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90年代,是中国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需求的增加,数据库技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90年代数据库的发展历程,从初步引入到技术革新,再到市场应用的全面展开。
初步引入阶段(90年代初)
背景概述
在90年代初,中国的计算机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数据库技术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Oracle、IBM DB2等国际知名数据库产品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这些数据库产品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在维护和技术支持上也存在诸多不便。
技术引入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仍然积极引进国外的数据库技术。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设立数据库课程,并翻译了大量国外的数据库技术书籍。这些书籍成为了中国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启蒙教材,帮助中国的技术人员逐步掌握了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标志性事件
- 冯裕才与CRDS:1982年,冯裕才开始准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在1988年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个自主版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CRDS”。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数据库自主研发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 经济信息管理系的创立:1978年,萨师煊等学者创建了经济信息管理系,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为特色的系科。这为后续数据库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技术革新阶段(90年代中期)
技术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开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数据库厂商,如金蝶、用友等。这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国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用户的需求,还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标志性事件
- 国产数据库的崛起:以武汉达梦、人大金仓等为代表的国产数据库厂商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厂商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逐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 铁路客票系统:中国铁路客票系统的建设成为信息化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系统成功应用了数据库技术,展示了其在应对大规模、高并发业务中的强大能力。
市场应用阶段(90年代末期)
市场扩展
进入90年代末期,数据库技术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统计、科研、企业管理、金融、电信等领域,数据库技术被用来管理大量的数据,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这些应用不仅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也为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
标志性事件
- 国外数据库厂商的竞争:Oracle、IBM、Sybase等国际知名的数据库厂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这些产品在性能、稳定性和功能上远远超过了国内的产品,迅速占领了中国的高端市场。
- 国产数据库的突破:面对国外厂商的激烈竞争,国产数据库厂商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策略,逐步缩小了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例如,武汉达梦、人大金仓等国产数据库产品在本地化支持、价格和服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