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职场价值怎么评估
我不知道大家,已经上班的朋友有没有这种感觉,在职场里老是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
就觉得在学校里学了那么多东西,职场里都用不到;或者是老板或者你的上级总让你干一些非常琐碎的事情,完全没有价值感的一些事情;或者你的上级、老板很傻……总之很少听到有人对这个工作很满意的一种情况。
我后来就在想说,个人对自己的评估,或者是你个人的职场价值应该是怎么计算呢?
很多人是发自一种主观的感觉,但是我认为它是有一个客观规律的,有一个客观值来评估。
我就先讲一个例子:很早之前,在工作可能没几年的时候,曾经看过有个网文,这个人是一个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是个文人,他的哥们是房地产老板,把他请去做了副总,负责一些策划什么的,他也是很长时间觉得很郁闷,觉得他这个老板很土,不理解他的一些追求,也没有什么情怀。
所以后来他就觉得自己要去开创一方事业,他原来是在南方,后来就去了北京,但是到北京后混得非常惨,有一段时间,他只能住地下室,他的网文大部分写在地下室的一些经历,就见了各种各样的底层的人民群众,这个是怎么结尾的呢?后来他老板又联系他了,让他回去了,继续做他的副总。
可能他就在副总宽敞的那种大办公室里,很舒服地回忆起在北京的那种算很凄惨的生活,写下了这些网文。我倒是不是特别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各种的细节真的非常栩栩如生。
还有一个例子:我原来在IT行业,就对薪酬这个事情,感觉很奇怪,比如说一个程序员在小公司拿6000块钱一个月,然后他去了比如说外企像谷歌这样的公司拿3万块钱一个月,然后最近人工智能大火,他又跳槽拿6万块钱一个月,这些事情都在两年内发生的话,你认为能这个人的能力有大幅变化吗?
你的工资代表了你的职场价值吗?代表了你的技能水平吗?
说到这些,我要跟大家介绍一个科斯法则。科斯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一个人,应该是在90多岁高龄去世,前一段时间还有很多的悼念文章。
科斯法则就是在研究公司存在的意义。它的意义是:公司作为一个组织,内部交易的成本要小于公司去跟外部做交易的成本,这是公司所存在的一个基石。
那么我后来发现了一些科斯法则的引申,我们很多人的时候在考虑自己的职场价值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累加上公司这个平台在你整体价值里的作用。
就像我前面举的程序员的例子,或者包括房地产副总的例子,他们的职场价值可能更多来源于一个综合的评估,就是他个人能力在公司平台上所发挥的一个综合价值,但是他们把这些所有都归功于自己。
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我觉得比较偏颇。实际上,同样一个人技能,他在不同的公司里,他拿到了薪水待遇是不同,那么不同的这部分就是公司这个平台给你个人能力上所带来的附加价值。
但是人性通常就会有这个问题,当他成功的时候,他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所导致的。当他失败的时候,他认为是环境所导致的。所以当一个人获得了一个整体职场价值评估,基于公司所获得的薪酬数字,他经常是全部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这个会造成很大的一个幻觉。
实际上,整个薪酬的大包里,越是在大公司里,或者在越好的公司里,你真正的个人能力在这里面比例是越低的。
你如果真的是特别想评估你职场技能的真实价值,你不要提你在什么公司做什么事情,我的一个建议:你就去尝试做一个兼职。
比如说:你是程序员,就去就接一个外包的活;是个设计师,就接一些设计师的活……总之就是用你的技能去兼职市场找活儿,或者做一段时间的自由职业者。
用你的技能去尝试获取收入,然后来看一看结果——这是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你的技能所能获得收入的真实评判标准。
是否应该离开“舒适区”?
这次分享起因,来自于去年有前同事聚会。前同事大都毕业于清华北大复旦等名校,自我期许都比较高的。
聚会里有人向当时在场的前Sun Microsystems 工程院院长宫力提问:
“我现在这个工作虽然福利很好,领导也很好,可就是没有成就感。对此颇有困惑,希望前领导给一些建议。”
宫力院长是一个非常open的人,虽然他在做工程院的院长的时候我还没有入职,但是后续听到很多同事对他评价非常好。
他是一个很乐于帮助员工成长的领导而且他自己在美国的时候也是成就非常高的科学家,在Java上有突出专利。
宫力 (Li Go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_Gong_(computer_scientist)
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当时给出的建议,让我非常的诧异。宫院长说:你们现在这个阶段如果有一个好坑,你呆着就不要动了。
一开始绝没想到他会这样建议,后来想一想,可能是人在不同阶段,对职场的事情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他这个建议让我非常意外,因为我认为他之前都是非常鼓励员工去发展自己的一些技能,然后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也是来自于一种硅谷的文化。但是现在他的态度会发生一些变化。
我后来的分析就是:他从科学界或者从研究界转到企业界以后,发现规律是不太一样——
- 在科学界的时候,他是非常鼓励学生去尽量去攀登科学高峰;
- 但在工业界,他会发现对企业来讲,大部分企业,只是需要员工做个螺丝钉。
后一种情况,鼓励员工去追求极致的个人价值实现,可能不是个特别得当的策略。对很多人来讲的话,呆在一个好坑里(好公司好职位),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面可能稍微再补充一下:宫院长他自己其实也有些遗憾。
他当年也是相当自负的,就是在科学界非常有成就以后,他认为可以在商业界也做出类似的成就,于是放弃了科学界。可是在工业界奋斗多年却未能大展宏图,未尝不是一种浪费时间。
但现在回过来看,人能在一个领域里做出极致的成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要在两个相差很远的行业里都能做到顶尖,是很难的事情。
如果已经有了个好坑,不妨继续做自己擅长的,非要强行改走别的路,不一定是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