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1月26日,据人民网的一则报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消息传出后,巨大的争议随之而来。122位科学家联名谴责这项研究,称“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
11月28日中午,项目负责人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基因峰会会场亮相,一口气回答了二十几个问题。但还有几个公众关心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贺建奎回答或充分有效的回答。比如:不能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是国际社会的共识,那么你究竟有什么理由一定要越过这条红线?
你为什么要打开潘多拉魔盒?没有回答。
那么,潘多拉魔盒将带来哪些灾难?这个问题在当前或许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人类社会在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最近数据叔总能想起,《黑镜》第三季第5集《战火英雄》中描述的场景:那些基因不够“优良”的人,被军事力量强制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在荒山野岭里自生自灭。他们被称为“蟑螂”,不明真相的普通群众却不知道这些可怕的“蟑螂”其实就是自己的同类……
令人发指的事情并不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之中。《基因组》一书中,提到了纳粹的“人种优化论”,那是把人当作“蟑螂”的真实事件:
1943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约瑟夫·门格勒为完成其“科学探究”,将一对对双胞胎折磨致死,可谓惨绝人寰。门格勒尝试去理解遗传的原理,但他的“人种优化论”被证明是伪科学,对于改善人类基因是没有用处的,他的实验结果对之后的科学更是毫无意义可言。
哪些人种更优良?其实基因并不能给你这个答案。人类的身心健康程度和行为方式,并不能跟基因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且在技术之外,这还涉及伦理问题,技术成熟之时,预期智商达不到120、身高达不到180cm的孩子该不该出生?
很显然,基因研究应该有一条明确的红线。与此相似的,人类社会能否建立一种明确而有效的机制防止各领域的“技术作恶”?
最后,我们选择了5本书,让大家知道这些科学家们在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说基因绝不会定义我们的人生和未来?人类社会怎样从过去走到今天,又将走向怎样的未来?
1
《基因革命》
作者:沙伦·莫勒姆 等
癌症预防、减肥、心理创伤、保健品、怀孕、饮食、运动……基因如何影响着我们,我们对基因的影响又是怎样?遗传特性是灵活多变的,这一观念正在悄然改变着一切。
2
《基因组:人类自传》
作者:马特·里德利
组成人类基因组的23对染色体的图谱绘制是新世纪重大的科学发现,它提出的问题与它解答了的问题同样多。这些问题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对疾病、寿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方式。这些问题将影响你的后半生。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突破会有什么后果?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超群的洞察力。
扎克伯格隆重推荐: “这本书试着从基因而不是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述人类的故事。”
3
《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
作者:马特·里德利
在DNA双螺旋结构发现60多年之后出版的这本《先天后天》,详细记录了我们对基因的理解中所发生的一场新的革命。
人类基因其实不足以解释人们的所有不同方式的行为:我们必定是由后天而不是由先天所造就的。生物学再一次要被放在先天-后天的争论这张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上撕扯。
4
《机器人叛乱:在达尔文时代找到意义》
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
你是载体,是机器人,是不朽的基因和肮脏的模因复制自身的工具。
现代科学正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转变,它正在彻底翻新许多基本概念,诸如意识、灵魂、自我、自由意志、责任、自我控制、意志薄弱,以及其他—尽管我们的朴素心理学依然远离进化心理学的洞见,也远离神经生理学的发现,对它们一无所知,也不受它们影响。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向普通读者介绍这些概念性的重新定位。这是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施加于我们自身的必然结果。
5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
作者:理查德·德威特
“如果你每天都读你看得懂的书,你就只知道已知的世界观”,所谓成长,就是用《世界观》升级认知。广受美国大学欢迎的人文通识读本,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必备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