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报道
来源:economist.com
编辑:肖琴
【新智元导读】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科学领域,天赋和毅力同样重要,那些在职业生涯早期遇到挫折但坚持不懈的研究人员,未来获得更大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1968 年,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 • 默顿 (ROBERT MERTON) 发现了科学界的一个现象,他称之为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他观察到,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往往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机会,并因他们的工作获得不成比例的荣誉,从而产生累积优势,进一步获得更高的声誉和地位。与此同时,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往往只能为金钱和认可而苦苦挣扎。
“马太效应” 的名称来自圣经《马太福音》第 13 章第 12 节:“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马太效应无疑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美国西北大学的 Yang Wang、Benjamin Jones 和 Dashun Wang 等人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科学领域,成功并不总是孕育更多的成功,那些在职业生涯早期失败的科学家可能会从失败的经历中受益。
作者们通过收集 1990 年至 2005 年间初级科学家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提交的资助申请数据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特别关注了两组申请人:一组在提交的申请中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分数,但没有获得资助;另一组得分相似,但成功地获得了资助。
研究人员将两组人分别标记为 “near-miss”(失败组) 和 “near-win”(成功组),然后考察他们长期的职业生涯成果。
图 1:near-win 组和 near-miss 组的数据比较
三位研究人员发现,从长远来看,职业生涯早期的挫折有时能激发更大的成功,而不是像马太效应所预测的那样,导致更多的失败。
早期被 NIH 拒绝资助的研究人员也更容易放弃,“失败组” 的科学家有 10% 的几率会从该行业 (在本例中是 NIH 系统) 彻底消失。这并不令人惊讶。
图 2:near-win 组 (蓝色) 和 near-miss 组 (橙色) 职业生涯的结果
令人惊讶的是,那些在第一次被拒后,坚持不懈地继续申请资助的 “失败组” 科学家未来的成就会比第一次就成功获得资助的同行更高。所衡量的是随后的 10 年里他们发表的所有论文的平均被引次数。
具体来说,失败组中坚持不懈的科学家在随后的 10 年期间获得的平均引用次数比 “成功组” 高 36%,所发表的 “热门” 论文 (被引量排在前 5%) 数量要比第一次就成功的同行多 39%。
以论文被引数衡量学术成功的结果
虽然其中部分原因可以用 “失败组中最弱的那些科学家放弃了” 来解释,但三位研究人员发现,“努力”、“毅力” 等其他不可观察到的特征也在起作用。
他们将 “优胜组” 中表现最差的科学家剔除,直到两组的放弃率相同。这样做之后,他们发现两组在随后 10 年的表现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他们得出揭露,认为其他观测不到的因素 —— 努力、毅力等也在发生作用。
作者认为,这些结果支持了 “那些杀不死我的东西,只会让我更强大” 这一经典结论。
论文地址: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353841&download=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