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很多特点来看,小程序都非常类似于网页:主要的业务逻辑在服务端、客户端无需安装应用程序、小程序的开发采用的HTML JS CSS技术等等。张小龙自己对小程序的定位也大概如此:无意做小程序分发平台,只是做类似于PC互联网时代的网站,但体验比网站好,比下载APP更便捷。所以,把小程序看成手机端的Web页,来思考小程序的价值,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角度。而从PC端网络应用从C/S模式向B/S模式的变迁历史,也能够反思手机端的未来发展。
网络应用程序的架构主要有C/S(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和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早期主要以C/S模式为主,原因其实很简单,缺少相应的开发技术、支撑平台,要想实现复杂的业务逻辑,只能通过在客户端处理。随着WEB开发技术的成熟,B/S架构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开发的标准规范、开发效率高、部署成本低、用户学习成本低……以我个人的经验,近年来遇到的各种网络应用开发,基本上都是B/S架构的。甚至无法用B/S开发的,如一个基于Mapx的地理信息系统,最后也应用户要求,包装成“伪B/S程序”,从浏览器进入。 而在手机端,APP应用非常类似于C/S应用,会不会重复PC端的故事,逐渐向B/S模式迁移呢?我认为还是有可能的,安装部署成本低是一个因素,我觉得更重要的因素,还是能够克服APP的开发难度大的问题。基于IOS或安卓的APP开发,门槛较高,相比之下,基于Web的开发相对简单。同时,任何APP的开发,至少要考虑到两大平台,至少需要两套开发班子,而且每个平台升级都比较频繁,还必须考虑到系统版本的兼容。
那么,智能手机普及这么久了,为何这种趋势一直不太明显呢?我觉得主要是当前手机的各种浏览器,都不足以挑起这个“转型”的大梁。一方面普及率不高,没有一款占有绝对优势的浏览器;另一方面,如果单纯复制PC端的浏览器的功能,用户体验很糟糕:网页在手机上,页面需要宽度适应,文本框、组合框、按钮等页面组件用起来和手机APP的操作大相径庭,操作习惯也不一样,普通人可能既没耐心也没能力去摆弄这样的网页。
而微信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全民、全平台的覆盖率,几乎和操作系统本身划等号。同时微信提供了手机操作必要的各种接口支持,重新定义了小程序开发的规范,界面、操作都和APP一样,尽管内核是web开发,但用户接触到的,却和普通APP完全一样。Web开发还有庞大的开发基础,这么多年来积累了多少经验丰富的网站开发者、多少CSS、JS、HTML开发的资源,而这些,在微信小程序开发中,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过年我做了一个小程序:简单账本,我的体验是:除了微信自身提供的API、框架之外(其实很简单),大量使用的还是CSS、JS这些知识,当前的网络应用开发人员迁移过来非常简单。
所以,我觉得小程序并不是只是用于解决一些小规模的应用的,这样看太小看张小龙了。随着微信小程序平台自身的成熟、应用开发的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未来极有可能和PC端一样,成为各种应用的首选。这样的未来,想想都刺激。不过微信一统天下跟我们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作为一个码农,花更少的时间,能做出更好的应用,有什么不好呢?
我的小程序:简单账本,手机扫码或者在小程序主页搜索“简单账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