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经接近尾声,剩下不足2个月的时间了
2年前
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引爆移动端的视频狂潮
带领大众进入短视频元年
2年过去后
无数企业都纷纷接力移动视频进行业务探索
接下来移动视频会有什么新的爆点
是否能从历史发展中,寻找到新的契机
在此,小编特意整理了
由 腾讯新闻短视频运营中心副总监王舒怀分享,腾讯媒体研究院整理的
《2018移动视频十大观察》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这两年短视频确实特别火,但在这两年中,每一个从业者,每一个行业,都是处在特定的焦虑之中。现在有很多人说图片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事实上不管图片也好,视频也好,他们对于故事的发掘,对于情节的讲述,尤其是对新闻的发现,其标准都是共通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今天我想从行业的角度,从运营的角度谈谈短视频未来的趋势。我写了一个《关于移动视频的十个观察》,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期待一起探讨。
上面这张图体现出短视频用户处于一个突飞猛进的状态,短视频消费的升级就体现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
从去年4月份到今年4月份,我们又看到一个拐点,下图中的绿线是综合视频的日播放量,黄线是短视频的日播放量,今年2月份出现了反超。最下面比较平缓的线是视频直播,我们看到它已经回归了常态,相比起其他两者它更适合有持续性进展,有明确现场以及有悬念的特定新闻题材。比如最典型的河北男童坠井事件,这种事件有现场,有悬念,有持续关注的价值,但是这样的事件在我们生活中很少见。
再看一张图,它展示了在线视频与短视频增长的对比,短视频高达471%,这里所谈到的移动短视频不光是腾讯的,还有抖音、快手等积累的市场,他们在消磨着用户的时间。
上面这张图是腾讯新闻移动客户端里各视频类别的占比,我们可以看到新闻类视频的播放量高达39%,远高于其它内容品类,资讯类是一个核心需求,我们还能看到包括纪录片类、科技类,生活类都占比较高。
下面这张图是硬资讯内容和软资讯内容的比例,前面一张图是城市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一线城市硬资讯内容是超过软资讯内容的,而且男性对硬资讯的需求远远超过女性。
我们前段时间还在腾讯客户端做了一个调研,用户日均观看新闻视频的时间是5.31分钟,用户日均观看新闻视频条数是9.47次。
这前面两个观察实际上是在说短视频的优势和风口,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崛起的是移动视频?
首先肯定是生产门槛低,就像我们一直在讲的那句话一样——我们所处的年代几乎是人类历史上视频资源最丰富的年代,以致于我们今天发生的任何事情都能方便地找到视频素材。这些要归功于我们的手机、摄像头,不断进步的视频生产技术。
第二是移动化带来碎片化消费的场景,这些使得我们的视频消费变得触手可及。
第三其实是整个中国的视频文化面临一个消费升级的关口,我认为就产业趋势来讲,这才是最根本,最持久的风口的力量。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比较偏抽象思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视觉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中国人将会需要更多好的优质的短视频内容,所以文化的消费升级未来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今天我们之所以谈论短视频的生产与升级,就是因为我们的用户不仅需要像快手,抖音上那样的普通内容,也需要类似跑酷,潮流类的短视频,即使是比较俗气的段子也在面临着消费升级的趋势,变成精致的,有着合理情节设计的故事。
这两年国内也有梨视频,我们视频的兴起,这背后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资讯的意义重新改写了行业的定义。我所谈的消费升级是一个更广的范围,哪怕是搞笑的短视频,也是我们用户需要的内容,所以从行业来讲,这也是一个大的蛋糕,需要大家一块去切的。
第二,视频表现形式的变化就是短小。
第三个关键词是社交,我们今天越来越多的热点内容发扬于社交平台,而一条内容是否会成爆款,强社交性是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
第四个是算法,就是我们今天已经不再像5年前那样,生产一条好的内容可以找编辑帮推,而是算法决定分发。
最后一个关键词就是众包,我们看到今天有越来越多的拍客,有很多业余生产者,借用了越来越多方便的工具。
第一个是生产中心的多元化,机构与个体共存;第二个是媒体MCN化和视频内容IP化,我们注意到所有这些视频生产者,越来越多会形成他们自己的品牌,然后从品牌之中去筛选内容。所以我们谈的今天的生产组织,其实也打破了之前电视台的分割,今天更多是围绕工作室的形态去运转。所谓的大媒体,也变成了类似MCN的功能,从电视台逐步转移到工作室的形态上去。
事实核查。我们都知道传统新闻里,大家都需要那种坐在办公室打个电话就能核实全世界新闻的记者,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记者,以辨别社交媒体里流传视频内容的真实性。
直播短视频。今天的直播短视频变成全民生产的关系,而直播更多作为生产前驱的力量来到达现场,但是直播本身的信息力度太小了,它的消费成本太高了,所以就决定了直播这种形态题材是有限的。
分发模式也在变化,我们之前的编辑都在做位置运营(将不同内容放到不同的展现页上去),今天我们更多在做内容池运营,还有社交运营。大家如果关注各大新闻客户端就会发现,各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高度重视用户。
最后就是AI的助力。其实传统视频的生产流程我们都知道,是经历写稿、素材收集、配音、剪辑、包装再成片,而AI的目标是我们给定关键词,它去生产一条短视频,我们甚至尝试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助力,仅仅依靠一篇普通的文章就能自动生产一条短视频,内容看起来还要OK。AI也会帮助我们寻找素材,所以说视频生产的门槛也在不断降低。
这个要从几个方面,第一是短,就像我们腾讯新闻客户端上,很多内容都是消费前3秒,它不同于传统视频生产的叙事结构和手法。
第二个就是现场,现在视频生产是高度重视现场的,字幕越来越多的。最后短视频必须是快节奏,因为我们需要在一分钟内完成叙事。
其实一个好的短视频相对于文字拥有一种更加感性的力量,好的短视频要满足用户心理的欲求点,我们这里列了下面几个:信息、观点、共鸣、冲突、利益、欲望、好奇、幻想、感观。还可以再细分比方说共鸣里包括价值的共鸣、观念的共鸣;冲突里包括各种各样的冲突,包括剧情反转的冲突。
我特别想说的是欲望里面的收藏欲和分享欲,很多人去收藏内容的目的,就是这条内容有用,或者这条内容收藏慢慢看,而分享则是彰显我个人的一种品味,或者显示的是我和朋友圈的共鸣,显示我个人的鉴赏力。对一条视频内容来说,能不能去引发收藏欲和分享欲很重要。
算法的本质是什么?是匹配海量信息和海量受众的连接器,它的起因是我们现在需要分发的内容太多了,人力无法承担。算法是为了解决效率的问题,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我们有大量的垂直内容可以得到合适的分发。
大家肯定比较关心下面的这些问题,就是能不能介绍一些技巧,比如标题怎么写,标签怎么打才能够让我的内容得到好的分发?算法的规则能不能告诉我?其实我们之前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但后来我们放弃了,因为算法分发不是规则分发,我们没有办法给大家精准描述出算法的规则。
那么如何去优化?标题,标签要足够多,我们要把字数给用足。因为机器判断一条视频分发有两条体系,第一套是标签体系,就比如这个内容是科技类还是社会类,我们会把不同分类的内容分配给相关联的人群,如果让机器看到标题有更多的实词描述,那它就越可能看懂,这个至关重要。包括标签也是一样的,标签总体是以实词类的,而不是虚的词。
第二个是所谓的协同过滤,它就是完全无关的分发(利用某兴趣相投、拥有共同经验之群体的喜好来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具体视频内容是什么不重要。那我们把握的是什么?热点,因为热点内容会得到更大的资源集聚和分发,这就要求我们所有的标题对热点追逐,靠拢,这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我们今天谈的小视频,是10到30秒的竖屏内容,在这给大家两句话,第一句是时长确定语法:我们说6秒也是一个短视频,15秒钟我们可以展现一个情节,60秒钟我们可以讲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这就是时长确定语法。而小视频更多是在10到30秒的内容,小视频不是简单把横屏给竖过来,也不是大视频里面截取。
第二句话:形式决定表达。小视频跟短视频的最大区别,是更多倾向于自我表达,其次是更多地去寻求互动,而不是简单的单向传播,第三是小视频在追梦圆梦,第四是它在展现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