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重视行业背景的程序员,后来怎么样了?

2018-11-23 10:55:38 浏览数 (1)

题图: from Zoommy

国庆期间是读书的好时候,带一本陌生的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秋日的阳光里,享受着山间气息与阅读带来的充实感,这大概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刻之一了。

长假期间,我读完了一本名为《忠诚第一,能力第二》的书,其中有段话这样写道:

不仅应忠诚于行业、忠诚于公司、忠诚于老板、忠诚于团队,并能忠诚于自己、自动自发、注重细节、敬业乐群等诸多方面,具备了这一系列的优秀品质,就具有了强大竞争力,就可以使自己从容地走向优秀、卓越和成功。

这段话的前半截,让我想起前不久在面试中,与两位候选人聊起有关行业背景的话题。

第一位来自某国内金融企业,他说,金融行业属于强监管领域,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行业热度随之降温,对技术的需求也不像前两年那样强烈,但我对这个行业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所以选择公司我会优先考虑行业领域,何况不同行业间的业务区别还是挺大的。

第二位来自某互联网企业,他说,自己是搞技术的,在这近十年间转战过电商、金融、通讯等不同的行业领域,感觉都差不多,无非这家业务复杂点,那家代码行数少一点,分布式的节点多一点,微服务的原子颗粒更粗一些,搞技术嘛,本就不该有什么行业限制,什么行业都可以干,每个技术人都应引以为傲。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两个人的回答截然不同?

有人说,因为性格特点,也有人说,因为从业经历,更有人说,因为行业差异。不管客观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在许多程序员的心里,觉得能在三百六十行中打通关是上天赋予我的能力,你却跟我妄谈忠诚?

体面的用技术尽可能的换取最大的回报,是程序员的立足之本,你是引导大家在一棵树上吊死是吗?

说个案例,与大家分享下我在这方面的所见所闻。

去年年底,在金融强监管的震慑下,万达金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裁员,采取的裁员手段是迅速且彻底的,一早到公司,直接领导口头通知你要裁员,并当场签字离职,不签的会将合同快递到家。

很不幸,我有一些朋友也在被裁的名单之内,有趣的是,他们中有不少在进入万达金融前从未接触过金融业务,那为什么加入?或许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以前公司的技术氛围,渴望更多的表现机会,被领导更多的认可。又或许单纯的想提高工资,想把房子换的更大,汽车的品牌变得更高级,所以怀揣着梦想与憧憬,纵身一跃,跳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金融行业。

可结果呢?有的一年,有的才半年,就遭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机,可他们并不甘心,心中充斥着自己是个香饽饽的念头,想继续在金融行业寻找出路,可之前由于是被 “高薪聘请” 来的,无论心态,还是姿态,都已今非昔比,而此时,大部分的金融企业都在过冬,所能给出的薪资与福利也非常有限,这与他们的要求差距颇大。

这时,新零售行业正骄阳如火,有几位朋友便向某家在业内算是领军级的企业投递了简历,通过几轮面试,顺利的进入了这家薪资高,福利好,每年还有出国游机会的公司。

可能是我多年从事金融行业的缘故,没过多久,其中一位朋友便打来电话,向我炫耀自己能进到如此具有技术氛围的团队,将来前途一定一片光明。

聊天过程中,他向我吐槽了许多金融行业的种种不是,并强调 技术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程序员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行业只是施展技术拳脚的舞台,只要舞台够大,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

听完他这番话后,我向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任何行业都有起伏,起起伏伏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总觉得自己啥都能做,满脑子都觉得自己有能力,找份收入不错的工作没啥难处,但基础没有打牢,越努力的奔跑,只会相形见绌,空中楼阁。

另外,无论To B,还是To C,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比如金融、医疗强调监管,而外卖、物流则重视地推,再比如有的技术团队重视基础深度,有的技术团队则重视功能实现效率。在传统电商系统中上公共云也许没那么困难,但在金融领域的某些业务系统却不被允许,为什么?因为行业特殊性,监管有规定。

我见过许多团队管理者,一边在和团队说,需要重视客户需求,一边自己连产品类型都说不明白(比如什么叫开放式基金?用户群体是哪些人?他们都有哪些习惯?),用户画像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团队,即便你技术很牛,从长远来看,又能持续给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吗?

再说了,无论用什么技术,还需要人去实施,而人与人之间的高效沟通靠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信任。如果你常年跳来跳去,在业务上没有沉淀,在人脉中中有肤浅的广度却没有深度,何来高效?

所以,我始终相信,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高效。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吐槽,程序员多半起点较低,有时被动跳槽纯属无奈,你以为我们想吗?

的确,回想五年前我来到好买,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会待那么长的时间,因为我加入的时候也很朴素,就是来做一份具体的工作,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变得如何如何,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可能这个公司适合你,你也适合这个公司的时候,在适当的时候,公司也正好有这个机会,而这个时候恰恰你有准备好了,那就一拍即合。这些,是你可以计划的吗?肯定是不能计划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并未强调哪种方式的对与错,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打破原有对行业认知上的局限,用新的视角打开成长的快速通道。

- END -

欢迎朋友圈分享转发

0 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