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定位
一套遵循 React 语法规范的多端统一开发框架
一种多端代码转换方案,这里的“端”是指微信小程序、Web、ReactNative、百度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头条小程序、快应用等等
具体地,把一份类React源码,通过“编译”转换成兼容目标端的形式,即: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转换
nerv业务代码 ------> xx小程序业务代码
Web业务代码
ReactNative业务代码
目的是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效率:
让原本只能运行在一端的项目获得多端运行的能力,降低开发者的重构成本。
二.思路探索
初衷
用React写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原生方式开发起来太费劲,遂想用React开发微信小程序
延伸
在React业务代码转微信小程序代码这个最初的需求实现之后,发现依靠同样的转换思路可以适配多端,即从1对1延伸到1对n:
P.S.其中Nerv是一种类React框架,API与React类似
P.S.Taro组件库之所以以微信小程序为标准,也是初衷使然(都做完了不能浪费啊)
思路
想要一份代码通吃n
端,无非2种思路:
- 直接从
1
端向n - 1
端转换 - 加一层抽象,从这层抽象转换到
n
端
以Bash与Batch(Windows批处理脚本)为例,如果只写一份脚本,想既能在*nix跑,又能在Windows跑,第一种思路只需要实现1个东西(从bash
向n - 1
端转换):
function bash2batch(bash) {
// ...
return equivalentBatch;
}
或者(从batch
向n - 1
端转换):
function batch2bash(batch) {
// ...
return equivalentBash;
}
如果能实现AtoB
,一份A
就可以适配A
和B
了,但“硬”转通常比较困难,因此在Bash与Batch的场景,诞生了第二种思路的实现:
Batsh: A language that compiles to Bash and Windows Batch.
也就是加一层抽象C
,再分别实现CtoA
和CtoB
,从Batsh这层抽象转换到n
端:
// 1.定义抽象层Batsh
const batsh = 'Neither bash nor batch';
// 2.实现抽象层向2端转换
function batsh2batch(batsh) {
// ...
return equivalentBatch;
}
function batsh2bash(batsh) {
// ...
return equivalentBash;
}
类似地,Taro也采用了第二种思路,这层抽象就是Taro业务代码:
P.S.Taro业务代码即图中的Nerv代码,叫Taro代码更准确一些,因为增加了一些Taro特有的API支持(如Taro.getEnv()
),是Nerv的超集
三.核心实现
以微信小程序为例,它由4部分组成:
- 配置(JSON)
- 模板(WXML)
- 样式(WXSS)
- 逻辑(JS)
配置与样式没什么好说的,难点在于模板的转换和逻辑的转换
P.S.ReactNative样式转换另说,也是一个难题,因为RN在选择器、属性名/值及默认值,甚至CSS特性支持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
编译转换
要把一份代码A转换成另一份代码B,需要做3件事情:
- 解析代码A生成抽象描述(AST)
- 根据一些映射规则操作AST,生成新的AST
- 根据新的AST生成代码B
P.S.关于编译转换的更多信息,请查看再看编译原理与Babel快速指南
模板的转换
把 JSX 语法转换成可以在小程序运行的字符串模板。
输入JSX: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render() {
const { percent } = this.state; return (
<View className='index'>
<Button className='add_btn' onClick={this.props.add}> </Button>
{ percent && <MyProgress percent={percent} strokeWidth={6} color='#FF4949' /> }
</View>
);
}
经@tarojs/transformer-wx转换,输出微信小程序模板: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block>
<view class="index">
<button class="add_btn" bindtap="funPrivatesBrJC"> </button>
<block wx:if="{{percent}}">
<my-progress percent="{{percent}}" strokeWidth="{{6}}" color="#FF4949"></my-progress>
</block>
</view>
</block>
View
、Button
等都是Taro内置组件:
Taro 以 微信小程序组件库 为标准,结合 jsx 语法规范,定制了一套自己的组件库规范
相关package如下:
- @tarojs/components:支持Web环境Nerv组件库,通过编译替换为目标平台的原生标签/组件
- @tarojs/taro-components-rn:支持ReactNative环境的React组件库(之所以ReactNative组件库独立出来,可能是因为差异较大,难以通过编译手段实现转换)
都会被转换成目标端的原生组件:
在小程序端,我们可以使用所有的小程序原生组件,而在其他端,我们提供了对应的组件库实现
但自定义组件my-progress
在微信小程序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并不能如预期地跑起来
势必需要一种跨端组件定义,为此Taro提供了2个东西:
- 跨端组件库Taro UI
- 支持把自定义组件打包成各目标端支持的形式(具体见基于 Taro 开发第三方多端 UI 库)
前者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应对一般应用场景。后者开放一种自定义的能力,满足需要定制的场景
逻辑的转换
类似于组件库需要做多端适配,各端能力差异也同样需要适配:
组件库以及端能力都是依靠不同的端做不同实现来抹平差异
运行时框架负责适配各端能力,以支持跑在上面的Taro业务代码,主要有3个作用:
- 适配组件化方案、配置选项等基础API
- 适配平台能力相关的API(如网络请求、支付、拍照等)
- 提供一些应用级的特性,如事件总线(
Taro.Events
、Taro.eventCenter
)、运行环境相关的API(Taro.getEnv()
、Taro.ENV_TYPE
)、UI适配方案(Taro.initPxTransform()
)等
实现上,@tarojs/taro
是API适配的统一入口,编译时分平台替换:
- @tarojs/taro:只是一层空壳,提供API签名
平台适配相关的package有6个:
- @tarojs/taro-alipay:适配支付宝小程序
- @tarojs/taro-h5:适配Web
- @tarojs/taro-rn:适配ReactNative
- @tarojs/taro-swan:适配百度小程序
- @tarojs/taro-tt:适配头条小程序
- @tarojs/taro-qapp:适配快应用
P.S.与组件库适配方案不同的是,API干脆放弃编译转换这条路,直接整个替掉
实际上,要想只维护一份业务代码,那么Taro提供的API必定是n端API的并集,例如: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各小程序都支持的API
Taro.setStorage()
// 百度小程序专有API
Taro.textToAudio()
// 支付宝小程序与微信小程序参数处理上存在差异的API
Taro.getStorageSync()
// ...
这些API都可以直接使用,不用关心当前平台是否支持,因为运行时框架的适配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抹平平台能力API差异,例如:
H5 端就无法调用扫码、蓝牙等端能力 采用微信小程序标准,所以这些 API 在 H5 端运行的时候将什么也不做。
同时在业务层区分目标环境,保证这些平台相关的代码仅在预期的目标环境下执行:
- 编译时:
process.env.TARO_ENV
- 运行时:
Taro.getEnv()
例如: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分平台调用API
if (process.env.TARO_ENV === 'swan') {
Taro.textToAudio()
}
// 分平台使用不同组件
<View>
{process.env.TARO_ENV === 'weapp' && <ScrollViewWeapp />}
{process.env.TARO_ENV === 'h5' && <ScrollViewH5 />}
</View>
P.S.编译时静态的环境区分足够应对大多数场景了,运行时的环境区分仅备不时之需
四.结构
从设计上看,Taro方案分为3层: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业务层(类React代码)
---------------------
转换层(JSX转微信小程序)
---------------------
适配层 组件库(适配n端原生组件)
运行时框架(适配n端API能力)
---------------------
此外,还有
- 生态:UI库、路由、数据流管理、CSS预处理等
- 构建:Web走Webpack,ReactNative走Expo的xdl,其余的各自走自己的IDE
- Lint:对于转换层不支持的写法,通过静态检查给出一部分警告
五.源码简析
对应到具体实现,各部分对应的package如下(taro/packages/):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转换
babel-plugin-transform-jsx-to-stylesheet
taro-plugin-babel
taro-plugin-csso
taro-plugin-uglifyjs
taro-transformer-wx// 适配-组件库
taro-components-rn
taro-components// 适配-运行时框架
taro-alipay
taro-h5
taro-qapp
taro-rn
taro-swan
taro-tt
taro-weapp
taro// 生态
postcss-plugin-constparse
postcss-pxtransform
postcss-unit-transform
taro-async-await
taro-mobx-common
taro-mobx-h5
taro-mobx-prop-types
taro-mobx-rn
taro-mobx
taro-plugin-less
taro-plugin-sass
taro-plugin-stylus
taro-plugin-typescript
taro-redux-h5
taro-redux-rn
taro-redux
taro-router-rn
taro-router// 构建
taro-cli
taro-rn-runner
taro-webpack-runner// Lint
eslint-config-taro
eslint-plugin-taro// 其它(公共方法)
taro-utils
另外,还有个有意思的东西: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微信小程序转Taro
taroize
// taroize 之后的运行时
taro-with-weapp
反向转换是另一扇门,就转换而言,从1对1延伸到1对n之后,下一个阶段就是n到1了,即:
代码语言:javascript复制// 目标端
A = weapp
B = ReactNative
C = ReactNative
// 抽象层
T = Taro// 第一阶段:1对1
T2A()
// 第二阶段:1对n
T2A(), T2B(), T2C()...
// 第三阶段:n到1
A2T(), B2T(), C2T()...
等到第三阶段完成,就天下大同了(随便拿个什么东西都能转换到n端)
P.S.目前(2018/12/9),A2T()
(小程序代码转 Taro)已经待发布了,具体见版本计划
六.限制
限制方面感受最深的应该是JSX,毕竟JSX的灵活性令人发指(动态组件、高阶组件),同时微信小程序的模板语法又限制极多(即便通过WXS这个补丁增强了一部分能力),这就出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
JSX 的写法极其灵活多变,我们只能通过穷举的方式,将常用的、React 官方推荐的写法作为转换规则加以支持,而一些比较生僻的,或者是不那么推荐的写的写法则不做支持,转而以 eslint 插件的方式,提示用户进行修改
具体地,JSX限制如下:
- 不支持动态组件
- 不能在包含 JSX 元素的
map
循环中使用if
表达式 - 不能使用
Array#map
之外的方法操作 JSX 数组 - 不能在 JSX 参数中使用匿名函数
- 不允许在 JSX 参数(props)中传入 JSX 元素
- 只支持class组件
- 暂不支持在
render()
之外的方法定义 JSX - 不能在 JSX 参数中使用对象展开符
- 不支持无状态组件(函数式组件)
props.children
只能传递不能操作- …
对于这些转换限制,弥补性方案是Lint检查报错,并提供替代方案
除JSX外,还有2点比较大的限制:
- CSS:受限于ReactNative的CSS支持程度(只能使用flex布局)
- 标签:约定 不要使用 HTML 标签(都用多端适配过的内置组件,如
View
、Button
)
P.S.囿于静态转换自身的限制,很多转换是没办法实现的
七.应用场景
当业务要求同时在不同的端都要求有所表现的时候,针对不同的端去编写多套代码的成本显然非常高
也就是说,当同一业务在多端有重叠需求时,Taro之类的多端代码转换方案才有意义
另一类场景是Taro最初想要解决的微信小程序开发体验问题,如果用Taro来开发微信小程序,一不小心还能适配多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资料
- JDReact小程序双向转换工具介绍
- 为何我们要用 React 来写小程序 – Taro 诞生记
- 多端统一开发框架 Taro 1.0 正式发布
- Taro 1.1 发布,全面支持微信/百度/支付宝 小程序
- Taro深度开发实践
- 多端统一开发框架 – Taro
- 首个多端 UI 组件库 – Taro UI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