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靶向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策划&撰写:山河
如今,在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当属阿尔茨海默症,人称“老年痴呆症”。患有该症者一般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执行功能障碍等症状,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完全且不带副作用的救治方案。而施一公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许会给这一病症的治疗带来转机。
1月11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施一公研究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人源γ-分泌酶底物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识别》(Recognition of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by human γ-secretase)。该论文揭示了γ-分泌酶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结构分辨率高达2.6埃(1埃=0.1纳米)。研究团队认为,这或许会为靶向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带来新的策略,且不产生副作用。
目前,“β淀粉样蛋白假说”是解释阿尔茨海默症的最主流的科学假说。这一假说认为,淀粉样蛋白寡聚物直接导致阿尔茨海默症的发展,若要有效治疗这一病症,最可行的疗法是抑制γ-分泌酶异常切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根据该假说,美国辉瑞、礼来公司等制药巨头已经陆续耗费数十亿美金用于开发新药,但开发出的药物在临床上非但没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反而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对此,施一公团队在论文中指出,这些药物失败的原因或许是在抑制γ-分泌酶的同时,也抑制了重要的信号蛋白——Notch的水解。Notch是γ-分泌酶的底物之一,它与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癌症发病有关,一旦被异常抑制,就会导致人体发育异常。
为了能够在不影响Notch的同时,抑制γ-分泌酶的异常动作,施一公团队进行了更加精密的实验。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地在结构中比较Notch与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部分被加工区域的区别,揭示了这种特异性抑制剂的潜在的结合位点。
施一公团队认为,这一研究成果或许会对开发底物特异性的抑制剂带来启发,未来可以凭借其研制出更加精准的药物,靶向治疗阿尔兹海默症,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研究是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位,创办西湖大学后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2018年10月,西湖大学正式在浙江杭州成立,这是中国的第一所由社会力量成立,并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性大学,旨在培育顶尖研究型人才,取得一流科学成果,施一公担任第一任校长。学校自举办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而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施一公团队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十几年来,施一公等人不断在该领域取得突破。2014年,他们首次揭示与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直接相关的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施一公曾称之为“这是我职业生涯上最重要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