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区”之沈阳样本:居民变粉丝┃2016“互联网+”最佳案例

2018-02-01 15:39:14 浏览数 (1)

  互联网 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政务服务扁平化,作为国内首家实现社区全覆盖的政务微信服务平台——“沈阳新社区”,上线运行一年来,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运行机制,在“惠民”的同时努力实现“兴业”与“善政”并举。

  “沈阳新社区”取得了哪些成效,建立哪些机制?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沈阳模式能为其他地方的互联网 推行提供哪些参考?

搭建“新社区”平台:从线下到线上

 一、“沈阳新社区”平台的孵化

首个实现覆盖全市社区的微信政务服务平台

  “沈阳新社区”由沈阳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携手沈阳市地区及有关各单位、媒体共同搭建的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媒体服务为一体的政务微信服务平台。目前,平台由沈阳市网信办、市民政局、市大数据局整体统筹。

  自2014年12月29日正式开通以来,平台已实现了对全市800多个社区的覆盖,平台粉丝近40万;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2.9万件次,发布各类信息16.1万条,已经成为沈阳市最大的政务公开平台、民生服务平台和新型媒体平台。2016年计划实现对1100多个城市社区、涉农社区全覆盖,粉丝覆盖100万户家庭。

选择居住的社区,即可查询相关服务

平台建设:积极性是关键

  “沈阳新社区”最初是基于行政体制推动的平台建设,因而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决定了初期推进速度和平台的发展状况。

  为了让相关职能部门认识到平台搭建对其自身工作的促进,沈阳市网信办的做法是“拿事例说话”,动员其他区到做得好的区或社区去看,体验并借鉴经验。并定期将各区域的表现形成通告,形成各区域政府间的互相促进。

  具体运行中,在“沈阳新社区”的平台上,每一个社区是独立平台。从街道到社区,分层管理。为不给社区造成负担,沈阳市网信办还会为社区提供工作手机、交话费和提供流量等,藉此来普及“沈阳新社区”的运用。

  苏家屯区委相关对接负责人在访谈中说,在与各部门的沟通过程中,大家对社区微信平台都很支持,都普遍认为这是对老百姓有意义的事,而且嫁接这个平台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这是一个共识。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当某个部门的工作在微信平台中没有相应板块,或者没有适合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延展的事项,就没有太多的积极性去思考将工作与微信平台结合起来。

二、沈阳新社区平台的运行逻辑

  多层组织架构

  “沈阳新社区”建立了平台的分级管理制度。由沈阳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牵头推进,依托各级宣传部门、并协调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共同推进。

  同时,为加强区县、街道两级对各社区维护工作的管理,沈阳市网信办根据区县、街道的实际需求,增加了区县、街道两级管理后台,使区县、街道能够更加明晰地了解各社区的工作情况,并对社区工作的进行指导。

 多元服务功能

  目前沈阳新社区政务微信服务平台可查近30项社区代办服务,重点体现以下四项功能。

  a)政民交流功能:平台上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论坛、公告等版块发布权威信息,社区工作者通过“广播站”第一时间将最贴近社区居民的各项社区服务、惠民活动、突发事件、生活信息等资讯发送给居民。另一方面,居民可通过“意见箱”进行反馈,社区工作者收到信息后将快速回应和处理,或转给相关部门。

  b)民生服务功能:居民足不出户可通过“政务服务”版块查询医疗、养老、就业、计生等近30种社区的代办服务事项和办理流程,并通过留言系统进行预约,确保能够节约时间、及时办理。

  c)公益互动功能:“沈阳新社区”开设了“社区论坛”、“易物大集”、“拼车”等版块,将“微公益”融入其中,同时也是居民互动的新形式。

  d)媒体融合功能:沈阳当地媒体入驻“新社区”服务平台,提供资讯服务。

  “新社区”未来计划将更多的服务项目引入平台,比如:公积金、社保、医保的查询和办理;线上的社区养老、社区医疗服务。不久之后,“网上医疗”、“快递配送”、“订餐送餐”等服务也将出现在“沈阳新社区”平台中,力图整合各方资源,开发更多应用,实现便民、利民、惠民,建立起覆盖面更广、更接地气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

三、涨粉途径和考核机制

  “沈阳新社区”作为一个政务微信平台,要发挥作用,首先是拥有足够多的粉丝,这是平台发挥效用的前提。

  社区里涨粉并不容易,相当比例的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很多社区工作人员是先教老年人使用微信,再发展为社区的粉丝,或者动员子女教会父母使用微信,也方便了子女了解父母所在社区情况,发生问题与社区可以迅速联系。

工作人员在动员居民关注新社区平台

  目前,“沈阳新社区”涵盖800多个城市社区,兼职的1000多名管理人员都由社区专人负责。并通过QQ工作群、微信群联系、交流。负责该群的工作人员表示“需要天天盯住这个群,及时回答成员提出的问题,并接受他们的工作反馈。”

  而具体到每个行政区、也会设立这样的QQ群、微信群,群成员是各个街道或社区的负责人,目前共有900多个,用以沟通工作。为提高各平台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沈阳市网信办制定了奖励措施,对表现好、粉丝量多的进行通报,并奖励一些小礼品。

 初期的涨粉途径

  各个社区为增加粉丝,也是实施了各种办法。以苏家屯区为例,总体来说,把居民发展为粉丝,大致有以下途径:

  a)从亲戚朋友开始;最开始入手的时候,社区干部会先从亲戚朋友“下手”,再由后者帮忙宣传,造出了一定的声势。

  b)积分送礼刺激涨粉;有一定粉丝量之后,很多社区开展了推荐邻居加入送积分,再用积分换礼品。

  c)引导来办事儿的居民加入;来社区部门办事的居民,引导他们扫码加关注。

  d)线下活动涨粉;利用各种活动推广社区微信平台,苏家屯区河畔社区在中秋节期间,请商家赞助月饼,现场扫码送月饼,有一天涨粉300多个。

  e)扫楼涨粉;社区增粉最简单方式就是“扫楼”,因为社区都是网格化管理,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必须挨家挨户网格化走访,在这同时就可以扫楼,让住户扫码关注。

涨粉和运维的考核机制

  在初期,为推动居民从线下向线上的转移,部分行政区也对其辖下的社区实行考核奖励,比如沈河区和苏家屯区制定了成体系的考核办法。以苏家屯区为例,其出台了《社区微信平台工作考核细则》。根据《细则》,区委宣传部每季度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及权重包括(如图):

  苏家屯区对社区微信运营制定的考核办法,也成为全市推进微信平台的一个亮点,成为重要的经验,主要的考核办法是:

  a)新增粉丝数;对每季度粉丝净增长数进行考核,先按社区净增粉丝数占全区净增粉丝数的比例得分,取前8名,将得分计入总分;未进入前8名的,按净增粉丝量与户数比进行排名,将得分计入总分。净增粉丝量在100名以上方可取得获奖资格。

  b)板块活跃度与信息发布质量;兼顾发贴质量、诉求处理及回复情况,进行综合评分。

  c)能够按时完成相关信息发布及材料上报,得10分,没完成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

  其中,对完成工作较好的社区,还给予了加分项,这些加分项包括:

  a)社区自行组织有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加15分;

  b)在居家养老、服务居民等方面有创新、有典型、出经验,每个(次)加3分(最高加15分);

  c)在运营过程中服务百姓的实例,有昵称、诉求时间、诉求内容、解决情况、回复内容、粉丝满意度,每次加2分(最高加10分);

  d)在沈媒服务和微信群中提供的新闻线索。

  与考核机制相对应,还有与此相对应的激励机制。苏家屯区的激励办法是:对考核综合成绩进行排名,对前10名的社区给予工作经费补充,前5名工作经费补充标准为2000元,6—10工作经费补充标准为1000元。

  通过比较各个社区的做法,在初期阶段,各个社区涨粉方式各不相同,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相互取经之后,各个社区在涨粉方面的做法就变得大同小异,而他们对于留住居民,或者说增加居民在对平台黏性的认识也逐渐趋同。

转变治理思维,从居民到粉丝

  新社区推出一年多时间里,已取得了诸多经验。

 一、“惠民”:微信里的政务服务大厅

  在原有各项社区服务基础上,沈阳新社区的政务服务大厅对接了14家职能部门,市直政务服务和各区政务服务的整体构架基本完成。显著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政府在线服务能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水平。

政务服务先便民

  政务服务方面,“沈阳新社区”计划打造基于社区的闭合生态圈,并将各职能部门的服务项目融合起来,以此避免服务过程的繁琐。如果每个部门都各自独立开发自己的APP,不仅麻烦,居民的手机内存也会吃不消。

  因此沈阳市网信办对“沈阳新社区”的定位是致力于打造成一个综合服务平台。已加入的800多个城区社区,都有各自独立的后台,而每个区域也有各自的独立后台。沈阳市网信办不干预各个后台的工作,而是“搭台”,提供免费服务,比如培训、功能定制和技术维护等。

  在沈阳市网信办的设想中,“沈阳新社区”应该是一个服务功能不断升级和扩充的过程。在1.0阶段,只有政务服务,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社区应答服务;2.0阶段,媒体介入,提供资讯服务;3.0阶段,政务大厅开通,逐步把涉及居民服务的所有功能涵盖进来;4.0阶段,商业化运营;到了5.0阶段,建设线下平台,让它成为智慧城市社区平台。

 高效的信息发布

  通过走访,社区管理人员均表示“沈阳新社区”平台的最重要功能之一是,发布通知相比以前更方便、更有效。相较传统的张贴告示,社区通过微信平台发布通知更加及时、便捷,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面临的宣传问题。而社区居民也逐渐习惯通过平台来了解社区动态。

  河畔社区曾进行了一次“线上线下互动”的尝试。一次大雪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平台上发布了“除雪召集令”,很快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响应。

  调研发现,就信息发布来说,现有的资讯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在居民的诉求里,希望平台能发布一些与国家时事政策相关的科普和解读,比如二胎政策,把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当地实情,直观且真实的方式解读给居民看。

挖掘居民新需求

  “沈阳新社区”很多社区平台都设置了互动板块,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和成为粉丝的居民们坐而论道,探讨本社区的发展大计,以及能挖掘的资源。实际上,很多社区服务的“金点子”,就来源于粉丝的启发。

  河畔社区根据微信平台上收集到的居民健康需求,在其提议和启发下组织开展了线下活动——“中医堂”,得到了居民的热烈响应;

  “沈阳新社区”微信政务服务平台,一方面从提供服务的政府视角出发,努力的整合现有资源,争取提供有质量有保证的服务。另一方面,从居民实际出发,能够更广泛的发掘社区居民的新需求,让惠民不再成为一个口号。

 二、“兴业”:智慧屋的粉丝经济

  有了社区智慧屋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店,沈阳新社区的粉丝们可以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很多商业服务也开始加入进来。在群众们自下而上的需求带动下,互联网 社区正在加出无限可能。

  在继续做好平台政务功能的基础上,“沈阳新社区”已经启动线下“社区智慧屋”的试点建设,整合各社区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和日间照料站等资源,广泛吸纳沈阳本地有实力,具备服务市民能力的互联网企业与平台深度合作,把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终端直接建设到社区里。

  “社区智慧屋”将线上政务、便民、媒体等服务延伸到线下,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创新便民服务和网络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构建基于社区的闭合生态圈建设,让老百姓在本社区内即实现基本的政务诉求和基本生活商务服务需求。2016年底拟建成300个社区智慧屋。

  关于“智慧屋”,沈阳市网信办的构想是通过网上网下有效对接,利用“新社区”线上的人气和智慧屋线下的布点,与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融合,并大力发展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助推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沈阳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智慧屋:提振经济新抓手

  可以说,智慧屋的启动和建设,直接的目标就是兴业。将电商,尤其是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电商引进“沈阳新社区”微信政务服务平台,并通过智慧屋这个线下载体运行起来,甚至有望提振经济的新抓手。

  另一层面,智慧屋也为社区老年人享受互联网红利提供了有效载体。在智慧屋的试点实践中,沈阳市网信办责成试点社区,必须安排专人值守,针对大多数老年人不会上微信的现实,在智慧屋里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并且现场体验医疗体检、上银行办理业务,不出社区办理一些手续,让老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智慧屋的便捷。

 新社区孕育新模式

  皇姑区中海西社区的智慧屋,是目前所建成智慧屋里的一个代表,属于第一家示范性智慧屋。沈阳市专门成立了沈阳智慧屋网络平台管理有限公司,具体运营先期试点的智慧屋。

  简单说,智慧屋要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存钱取钱最后一公里、买药最后一公里、医疗最后一公里、快递最后一公里……

  社区对选择什么样的商家进入智慧屋,始终是怀着谨慎的态度。在中海西社区的实践中,因为该社区人口相对比较年轻化,消费能力比较高,成为众多商家青睐的社区。设立智慧屋之后,不断有新的商家主动上门要洽谈合作,相比之下社区干部们反而较为谨慎,因为智慧屋在居民眼中,仍然是有政府信用背书的一个平台,能进入这个平台的商业服务和产品,必定是货真价实。

  现在,中海西社区目前承载的功能主要有六项,比如政务功能、社区金融、社区通讯和社区医疗、创客空间等。目前对接合作了30家左右的本地企业。

  智慧屋的另一个显著成效是带动解决就业问题。如果以沈阳市1100个社区来说,设置1100个智慧屋,平均一个社区一个点需要招20个人,那么1100个社区可以解决2万人就业。

  并且对于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在家门口就把活干了。因为是在自己家门口工作,他们与居民之间的信任度也很高,服务可以做的贴心到位。

老社区的新商机

  在实践中,并非中海西社区这样年轻的社区才吸引商业企业的目光,一些老的社区同样具有巨大的潜力。沈河区清泉社区设立了图书室、体检室等,吸引了图书出版机构和医疗设备公司合作。

三、“善政”:提升治理能力

  “沈阳新社区”平台上,每个社区都有一个独立的“意见箱”,旨在了解居民诉求,及时发现并解决矛盾。社区平台的负责人每天定时查看并上报问题,由社区内部优先解决或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该功能的突出之处是及时反馈、有问必答。只要用户在意见箱上发表了意见抑或提出问题,社区工作人员马上会做出相应的回应。对用户提出的问题,社区能解决的先内部消化,社区解决不了的上报街道,街道解决不了上报区里,区里解决不了到市里面,最终经由沈阳市网信办再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

  在“意见箱”这一功能设置板块里,沈阳市网信办有独特的设计:各个社区的工作人员或负责人只能看到本社区粉丝反映的问题,区里能看到所辖整个区的,这样对层级政府之间的层层把控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实践中,“意见箱”的设立,对政府改善治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提高了政府的在线服务能力,在这个平台上,不会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政府治理在微信平台上实现了扁平化,大大提高了治理效力。

有回应的投诉

  社区居民经由“意见箱”反应的问题,很大一部分是传统治理模式下无人管理或延期处理状态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很小,但却切实与居民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在调研林校社区时发现,自社区微信平台开通以来,平台上意见箱共受理居民投诉17件。这些投诉集中在井盖不见了、下水井堵了、路灯坏了等。诸如此类,多数涉及市政设施的维护和维修,虽然这些事大多数社区也解决不了,但这并不代表社区可以不作为。

  同样的服务理念在苏家屯河畔社区也有体现,在这个社区里,对于微信平台“意见箱”里反馈的问题,要求工作人员24小时内必须有回应。其背后逻辑是,社区即使解决不了实质问题,也可以负责接洽、缓和矛盾,向居民传递“这事肯定有人管”的信息,而通过社区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往往也更易得到重视,有利于解决问题。

  正是体会到了这样的便捷之处,苏家屯区城管委给苏家屯区各社区微信平台留一个端口,并达成一致,即如果问题信息来源显示是“沈阳新社区”,区城管委会优先解决。此外,区城管委建立了一个筛选问题的处理机制。

  这个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在分检的时候不能驳回给社区,因为社区反映的问题肯定是社区解决不了的,驳回的话会让问题走入解决不了的循环中。这种机制下,也是间接为社区微信平台这边提供解决便民问题的一个途径,让社区居民遇到的问题,或者社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找到一个出口。

  经由这样一套流程来解决社区问题,最核心的精髓在于,居民能切实感受到社区的存在,不管反映的问题能不能即时解决,但社区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有反馈,不会出现投诉无门,或投诉出去石沉大海的情况。

  这样良好有效的居民-社区互动,其背后也反映了政府善政的决心,而“沈阳新社区”微信政务服务平台正是为这样的决心找到了实现路径,不仅是技术更是理念上的支持。

扁平化的治理

  社区平台“意见箱”的设立,无形中解决了政府治理中的一个大难题。因为居民在“意见箱”投诉,投诉的全程是透明的,而且直达沈阳市政府层面。社区工作人员对居民投诉的回应和处理过程,直接显示在平台上,可以被街道、区一级政府乃至市一级政府看到,留下记录。因而,工作人员都积极回应 “粉丝”(社区居民)提出的问题,而且说话都很礼貌、很客气。

  正是微信政务服务平台的这种功能设计,让各层级的政府工作人员可以时刻能看到其下属部门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而不同政府层级的管理人员,在回应居民投诉时,也变得格外认真,因为他们会意识到,他们处理过程全程处在上级部门的监控之中。

  在“意见箱”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沈阳市网信办曾做过一个初步统计,实际上居民投诉的事情,90%的问题都能在社区和区一级政府解决和处理掉,到达市级层面的问题很少,一年也没几个,这说明很多问题在基层是可以解决掉。

  “沈阳新社区”带来的政府治理的扁平化,有个形象的说法。社区居民反映的诉求其实都很简单、很具体。在现实中,往往因为政府治理叠床架屋,在社区层面不够快速响应,造成了治理的效率低下,导致小的诉求变成怨气。

  比如:社区的一个井盖丢了,第一周没人管骂物业,第二周没人管骂街道,第三周没人管骂市政府,第四天没人管就该骂国务院了……其实,很多矛盾的肇端就是社区小事,小事解决了,心气就顺了,居民也就没那么多怨气。

消解民怨的安全阀

  微信平台的“意见箱”同样也成为了消解民怨的出口。通过微信政务平台这个合理有效的“安全阀”机制,一方面让居民有反映问题的渠道,另一方面政府的积极态度又让居民感受到善政的暖意。

  把政府工作载体打造到微信这样的平台上,其实是转变了政府治理的思维。因为群众在哪个阵地上,政府就应该到哪个阵地上去研究事。有了政务微信这个平台,大大提高了居民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效率,有助于事情在第一时间内得到解决,缩短政府工作的流程和环节。

  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信息传导的链条缩短了,扁平化了,效率提高了。在老百姓看来,就是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提高了。

微信 ,加出无限可能

  目前,沈阳市在初步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已经开始了涉农社区功能的试点工作,将根据涉农社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相应服务功能,在原有服务基础上增加农产品展示,农业大集、求职培训等功能,并计划对全市330个涉农社区进行涉农社区智慧屋建设的全覆盖。

  在沈阳新社区继续扩展服务区域、吸纳更多粉丝的同时,这一平台的功能也在不断增加之中,在未来,新功能的扩展还将继续深化“惠民、兴业和善政”的三大目标。

 一、便民服务:平台与技术协同推进

  将所有已开通网上便民服务系统的单位、部门纳入“沈阳新社区”政务服务大厅,提供相应的信息接口。一些政府部门的职能服务要与政务微信平台融合起来,不仅需要在服务意识上取得共识,在技术设计上同样需要统筹协调。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公共管理职能可以和社区微信平台马上对接,有些则不能,而老百姓又特别需要,这就需要当做课题来研究。那怎么来推进这个事情,就需要多部门取得共识、协同合作。

二、媒体融合:资讯应更接地气

  已经拥有40万粉丝的沈阳新社区,已然是一个强势媒体。沈阳新社区除了发布服务信息之外,对信息和资讯的整合传播能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社区居民对这种信息的渴求,正是社区资讯服务的巨大市场空间。

  但从调研中来看,居民对资讯服务的需求,其实远远没有满足。尤其是真正站在本社区居民的立场上,解读国家政策、沈阳市的政策与本社区居民的关系。下一步“沈阳新社区”也在考虑将更多的媒体纳入进来,根据不同媒体的属性,共同设计微信平台的资讯产品。

 三、社区公益:善心需引导

  社区里有很多愿意参与公益,发挥余热的热心人,如何引导社区居民的公益愿望和善心,也是一个待研究的课题。是下放权力依靠社区自发组织还是选择一家第三方的公益组织进行合作,仍然在论证中。

  在沈阳的众多老社区,很多老人具有参与公益活动,帮助他人的热情。很多居民也都通过新社区这一渠道表达了这样愿望。在调研中,一些社区工作人员也在访谈中谈到,几乎每个社区,都有一些热心社区事务的老党员,他们虽然退休在家,但渴望组织生活,希望参与到社区的各类公益活动中,为身边的居民服务。

  以沈河区狮慈社区的“张振杰志愿服务队”为例,张振杰是该社区和谐楼道、自我管理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沈阳新社区平台中,张振杰及其志愿服务团队发布信息,为社区居民免费理发、修家电、修自行车。

  这样的社区公益热忱,“沈阳新社区”的主管部门很早就注意到了。实际上,如何引导社区居民的公益愿望和善心,也是一个待研究的课题。沈阳网信办也设想,应该在政务微信平台上,设置一个公益板块,通过这个公益板块,让本社区的居民发现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营造浓厚的社区一家亲的氛围。

沈阳样本启示录

  “沈阳新社区”微信政务服务平台经过一年运营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说明了城市居民对于各类服务的强大需求。基于对“沈阳新社区”平台的实地调研,形成了如下一些观察和思考。

一、加大投入须统筹财政资源

  智慧屋的空间和硬件建设,需要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需要沈阳市做出顶层设计,盘活社区存量资产。

  社区微信平台的进一步完善,需要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沈阳新社区”在运行初期,与盛京银行在智慧屋以及平台设计上有合作,因而得到了盛京银行的资金赞助,对平台初期的运营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2016年,不论是沈阳市本级预算,还是较为重视的区政府一级的财政预算,都对政务微信平台的运营和维护单独列支。在调研中了解到,对于不少社区来说,平台建设所投入的资金在本区宣传部经费中所占比例显著提高。

  “沈阳新社区”的线下延伸——智慧屋,让微信平台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也为他不断扩充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对于智慧屋这样的硬件和基础设施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二、商业运营可引入PPP模式

  具有巨大商业前景的“沈阳新社区”,已然受到了资本的注意。在此次调研中,无论是社区层面的平台,还是区政府层面,抑或是负责宏观调控的沈阳市网信办,均接收到了各类商家和资本抛过来的橄榄枝,希望与平台展开深入对接和合作,进行商业化探索。

  在这样的新机遇下,沈阳市网信办积极推动沈阳市成立了沈阳智慧屋网络平台管理有限公司,由这个国资背景的公司统一运营智慧屋的商业化。不过,目前的商业化运行,仍属于初期探索阶段,随着智慧屋建设进程加快,其商业化运营也势必将受到更多资本的关注。

  调研中,沈阳市网信办专职副主任表示,未来的沈阳新社区商业化途径,最好的方式是引入PPP模式,和具有实力的经验的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其实,在统一的市场格局下,沈阳新社区的商业化运营,可以对所有商家统一开放,谁更有意愿和实力,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就选择和谁合作。

三、沈阳样本具有典范意义

  微信政务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一定程度上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政务服务能力的反映。沈阳能在网络技术和政府服务意识较为落后的东北地区成功实践,更具有典范意义。

  2015年4月22日,微信团队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 ”微信政务民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全国政务微信呈现出逐渐从“发布”升级为“服务”、“查询”升级为“办事”、“分散”走向“统一”的特点,移动的服务型政府正在微信平台上构建。沈阳市发力打造“沈阳新社区”,契合了这一特点。

  另外《白皮书》显示,服务功能越强的账号,越受用户关注。八成用户对政务微信在可达性、信息发布、在线服务、公众参与、隐私与安全方面的表现持高满意度。以此结合“沈阳新社区”的特点来看,其在可达性、信息发布、在线服务、公众参与方面有一些优势。

  “沈阳新社区”的效应,说明政务微信在政府与群众沟通的过程中,作用在不断扩大,而其中的巨大空间也需要在接下来不断发掘。

  █结语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沈阳新社区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平台,具备了商业化开发运营的基础。据了解,沈阳新社区已与保利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引入优势资源,发挥服务民生、推进信息产业发展作用。

  通过社会资本和优势资源的引入,将减轻 “沈阳新社区”(智慧屋)平台建设的财政压力;通过打造优质项目,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团队,则为沈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同时,通过与优秀公司、商家合作,沈阳新社区将在社区引入无线WiFi覆盖、人脸识别系统,建立网络医院、架设实时监控等信息技术设备,将新技术送到居民身边,带给居民全新的生活体验。

  下一步,沈阳市还将依托“沈阳新社区”线上商城及线下智慧屋商圈系统,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壮大,打通线上与线下、城市与农村、居民与商家之间的产品通道,完善社区物流箱及配送体系、完成市场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通道。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4.19”讲话提出的“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等要求,“沈阳新社区”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着力推进政务公开,探索沈阳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调研对象关系图谱

  • 以上内容源自经观城市与政府事务研究团队《“沈阳新社区”政务微信调研报告》,内容有删减,完整版报告,请在腾讯研究院微信后台留言索取。

2016“互联网 ”最佳实践案例

  在国家推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一周年之际,腾讯研究院联合腾讯网企鹅智酷、政务民生中心共同发起寻找“2016‘互联网 ’最佳实践案例”活动,分享成功经验,共享实践真知。如果你有相关案例推荐或合作,请与我们联系: jinsongliu@tencent.com

0 人点赞