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扯动产业互联网大风口,何为取胜之道?

2019-05-15 11:34:03 浏览数 (1)

文/孟永辉

如果说以产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全新时代已经来临的话,或许一点都不为过。纵观当下的市场,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发生一场以B端行业为主要对象的全新进化,零售、金融、制造等诸多行业都在以“新”为标签开启新征程。阿里以新零售为切入点加入其中,腾讯则是全力加持产业互联网,百度则是以AI为切入点不断对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赋能。虽然方式不一样,但这些互联网巨头将目标对象从C端用户转移到B端用户的趋势却是大同小异。

在流量红利依然见顶的大背景下,一味地以流量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显然已经不合时宜,在流量之外找到新的沃土,或许才是当下业已生存下来的互联网企业亟待破解的难题。于是,我们看到了诸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将关注的焦点从C端转移到B端,通过对B端行业进行深度赋能来掩盖C端用户见顶的尴尬。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农业等以“新 传统行业”为代表的概念开始不断涌现。

如果从改造的角度来看,互联网行业转身将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对手看成是新的改造对象,不得不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要知道,如果在十年前,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是水火不容的竞争关系。当互联网企业把之前的对手看出是现在的改造对象,除了和互联网企业的强势之外,或许更多地是传统行业的发展的确到了一个不变不可的阶段。

尽管在产业互联网的海洋里有不同的游泳者,但是,真正游得快,游得远的或许只有那些真正掌握了新技术,并且能够将这些技术提供给B端用户的头部的互联网企业,BAT或许正是这些企业的代表。那么,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是不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就没有任何机会了呢?如果想要参与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实践里有需要哪些根本条件呢?

产业互联网的风口下,BAT并不是少数派

如果我们将产业互联网看成是一个类似于消费互联网一样的风口的话,那么,这个时代必然蕴藏着诸多的机会。即使是以BAT为代表大型互联网公司依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要我们能够真正提供产业互联网需要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我们依然可以享受到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红利。当产业互联网的风口已经来临,BAT或许并不仅仅只是那些可以独享红利的少数派。

产业互联网时代需求的广泛性和独特性决定了它需要不同类型的大S。我们都知道,S2b模式是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经典模式,大S通过为B端用户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来助力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由于B端行业自身的条件不同,面临的市场环境不同,他们真正需要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同样千差万别。

尽管经历PC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之后,以BAT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企业业已将自身的业务触角深入到了诸多领域当中,但是,对于一些相对专业的领域里,我们依然需要专业的产品、技术和服务提供商来提供服务,才能将赋能B端真正落地到细枝末节上。从这个逻辑来看,虽然以BAT为代表的头部玩家可以提供门类更多、范围更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但是,对于一些相对专业的领域,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切入点。

因此,产业互联网时代并不仅仅只是需要像BAT这样的头部玩家和深度赋能者,同样需要那些在专业领域深耕者的参与。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大风口并不仅仅只是以BAT为代表的头部玩家们可以参与的游戏,对于那些真正掌握了核心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玩家们来讲,他们同样可以在产业互联网的大风口下掘金。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深度和全面并不仅仅只是需要平台。如果我们将消费互联网时代看成是一个以平台和流量为主导的时代的话,那么,产业互联网时代则是一个需要全面和深度介入才能真正把握其中红利的时代。对于产业互联网时代来讲,行业发展并不仅仅只是需要平台的撮合和对接,更加需要的是深度介入。

如果我们将消费互联网时代看成是一个平台至上的时代的话,那么,产业互联网时代则是一个深度参与的时代。虽然以BAT为代表的头部玩家在自身的平台上面聚集了各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信息撮合与对接,而不去深度参与到行业的生产、供应过程当中,同样将会与产业互联网的风口失之交臂。

产业互联网时代深度介入的本质决定了仅仅只是用平台的逻辑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只有真正深度参与到行业发展过程当中的玩家们,才能真正告别消费互联网式的发展套路,享受到产业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红利。从这个方面来讲,那些主动深度参与到行业实际运作过程当中的玩家们同样有很多新的发展机会。

产业互联网时代逻辑和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并不能够用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去对待。从本质上来看,产业互联网时代和消费互联网时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我们并不能够用消费互联网式的思维来看待产业互联网的事情。虽然在消费互联网时代,以BAT为代表的传统玩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他们的运营模式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并不一定奏效。

虽然他们的嗅觉以及对于商业和市场的感知度很高,但是,他们依然会面临“船大难掉头”的尴尬。以新零售为例,我们看到马云在云栖大会上率先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并且开始了有关新零售的布局,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除了看到了阿里与腾讯、京东在资本层面的正面交锋之外,真正涉及新零售落地的却很少。可见,用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去行产业互联网之实的做法并不能够真正奏效。

当产业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来临,虽然有以BAT为代表的头部玩家的加入,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摆脱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包袱,通过直接杀入到产业互联网的风口里,从而获得比BAT更加快速,更加多元的发展机会。摆脱了消费互联网思维的依赖和束缚,产业互联网的参与者们或许可以更加轻松上阵,通过产业互联网的思维去做产业互联网的事情,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当产业互联网的风口来临,我们看到了诸多类型玩家的加入,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下取得快速增长的头部互联网企业同样值得关注。由于这些公司的生态体系健全、触角广泛、产品多样、技术领先,最终让很多人简单地认为他们同样将会引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其实并不是这样,产业互联网的特殊性、广泛性和深入性决定了它并不是只有头部玩家的游戏,只要那些真正把握产业互联网精髓的玩家,才能笑傲产业互联网市场。

挣脱消费互联网的枷锁,如何决胜产业互联网时代?

消费互联网时代对于人们的行为习惯影响的深度最终决定了我们在看待互联网落幕后的发展模式上或多或少地会有那个时代的影子,无论是平台运营的逻辑,还是资本驱动的发展方式,我们都可以在后来的发展中窥探到一些端倪。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应当如何摆脱消费互联网的枷锁,真正决胜产业互联网时代呢?

跳出平台和流量的怪圈,产业互联网需要深度介入。透过BAT的战略布局,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大型的平台早已不再仅仅只做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做主动参与者。我们看到了他们在场景搭建、物流打通等方面的尝试其实都是在通过主动参与的方式加入到新零售的战役里。

跳出消费互联网的思维就是要告别以流量和平台为终极追求的发展模式,通过主动参与到行业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来找到赢利点和破局点,通过主动参与到行业过程当中,找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真正需求,通过不断加入来实现产业互联网的真正落地生根。对于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玩家们来讲,或许只要真正深度参与到行业发展的实际运作过程当中,才能真正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只是一味地去打造概念,做营销和引流,而不去做行业改造。

无人超市和无人货架的快速冷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依然是按照互联网式的方式来进行操作而已,真正决胜产业互联网的关键在于要摆脱平台和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真正让行业的发展转移到以行业落地和改造升级为主的方向上。只有真正深度参与到行业真实运作当中,我们才能决胜产业互联网的大时代。

以新技术为驱动力,告别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产业互联网需要新动能。如果我们再去用互联网的技术去行产业互联网之实的话,已经无法再起到真正实质性的效果和作用。当产业互联网时代来临,我们需要以新技术为驱动力,去改变那些互联网技术无法改变的痛点和难题。只有真正将新技术作为了互联网技术的新动能,才能真正促进产业互联网的发展。

我们看到现在诸多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的项目之所以跳不出互联网式的发展套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依然用互联网的技术去解决产业互联网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想要摆脱消费互联网的枷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摆脱对于互联网技术的依赖,用新技术去驱动产业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以BAT为代表的头部玩家之所以会不断布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就是想要用这些新技术来驱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只有真正以新技术为主要驱动力,才能真正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找到新动能,最终实现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全新发展。

找到属于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告别互联网式的盈利模式。如果我们寻找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的话,平台费和中介费或许是主要的盈利模式。进入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由于行业的对象已经从C端用户转变成为了B端用户,所以,依然依靠平台费和中介费为主的盈利模式已经无法再起到真正实质性的作用。

通过对B端行业进行深度赋能,盈利点仅仅只是依靠平台费和中介费的方式显然已经无法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平台费和中介费之外的新的盈利模式,通过将盈利模式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找到一条真正属于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全新的盈利模式。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盈利点可能会延伸到产业后端或者全流程当中,而不是仅仅只是中介费和平台费这么简单,只有真正找到了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我们才能真正摆脱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影响,真正进入到完全属于产业互联网的轨道里。以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才能真正让它找到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运行逻辑和流程,最终实现行业的发展。

以BAT为代表的头部玩家对于产业互联网的不断加持,让人们错误地认为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依然是这些大型玩家的游戏。然而,产业互联网本身的特殊性和多元化决定了它的需求的多样化,这让更多地参与到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可以找到全新的发展可能性。摆脱消费互联网式的发展逻辑,找到属于产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驱动力或许才是决定是否能够抓住产业互联网的新风口。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