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GAIAWorld
10月13日,以太坊硬分叉宣布失败了。
此次命名为“君士坦丁堡”的ETH硬分叉,采用的是以太坊主要客户端 Parity 的开发者 Afri Schoedon 的提案——EIP1234。此次升级目的在优化以太坊的各个性能,比如让以太坊更好的支持状态通道等 Layer 2 网络,将以太坊的共识算法从 PoW 转变成 PoW PoS 的混合共识算法,以提高区块链的效率、降低能耗;与此同时,以太坊的区块奖励也相应降低,将从 3ETH 减少到 2ETH。
这次失败,以太坊区块链基础设施公司 Infura将原因归结为矿工以及网络的运行节点的共识出现了问题。
以太坊作为最早的公链之一,市值长期稳居第二,智能合约的创造开拓了区块链广泛应用的可能,也开启了区块链2.0时代,除了比特币不可取代的始祖地位,以太坊更像是区块链的未来,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然而,想升级一下怎么就这么难?
根本原因并不复杂,以太坊创始太早,设计考虑不周,代码无法实现热更新,需要矿工(节点)手动更新,而手动更新没有收益,矿工的更新意愿自然降低。
公链项目靠谱与否 依然有着规律可循
公链是长跑项目,开发团队和用户都要有耐心,等待开发、等待布局、等待爆发,或许还会遇到一两次漏洞和危机,仅凭一两次事件就否定公链是不理智的,当然,仅凭一腔热血或某个大佬的一面之词就盲目投入更是疯狂的行为。
那么,一条公链到底需要从哪些方面考量/评价呢?这应该是开发者、投资者、用户,都需要深思并且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GaiaWorld认为,用户至少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来讨论一条公链是否可靠,或者是否值得信任。
第一,技术为首。没有技术的项目说什么都可以不信、不听,无需多言。
区块链涉及到的技术非常多,密码学、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都是考核区块链团队技术的重要指标,体现在公链的共识算法、加密算法、跨链、兼容、应用布局等等的设计上,如果一个团队没有自己的技术,不问应用需求,一味抄袭代码,相信是走不远的。
在技术方面有问题的项目数不胜数,好在他们大多数都能够被自然淘汰。
第二,管理。一个公链项目与一个公司是相似的,尽管区块链已经有去中心化社群管理、链上自治等技术或非技术的方式来共同解决发展问题,但显然,这还不够。
10月,Cardano(ADA)创始人和旗下风险投资公司CEO发布联合声明,公开指责Cardano基金会不作为和无能,要求团队负责人辞职并接受审计。同时他们宣称将于2020年接管基金会。无疑,这样的事件会非常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团队失职责无旁贷。
因此,用户可以对创始人、创始团队、管理团队做大致了解。他们发表的观点、理念、曾经做过的产品等等,这样至少会让你了解一个团队的做事风格。
这和买股票异曲同工,偏好激进或者保守都是个人喜好,也许你就不会喜欢马斯克这样的风格。
第三,应用场景。应用场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指标,既与技术这样的硬指标相关,又与管理和发展规划这样的软指标有关。
应用场景体现的是团队的发展理念,一个有长远眼光和目标的团队自然会将公链布局到朝阳行业中。在全行业公链难以突围的今天,选择垂直行业赛道,对公链有清晰的应用场景打算,才能更好的针对场景侧重研发技术。就像Gaia公链的目标场景首先锁定的是游戏娱乐,因此自然会在共识算法的速度上有所追求。
应用场景不是为了限制公链,而是为了公链能够在有前景、自身擅长的行业深耕下去,对于关注者来说,投入好的行业通道 区块链,会更快速的收获回报。
虽然这次以太坊硬分叉暂时失败了,但根据之前分叉的经验,以太坊依然会顺利的完成升级,毕竟,基于发展和利益的共识会妥协,也一定会达成。截止发文前,以太坊开发人员表示会在11月底至1月重新尝试分叉。
对于开发者来说,路漫漫其修远兮,选择公链就是选择一场长跑,但终将成为一件意义非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