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个国外 SCI 抢发6万篇中国英文论文?然而,真正的问题是……

2019-04-30 15:13:57 浏览数 (1)

转载自 | AI科技大本营(ID: rgznai100)

过去十年,中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有目共睹,从科技起飞到成熟更需要时间的积淀。然而从翟天临学术论文造假到上海 CV 博导辱骂学生事件,从抵制爱思唯尔到质疑知网CNKI 涉嫌垄断。

近来学界接连曝光的多起案件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发表高质量杂志或期刊论文,作为评价国内科研工作者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在规则建设完善方面与国内真实的科研发展却是不相衬的。

日前,一篇标题为《26 亿赡养费:27 个国外 SCI 杂志 3 个月抢发 5 万篇中国论文》的文章在朋友圈传开。随后文章删除并在今天进行了更新(如下),

文中写道:“2018年9-11月(仅仅三个月),中国学者发文量排名前39位的杂志在三个月内总共刊发了约62508篇中国学者论文,体量惊人。据此预估这39个杂志2019年中国学者发文量将达到25万篇左右,并且预估中国学者必须缴纳版面费4.2亿(423465100.61元);可选择性缴纳5.5亿,但具体有多少比例的中国学者选择缴纳版面费,暂时无法统计。如果100%的比例选择缴纳版面费,则2019年预估中国学者需向表中的39个杂志缴纳版面费10亿元左右。”

尽管从目前来看,这家名为“艾普蕾”的“专注于学术不端报道”的公司所给出的数据究竟有大多的可靠性,然而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如今国内学术论文流向海外的情况确实存在。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实际上,此前国内科技期刊现状的有关讨论并不少。2018 年 8 月,据科技日报报道,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刘忠范院士指出“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

总结来讲,国内期刊水平不高造成论文外流,然后高质量论文的外流进一步造成国内期刊水平下降。

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领域,根据去年 12 月斯坦福大学、MIT、哈佛、OpenAI 等高校与企业公布的 2018 年度 AI Index 报告,按照 FWCI(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论文影响因子排名,美国的影响力依旧遥遥领先。美国作者发表的 AI 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比全球平均水平还高 83%。中国也有所增长,相比 2000 年,2016 年时,中国作者发表的 AI 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提高了 44%,但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导致中国优质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科研成果和人才评价过于偏重 SCI 影响因子。”刘忠范院士指出。

例如,国内某高校“博士学位申请者在读期间至少要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2 篇专业学术论文,或者在国内二级学科权威期刊以上层次的刊物上公开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或有一篇专业学术论文被 SCI、EI、SSCI 收录……”

科技界有这样一种做法,先把自认为优秀的论文投给国际顶尖杂志,被退稿后再投其他国外杂志,最后一轮才投国内中文期刊。

而除了有着撰写科研论文硬性任务的高校学生外,高校甚至中学教师、各个科研单位/机构都面临着论文发表的压力。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目前国内比较成熟和权威的有关期刊评价的机构有: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

除了我们日常听到的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之外,像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的工程索引(EI)、美国科学情报所的科学会议录索引(ISTP)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主流科技文献检索系统。

那么,论文是发国外期刊还是国内期刊?

为提升国内中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2015年,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不少学者也在呼吁优秀创新性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

不管国内国外,投稿人都应该遵循认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而不应该从功利角度出发,追求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忽视了科研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