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在招聘的时候,出了一道面试题:
如何用0.01元买到一瓶可乐? |
---|
咋眼看去,这是一道不正经的题目,有点无厘头。怎么可能花0.01元就可以买到一瓶可乐。继续往下看.....
考察能力
- 思维发散能力
- 产品规划能力(产品思维)
- 逻辑思维
- 用户思维
- 对产品价值和价格之间关系的理解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顾名思义,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思维。或者更广泛地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
在产品设计领域,具备用户思维至关重要。马化腾说过,“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是把自己变傻瓜”,周鸿祎也提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必须是白痴傻瓜状态”。
产品经理能够随时将大脑从“专业模式、专家模式”切换到“用户模式”或者“傻瓜模式”,就是用户思维的体现。要能忘掉自己长久以来积累的行业知识,以及有关产品的娴熟操作方法、实现原理等背景信息。
除此之外,用户思维在市场营销以及生活工作当中,也是同样重要。如果没有把握好用户思维,就会造成种种不良后果。
产品思维
互联网创业者一般要过“三关”:产品关、市场关、管理关,通常来说,产品是一,市场和管理是零。一如果立得住,可以把它变成一百万、一千万,但一如果立不住,所有事情都等于零,所以产品是互联网创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产品决定了很多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品经理能否很好的把控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能否跟得上互联网发展的节奏,解决用户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思维决定了创业的前景和未来。
如果一个互联网产品能够把一立起来,成功的影响到了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这时候产品就不再单纯只是一项互联网服务那么简单,产品将会成为推动整个 IT 产业进程的重要力量,比如QQ改变的网民的交流方式,搜索引擎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产品经理当初的产品思维赋予产品的功能和创意,有可能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未来、互联网产业的未来、中国用户的未来,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就不再只决定产品的导向,更是未来中国创新力量的源泉。
一:从“解决谁的需求”去思考
产品工作者在提出产品解决方案之前,一定要清楚在为谁解决问题。也就是:明确需求方。放到这道题目上就是:0.01元买到一瓶可乐是谁的需求?
我们可以将需求方分为三类:用户、平台、商家,再去分析每个身份的需求实现方法。
用户的需求
如果是用户的需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有哪些方法可以买到0.01元的可乐”,重点在「方法」。针对个人的方法非常之多,在此随便列举几个:
- 在外卖平台加0.01元进行换购
- 在拼多多上发起砍价(很普遍)
- 让朋友请客,给他发0.01元红包
- 发起众筹
- 去一些平台秒杀
- 买再来一瓶的瓶盖
- 用0.01元买商家过期可乐(人性)
- 去厂商0.01回收残次品
- 抽红包,抽到了
平台的需求
如果是平台的需求,那么就有两个问题要解决:
- 有哪些玩法?
- 产品如何去实现?
前者是运营要思考的,后者是产品要思考的。
运营思考的是「方案」,考验的是策划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品牌营销能力;
产品思考的是「流程」和「功能」,考验的是支付流程设计、后台流程设计等产品功力。
以运营为例,如果京东要做让用户“0.01元买可乐”的活动,一定不是为了卖可乐,而是利用成本转嫁,把可乐的成本分摊到其他能产生价值的商品上,从而实现盈利。
比如,购买京东会员,可以0.01元买一瓶可乐;再比如,首次开通京东金融&使用京东白条,支付0.01元换一瓶可乐;还可以借鉴肯德基的Bug营销,设置平台支付漏洞,可乐下单时的单价都变成0.01元……
对京东而言,上面这些活动,要么能带来新的注册用户,要么能提高整体的销售量。可乐的成本,都转嫁到了用户其他消费商品上。整个活动的完成,则需要运营和产品的通力配合,运营进行方案策划和执行,产品提供功能开发、保证平台使用过程的流畅。
商家的需求
如果是商家的需求,要解决的需求要么是去库存、要么就是组合营销。前者是为了在产品过期之前清理库存,降低损失;后者是为了通过对某类产品让利,提升店铺整体订单量和营收额(还有品牌宣传)。
现在很多商家都会做一些促销来吸引顾客,比如为了提升客单价,会设置满减;为了提升复购率、晒单率,对顾客予以返现、或赠与抵用券……
如果想再细一点的话,还可以区分线上和线下,侧重于讲线上(毕竟是互联网)。可以讲一下线上和线下活动有哪些区别。
比如有些活动适合在线下做,却不适合在线上做。你在某商家充值100块钱会员,扣除0.01可以换一瓶可乐,对用户而言,线下获取利益更直接,线上则需要承担邮费或需要购买其他商品才可以获取。
不要觉得面试产品根本不用考虑商家的事儿,从商家营销的角度来回答,能展现出你对电商行业推广模式的了解程度。
从产品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去思考
假设题目要问的就是普通的用户怎样能以0.01元买到一瓶可乐。
频次:买一次?还是一直买?
只享受一次0.01元买到可乐,很多常规手段都可以实现,但这些方法不太适用于“以后买可乐都是0.01”。买一次就不多了,前面讲到的方法都可以实现。
重点说一下「一直买」。一直买有两个办法:让0.01元增值,或让可乐降价。
其实,问题说来说去都是“「0.01元」和「一瓶可乐」交换”的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它俩的价值变得对等。
方法1:让可乐降价
一瓶可乐包含着人力成本、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品牌包装成本等,别看只是一瓶可乐,却是由非常复杂的成本构成的。
一个商品不只是由品牌方一方定价决定的,中间需要获利的还有原材料提供商、加工厂、代理商……除非层层下来都接受0.01元的价格。
可是他们都需要盈利,如果无利可图他们肯定不会干。所以,让「0.01元的价值=一瓶可乐」要比让「一瓶可乐=0.01元的价值」要简单可行一些。
方法2:让0.01元增值
增值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增加0.01元的附加价值。
把「0.01元」当作是一个产品,将它增值为「一瓶可乐」的价值,依靠「0.01元的附加价值」,实现二者的等值。也就是,让0.01元 附加价值≥一瓶可乐。
现在最流行的就是卖情怀、做公益。比如,发起一个公益活动「1分钱买可乐送温暖」,每个人都可以花1分钱在京东上买到一瓶可乐,平台把这些可乐送给留守儿童、流浪汉。「公益属性」和「京东的品牌」都是附加价值,而且还能帮京东做宣传。
再比如,你可以为商家付出高于2.99元的劳动(假设可乐是3元),发朋友圈帮他宣传、在点评产品上给他们好评、帮他拉两个顾客进店、帮他想一个宣传文案等等。你的劳动就是0.01元的附加价值。
第二种方法是让钱增值。
大家理解的增值就是通货紧缩、货币增值:当货币增值300倍的时候,0.01元则等同于增值前的3元。但是,货币增值300倍,不代表可乐会同比紧缩。而且这种情况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在此提供三个参考角度:
- 第一,把0.01元当作本金去投资,通过投资让0.01元变得更多,直到能买到一瓶可乐,或是更多可乐
- 第二,可以拿90年代的0.01元去购买,由于该钱币的稀缺性,它的价值是高于其原有价值的,可以买到不止一瓶可乐
- 第三,用0.01元买到一个东西,和别人置换,如此循环,置换到一个可以买到一瓶可乐的物品,去换置一瓶可乐
但是,这三个角度也有Bug,它们更多的是解决一次性需求,不是永久性需求。毕竟,不能每次想喝0.01元可乐都去以物换物吧!因此,只作为思路拓展。
从产品设计三要素思考
产品设计三要素是入门级的产品技能了,甚至都算不上技能,只是一个思考产品需求的方法。这个方法适用于绝大部分的题目,放在这道题也适用。
第一步:分析三要素
- 用户:谁来买?怎么让他买?
- 场景:什么情况下要用0.01元买?
- 需求:为什么要用0.01元买?
以京东为例:京东是想通过1分钱买可乐的活动为618做铺垫?还是想帮助那些没有钱买可乐的人?
前者面对的用户是:能在京东产生消费的人;后者面对的用户是:想喝可乐,但是真的没有钱。
这两种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前者的本质需求不是买可乐,是把0.01元买可乐作为噱头;后者的需求才是真的想要一瓶可乐。
第二步:确定需求优先级
实现需求的方法通常不止一个,需求的紧急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需求实现方法的选择。明确用户、场景、需求之后 ,还需要确认:0.01元买可乐的需求是否紧急?
比如,是要马上以0.01元买到一瓶可乐,还是来日方长?
如果要你以最快的速度买到一瓶0.01元的可乐,不算送餐时间的话,可能你上外卖平台点餐是最快的;如果把送餐时间也算在获取可乐的速度中,可以跑去门口跟小商店老板协商,让他以0.01元把可乐卖给你,承诺他今天给他拉来5个顾客进店消费。
当然,以上的举例都不是绝对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路,毕竟优先级排序也是有限定条件的,限定条件不同,排序方式也就不同。本文提出的三种思路,也仅供拓展思路,真正答题时,考查的还是求职者的思考逻辑和表述能力。
如果是你,开发工程师,如何花0.01元就可以购买一瓶可乐?
文章参详: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