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模型=关联规则 时间因素。
1、数据准备
假设数据存放在E盘下的test.txt,而且E盘中的数据为:
1 10 2 C D A F H E
1 15 3 A B C E A F
1 20 3 A B F D C F
1 25 4 A C D F D D
2 15 3 A B F
2 20 1 E
3 10 3 B F
4 10 3 D G H
4 20 2 B F
4 25 3 A G H F
4 30 12 A H H H A F F F A G G G
数据比zaki稍微复杂一些,不过只是多添加了一些个别内容。
2、建模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x=read_baskets(con="E:/zaki.txt",info=c("sequenceID","eventID","SIZE"))
>s1 <- cspade(x, parameter = list(support = 0.6,maxlen=3), control = list(verbose = TRUE))
>as(s1,"data.frame")
主要就这么三步,就完成了序列模式挖掘。现在需要看一下核心的函数cspade()。
3、cspade函数解释
根据文档,cspade函数结构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cspade(data, parameter = NULL, control = NULL, tmpdir = tempdir())
其实,参数data没啥可说的,就导入transactions类型的数据就可以了。
parameter是设定各种参数,这个还需要认真了解一下。
parameter中,可选的参数有如下几个:
support:0-1之间的一个数值,代表得到的高频序列的最小支持度。
支持度其实是这样计算的:看上面的data中有4个序列,比如我们要计算{A}的支持度,则直接看{A}在4个序列中出现过几次,用次数再除以4就得到了支持度。至于一次订单中出现多少次A,则对序列挖掘是没啥影响的。
maxsize:一个整数值,代表在寻找高频序列的过程中,任意一个序列里面的每一个元素的最多能有几个项。
举个例子, <{D,H},{B,F},{A}> 是我们通过序列挖掘得到的一个序列s,那么序列s包含3个元素element,其中第一个元素又包含2个项item。通过设定maxsize,可以在序列挖掘中设定1对1或多对1的不同挖掘方式。
maxlen:一个整数值,代表挖掘的序列最大可以是多长,也即一个序列最多可以有几个元素。
比如,如果s1 <- cspade(x, parameter = list(support = 0.6,maxlen=2), control = list(verbose = TRUE)) ,那么最终得到的序列可能为: <{D,H},{B}><{A,F,H},{A,F}>
因此,通过maxlen参数可以去挖掘较短的序列。
mingap:一个整数值,确定两个连续的订单之间的最小时间差值,默认为none。
maxgap:一个整数值,确定两个连续的订单之间的最大时间差值,默认为none。
maxwin:一个整数值,确定一个序列中任意两个订单之间的最大时间差值,默认为none。
control其实是对内存了什么的控制,一般用不到,第四个也是用不到。因此,cspade函数主要就parameter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