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文摘出品
来源:nature
编译:Stats熊、钱天培
究竟人工智能是如何在医学领域进行应用的?他们是否可以解放医生的双手,可以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病人身上?
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还有多长的路要走,那就要从埃里克托波尔的《深度医学》一书中寻找答案。
现在市面上有太多关于人工智能的书籍,很难再写一本从中脱颖而出。这当中不乏有将人工智能列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来大肆宣传,也有一些将其列为现代社会的最大威胁,当然更多的是形容它们具有智慧却缺乏人性。
最近,埃里克托波尔的《深度医学》着实是一本久违的佳作,更是获得了《Nature》书评专栏的表扬。
埃里克.托波尔是加州拉霍亚市的斯科利普斯翻译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名心脏病专家。《深度医学》一书总结了人工智能的优缺点,并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未来世界。
在那里,医患关系将由人工智能重新塑造。
托波尔的观点可以被概括为:“人工智能可以为医疗系统带来更多的人性和温情。”
虽然说人工智能近几年来改变了人们搜寻、购物、互联的方式,但相比而言,在医疗健康领域这些影响少之又少,难以得到实现。现如今,电子医疗化记录、账单数据采集、还有其他类似于机器人手术这样的高科技反而让医疗健康变得不再人性化。
那我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这样的发展趋势能否被逆转,医患关系又能否被修复?还是说这些问题会因为原来越多的人被机器所取代而加剧恶化?
托波尔对此持乐观态度。
《深度医学》一书对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做了颇为广泛的调查,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应用就属医疗影像了。我们知道,图像识别算法被应用在放射学、病理学和皮肤病学领域,能在这些领域里识别X光片、发现肿瘤细胞和推断皮肤损伤。
托波尔在书中描述了在眼科和心脏科领域中相类似的应用,用人工智能去识别糖尿病人的视网膜、通过追踪腕管传感器数据去判断心律不齐的状况,如房颤。
更为与众不同的应用是,把让人工智能用在提高心理健康上——通过机器人识别人类的声音波动和表情变化来判断情感变化。托波尔认为,那些整合在线行为(比如打字或者滚动模式)、传感器、医学文献和临床记录都是算法成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认为,人工智能将继承机器最擅长的处理任务,而让人类有时间去做他们更擅长的事情,比如为病人提供同情关心,并陪伴在他们身边。
然而,托波尔也不得不承认,这个领域中相同的对照实验很少。大部分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科技公司进行算法验证的阶段,所以我们对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现实临床实践中的实例少之又少。
我们现在可能只在一场马拉松中走出了第一公里。现在,这场马拉松的主要参与者有:科技巨头谷歌、百度、阿里巴巴、苹果、亚马逊、IBM和Microsoft,以及美国和欧洲近百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初创企业,以及中国的130多家医疗人工智能企业。
我们的问题很明显:医疗健康已经变成一项昂贵的事业,不再满足医生和病人的需求。在那些富裕国家,成本越来越高,却没有相对应的改善。在那些贫穷的地方,随着人口及其需求量扩大,卫生保障工作者缺少且不可持续。
这场马拉松的背景也很吸引人:来自在线行为、传感器、智能手机、基因组扫描、成像、实验测试和临床病理记录的海量数据。如果说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的话,那这些健康数据就好比是精炼石油——人工智能的出现让这些精炼石油可以给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的新驱动。
托波尔估计,这些数据价值是金融数据的6至10倍。
但是,大数据不等同于好数据。对于大多数医疗健康问题,我们可能没有找到对应解决方案的信息。比如,我们虽然知道社会决定因素在健康方面的作用,但却很少收集他们相关数据。即使在数据很好、算法精确、诊疗过程也得到改进的基础前提下,医生会选择加入这场改变吗?他们会表现出足够的同情心吗?
《深度医学》指出,科技只是一种工具,我们真正需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最后,托波尔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想让人工智能服务于患者和临床医生,那就不能仅仅依托技术垄断企业为我们带来改变。我们自己也要成为这场变革的参与者。
《深度医学》是托波尔的第三本科普书籍。他的第一本书是《医学的创造性破坏》(2011),侧重于将传感器和测序作为医学数字化的途径。第二本是《即刻诊断》(The Patient Will See You Now, 2014),描述了病人的实时健康数据能够如何改变医疗系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托波尔者的这三本著作,深入了解医疗变革新动向。
相关报道: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07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