以说“中心化”是偏右的;可以说“去中心化”是左的,是个性化的、自由化的——“去中心化”或者说“解构中心”,是抵制文化殖民的,是挑战“主流”这个概念本身的。
二十世纪中后期,利奥塔、德里达等人已开始再次提倡个性主义和主观性。这同典型的现代主义、如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普遍性和客观性——形成鲜明对比。澳洲学者 Christopher Crouch 概括这种思想立场为:如果个人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周围的社会结构,他或她至少可以干扰和瓦解社会主导意识的语言。站到更广泛的文化政治领域中去看,德里达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存在什么“中心”,因为所有的意义都是相对的,“解构”是对主导思想的持续性批判——(1) 瓦解文化运动直线性联系的概念;(2) 消除文化及艺术作品创造者的职能。
解构主义对结构本身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互联网平台解构一切的汹汹之势,提供了一个联入网路就可以参与全球意识形态的通路,这巨大浪潮在过去几十年里让每个参与者都逐渐拥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区块链则再次解构了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最后是一个集合的东西,虽然给线下的区域性集中打散,但之后又包装成了线上的全球化集中,区块链则开辟了一个规则,让网络公民们表达完成后,再次回到自己的铠甲里。
【EKT的思考】
传统产业的发展重在资源投入,从而带动人、财、物的投资,这当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运营成本、交易成本大幅攀升。而对于新经济时代,我们更关注人的创造力以及对技术推动力的注重。所以在新经济时代之下,任何一个细分的门类都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爆发,而企业如果不能在这个时间节点很好的把握机会,且不敢于突进或乘胜追击,都会被快速地甩在后面。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与他人的联系能力达到史上最强(打破地理限制),与他人的联系成本达到史上最低(廉价网络费用),与他人的联系效率达到世上最高(瞬间传递信息)。这些移动通讯方式的特点必然导致人们能更轻松的创建团体、成立群组,人们在工作之外的生活娱乐完全没必要依赖传统的大组织(学校、单位、社区…),人们更专注于借助互联网发现感兴趣的人或组织,与其产生社交关系。
从个体来说,个体原子化程度会提高,但并不会带来孤独——目前互联网所带来的孤独,是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的活动形式和组织形态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人类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人们在工作和娱乐中都能快速创建和加入感兴趣的组织,也可以毫无负担的放弃已经失去兴趣的人和组织。总结来说,互联网技术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后,将瓦解现有源自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扁平网状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将更加便捷、频繁、自由、高效。但无论是传统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最后都会带来一个完全无法制约的先发优势,也即是“赢者通吃”或者说是“马太效应”。淘宝很大程度上解构了工商、税务。无论是检查还是收税,都是用一个新系统替代了一个旧系统。但淘宝又成为了实际上的“工商”和“税务”,你不知道淘宝商品陈列的规则,或者即使你知道了也只能单方面接受它的条款缴纳平台费并助长其成为越辣越庞大的怪物。
而在区块链里,区块打包完成后,通过共识机制解决了去中心化基础上的节点间互信问题,基于分布式网络中各节点的信任基础不同,可以分为工作量证明机制、拜占庭容错机制等,它们在节点进出进制、抗攻击性等方面各有优势。以工作量证明机制为例来说明共识机制的原理。达成共识需要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达到标准就可以获取记账权,同时这个标准或者规则是不能低成本实现的,否则记账的权威性和安全性容易受到挑战。
以常理考虑,每一套数学逻辑证明的系统给下,都不会完美的解决所有问题。EKT 则提供了一套底层的区块链机制,其他的区块链项目可以很容易的基于 EKT 的主链代码部署一套自己的主链,然后按照需求做一些定制化的设定,比如选择共识机制等。在EKT上编写的区块链项目将无需过于担心安全性问题,因为每一个接口都是非常简单并且在许多条并行主链上部署和运行的。部署主链时可以灵活的发行自己主链的代币以及选择共识算法。新部署的主链也可以加入到EKT 多链技术的整个生态,共享 EKT 生态的用户资源,代币也可以和EKT 主币以及其他主链的代币进行交换和流通。
区块链的互操作性本身就是一些应用的基础需求。想象一个理财应用,用户可以用某项资产交换不同机构的理财产品,不同的资产就需要在多条链上做转移、交换。还有一些ORACLE应用同样需要多链间的跨链喂入交互,譬如汇率牌价、天气、股价、特定指标等等。区块链的某些应用在单链上无法完整实现,需要在多链架构下的可扩展性、隔离性、高性能、互操作等特性的帮助下实现。EKT的DApp链是供不同开发者开发DApp的一条链。我们从智能合约开发语言、数据存储、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EKT的DApp链基本上可以实现与现在的互联网应用相同甚至更快的开发速度,可实现的功能性也与互联网应用没有太大差异,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实现大部分事件的1秒执行和确认,安全性要求比较高的事件可以实现3秒的确认。
目前区块链生态上开发、管理和交易的去中心化应用及应用内资产的平台就应该以该行业中开发者和用户的需求作为项目初期版本的设计出发点。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主要技术也都基于这一出发点,为这个目标服务。就是说,你可以认为一个产品最小化的版本是需要包括哪些功能的,然后你可以在上面衍生其他新的功能和新的玩法,甚至机制也是公平可改的。多链结构和跨链价值交换又能保持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在多个代币形成的架构中,主链将维持着所有代币的平衡和使用,使得所有代币都能正常的运转,带动子链生态的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我对区块链多链哲学思维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在设计EKT的多链多共识时对建设多链底层的考虑。欢迎大家提出疑问,共同探讨。
参考阅读:
《BTC whitepaper》
《EKT whitepaper》
《查特拉斯如是说》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