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有各种的Tree实现,可惜需要分开frame,不能把tree和table合一。我在公司做了一个 ,参考一个开源项目。
现在又发现了一个:I3HTree – Html Tree Html Grid Web Control
btw: 这里怎么不能贴图呢?
在Web上的Grid表格(提供锁定)
从用户角度看连锁超市信息化现状<?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去年10月10日到北京参观商业博览会,看了几家参展和未参展厂商最新版本的软件,使我对当时行业内热门的话题“需求推动技术进步”、“管理软件技术致胜”、“细节决定成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到在目前软件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环境下,要全面满足我们商场老总对第三轮选型考察的要求“一、软件要在比吉马购物规模更大的连锁超市成功地应用过;二、在采用之前要先让用户进行细致的校验(体验)并修正缺陷;三、要有实用的生鲜管理和工作流辅助管理功能”,难度很大!
先说“需求推动技术进步”:由于各家产品既有特色,也存在“短板”;因此签单之前厂商会很热忱地许诺这也能做、那也能补充进系统,可以提供客户化开发甚至定制开发,有的还可以提供保姆式服务,似乎很重视用户“需求”;然而一旦签下了单、拿到了项目款,用户需求就成了急于甩掉的烫山芋,原先的许诺十有九空(这一点是屡试不爽的)。这是因为在中小型项目中需要客户化开发的内容越多,说明系统越不成熟和不稳定;搞定制开发不一定是技术力量雄厚,而可能是设计模式僵化或缺乏行业知识的积累;把“切换系统”与“优化(实质上也是研发)产品”这两个工作性质、复杂程度与运作周期都有很大差异的项目混在一起运作,必然会因周期、成本与质量的失控而导致项目失败!正是由于系统集成商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形成了目前流行的先“切换”后“优化”的系统集成运作模式,才导致了连锁超市用户普遍陷入不停地更换系统的怪圈!因此,我们老总才提出了“先优化后切换”的选型要求。系统集成商只有把用户基因熔铸进自己的生存法则,视用户的需求、经验与先进理念为宝贵的研发资源,才能研制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成熟产品,企业自身也才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论是对竞争对手、对潜在用户还是对自己的产品,如果对其中一方的研究不够到位,那就是闭门造车;如果对两方甚至三方都研究不到位,那就是在瞎混了。这一类的软件企业比比皆是,所以我才会在目前使用的系统中校验出一大堆问题(还仅仅是就系统论系统,基本未包含客户化需求)。
再谈“管理软件技术致胜”:软件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与价值。这个技术并不是单纯指软件编程技术,而是指把先进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熔铸进软件的产品设计能力。一谈到提升产品价值,大家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要优化产品、更新版本,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更为关键的、管理信息系统特有的因素:用户购买系统,幷不是为某项业务购买一套通用软件,而是要启动一个信息化项目。而一个项目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定义,即业务流程的整理与优化工作。信息系统是对成熟的业务体系与业务流程的固化,体系不顺、流程不畅、观念不变、方式不改,再好的系统也没有用武之地。因此,与信息系统相配套的规范的业务流程体系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非常有吸引力的!而目前国内中小型系统集成商又都只能为用户提供软件产品,还没有能力为用户提供与系统相配套的完整的业务流程体系。
没有人会对“信息系统是对成熟的业务体系与业务流程的固化”提出异议,那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厂商没有能力为用户提供“与系统相配套的完整的业务流程体系”,那他们在提供给用户的“信息系统”里“固化”了什么?是把一项项独立的手工业务操作固化成相应的功能模块、然后拼装成面向功能的“系统”?
信息化是一个效果放大器,对于优秀的企业,信息化会使它更加完美;而对于管理混乱的企业(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最薄弱的就是基础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常常带来灾难,因为一个自动化的混乱幷不是一个更好的混乱,而只是一个更快的混乱!可以形象地说:信息系统是承载数据的“高速列车”,而蕴含着经营理念与管理规则的业务流程就是“高速列车”运行(包括设计)所遵循的 “轨道”。现实的情况是:厂商和用户似乎都缺乏把完整业务流程体系文档化的能力,信息系统这辆“高速列车”从设计、调试、产品完成到试运行、应用、项目验收,都感觉不到“轨道”的存在!到处都是“无轨列车”在运行,这就是连锁超市信息化项目成功率或满意度都很低的症结所在!
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是:在向用户提供“高速列车”的同时,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轨道”。而对于用户来说:项目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先使管理观念和经营模式上“轨道”,再启动“列车”。由于连锁超市从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事务也很繁琐,为避免人的不稳定因素对系统的运行造成影响,用户希望在“高速列车”中能配置“工作流引擎”(把应处理的任务“推”到登录者桌面而不是让操作者惦记着到菜单里去“找”事做,可以降低操作者对系统的掌握难度,减少业务错漏,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及时性,节约系统的操作培训成本),以保障系统在高度规范化的状态下稳定运作。我确信:是否包含“工作流引擎”,必将成为新旧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水岭;目前充斥市场的不包含“工作流引擎”的连锁超市管理信息系统被用户所抛弃已经指日可待!率先完成这项技术进化的厂商将主导市场。
三论“细节决定成败”:不论是“需求推动技术进步”还是“管理软件技术致胜”,都必须以细节为基础。目前系统集成商对连锁超市行业特点和用户业务流程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和细致,在“粗节”的可用性和完整性还成问题的时候谈“细节决定成败”,为时尚早。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1、不少集成商都宣称在产品中提供了“先进的”生鲜管理模块,而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生鲜商品经营管理的特殊规律,还是按管理常规商品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生鲜商品的数据。以“快餐”为例:几十种米面、荤菜、素菜组合成了不同价位的快餐,用传统的内部调拨、加工组合、配比表、盘点损溢等方法来管理不仅没有解决成本核算问题,每天还增加了一大堆的表单要操作和大量的“负库存”、“不动销”的数据要清理(已经忙不过来还添乱);在所考察过的系统中,没有看到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还是要用户用手工解决生鲜的成本核算问题。(如果能像哥伦布那样跳出思维的窠臼,鸡蛋是完全可以竖得起来的,因为竖鸡蛋在技术上不是问题!)2、不少系统都提供了“不动销商品查询”模块,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对于单店模式来说,可以依据查询结果对不动销商品进行相应的处理;而连锁超市的用户在查出A门店的不动销商品之后,还要了解清单上的商品在整个公司的销售状况(把第一个查询的结果自动转为第二个查询的条件);如果清单上的商品在其他门店动销,还要鼠标双击以了解具体商品动销的所在门店、销售数量、日均销量、库存量,再双击还可以查询销售明细,然后选择处理方式,按业务员、按供应商、按结算方式/结算状况自动以A店不动销商品为对象,汇总生成各种建议表单,以作为业务操作与商品结构管理、陈列管理的依据。这才是不动销商品管理功能的核心价值所在!从这两个可以系列性展开的例子中能够看出:在系统中还没有“竖起来的鸡蛋”实在太多了,而每一个“竖起来的鸡蛋”都可以成为强烈吸引用户的“亮点”。
连锁超市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运作,营销方法、管理模式都要不断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适者生存),因此用户需求的“细节”也就成了动态的不确定因素。由此,“需求变更的管理与控制”的理论研讨和“产品定义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也就应运而生了。这种严谨的态度没有错,但这种试图把动态的“细节”固化住的方法和思维的“出发点”却有问题!一旦在系统中被固化的不是“规范的业务流程体系”,而是“功能细节”,那这系统就“僵化”了(比如说:对促销方式做些变更,系统就无法支持了)!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在合同中限定:用户想增加一个分析报表得经过双方反复磋商和几道环节的审查验证之后才由系统集成商提供。系统集成商似乎没有换位思考:用户要花钱买的是“工具”还是“枷锁”?以“僵化”的系统来承载“动态”的应用,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集成商和用户从开始合作的那一天起就陷入没完没了的“应用的烦恼与扯皮的痛苦”!由此又引出了新的话题:“处理细节的方法决定成败”。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就像一付扑克牌可以有成千上万种打法一样。用户的需求与运作方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基本规律和行业规则这个“宗”却是相对稳定的。厂商在准确、清晰、全面地悟透了“宗”之后,应该集中研发资源,“精细化”地设计出全套规范的模板和灵活的“自定义”工具,向用户提供能随需应变的柔性系统,把应用“细节”的设置权交给最了解自己需求的用户,这样厂商和用户都能从目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为自己的快速成长拓展出更多资源和更大空间。
连锁超市的经营运作实在太需要系统的支持!而活跃在市场上的不乏“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系统集成商,甚至还有匹马单枪的“独行侠”!如果用户得到的系统像一付不完整的扑克,又怎么能够指望用这付残缺不全的扑克打出好牌来?好像还没有听说哪家外资零售企业买了我们的商超软件,为这些“高科技产品”买单的基本上是正在为生存而拼搏的内资零售企业!真的希望我们的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商们在全力以赴地打单的时候能多些责任感和使命感,尽早挣脱出低水平研发、低层次竞争的泥潭。
存在差距和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麻木不仁或自我感觉良好;就像一份周刊在《2003中国零售业信息化调查报告》中所说的:“从调查数据来看,将近90%的零售企业对目前所用的软件是比较满意或还过得去的”。我不敢怀疑这个结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但我确信自己对现状的评价不是在危言耸听;因为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同样谈到:“在实际运作中,大多数零售企业的计算机系统,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零售企业和软件开发商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矛盾,以及认识上的不统一,严重制约了我国零售软件的发展后劲。”
综上所述,影响连锁超市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瓶颈)在集成商。由于设计理念明显滞后于应用实践、产品的质量与功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使用户老总的经营思路、企划与商务部门的营销方案、财务与营运部门的考核管理经常因系统的局限而无法施展,要改变现状必须从集成商入手;如果继续呆在商场信息主管的岗位上,就难以突破目前“先切换/上系统,后优化”的系统集成模式,使用户和集成商继续承受概率很高的、项目失败的风险,跳不出不断换系统的怪圈;所以我想物色一个产品基础较好、有强大研发实力与生存能力、有吸纳“用户基因”意识的系统集成商,改行做需求分析、产品测试、项目实施或市场推广工作,把我这几年来在吉马作为用户(久病成医)和考察十几家集成商产品以及他们样榜用户而获得的综合性行业知识融会进系统,协助研发部门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系统中必须要竖起来的“鸡蛋”先竖起来,然后把成熟的有压倒性竞争优势的软件产品推向市场。
漳州吉马购物:林菁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